分享

问商家「绮」为何物?第一批货直播间有售! | 网络织物鉴定

 传统服饰 2024-05-17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大约两周之前看到的视频,商家应该已经卖得七七八八了,所以不要又因为我断人财路而恼羞成怒。

简单来说,这个自称真丝源头商家的汉服店搞出来一个“绮”的概念。虽然文案里没有用直接的文字,但内容上基本都在提供如下暗示——

①绮(可能)失传了;

(视频截图)

②非遗(传承人)复原了;

(视频截图)

③目前仅我这里出售(从评论区看,不卖料子,应该是只卖这个料子做成的衣服)。

(视频下评论区截图)

至于这个料子啥样,她的文字描述和视频截图如下:

(视频截图)

那我们就来集中讨论一下视频里暴露出来的几个问题:绮为啥不常见了?绮失传了吗?这个商家卖的是不是绮?绮到底是什么样的织物?……

1

绮:是谁在造谣我失踪了?

讨论绮常不常见之前,先要纠正这个商家说这句话之前的前提错误——罗,它也不常见啊!

在汉服商业版图里,罗看似很常见,这是因为“罗”作为面料升级的一部分,具有商业上的宣传价值。当然,你说这个是炒作价值也可以,毕竟现在叫“XX罗”的很多就不符合“罗”的定义,甚至都不是绞经织物。即便做成绞经织物,很多也只是为了绞而绞,失去了绞经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不过这篇不聊“罗”,所以“罗”的问题放这个系列里以后再聊。但这里却有我看这个视频时第一个疑惑点:一个貌似了解“罗”的人怎么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绮”呢?除非,她根本也不了解理论中的“罗”、文献里的“罗”、文物里的“罗”,只是了解商业宣传中的“罗”。这对于买家来说算常见现象,对于商家来说,尤其是一个自诩真丝源头、只跟丝织厂打交道的汉服商家,这就很离谱了。

(视频截图)

之所以目前少见“绮”,因为“绮”算是有特定流行时代的织物名称,在战国到汉代尤为常见。但到了魏唐时期,“绮”的记录就开始下滑(诗歌中出现的除外),“绫”的记载变多了,但符合广义“绮”的织物却并没有小时,且这两种织物都属于单层提花织物,所以“绫”也被认为可能是“绮”的一种发展,或者“绮”在后世也被归入“绫”的大类里。

如今我们对于“绮”“绫”进行简单粗暴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平纹地起花的称作“绮”,斜纹地起花的是“绫”,另一种则是对于单层暗花织物进行年代上的划分,早期的称作“绮”,中期称作“绫”,晚期则用“绸”,异时异名。

(带有“景云元年双流县折绸绫一匹”墨书的平纹绫)

“绸”和“绫”一样,谈论时一般认为是斜纹织物,但实际上都有平纹,所以为了避免混淆会称“平纹绫”“平纹绸”等。它们在自己的时代,有的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名字,比如资料上提到春绸、汴绸、线绸都属于平纹绸。

一般来说,汉称“绮”、唐宋称“绫”、明清称“绸”,具体分类或称呼可能因学者而异。所以,少见的是将“绮”用在现代织物上。古人都不怎么用的词,21世纪的人也不怎么用,这有什么奇怪的吗?目前除非是符合它们流行年代的文物或仿古织物,“绮”这个词作为织物名基本不被启用,以免造成混淆(商业炒作除外)。

所以,“绮”没有失踪,也没有失传,只是许多事物发展的必然流程而已

2

绮,究竟为何物?

那个商家卖的是不是“绮”呢?我们先要了解“绮”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织物。

首先是文献记载中的“绮”,从如今对于织物的分类来说至少有三种:

①平纹地暗花织物,也就是最常见的对于“绮”的解释,也是目前出土实物最多的。《说文》曰:“绮,文缯也”,“缯”是平纹素织物,也就是说“绮”是一种有花纹的平纹织物。

②提花纱罗织物,也就是目前会被称作“花罗”的织物。《楚辞·招魂》王注、《汉书·外戚传》颜注都说:“罗,绮也”,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有出土,且竹简上将之称作绮,说明当时的确将罗称作绮(马王堆发掘报告中为了区分暂命名为“罗绮”)

(烟色菱纹罗绮,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但由于绞经织物实在是与平纹地暗花织物区别太大,所以现在讨论“绮”的时候并不将此列入,而是放在纱罗中探讨。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说这个店主所变现出来的了解“罗”却不了解“绮”这种情况不正常。

③单层提花色织物,这种文献与实物都有,但不多,且难以互证(注:色织物是用染色纱线织造的织物,可利用织物组织的变化和色彩的配合获得众多的花色品种)。《释名》中记载有“长命绮”“綦文绮”“七彩杯纹绮”,但所发现的纹样符合的实物却都是单色的。不过另外有显花方式与①相近的色织物会被纳入色织绫的范畴里,实物见过举例的似乎只有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彩条纹绮。

(彩条纹绮,图/《江陵马山一号楚墓》)

很可惜,视频里那个汉服店主拿出来的所谓“绮”不符合①与②。虽然从商家评论可知这是一块“色织”料子(尽管这位自诩真丝源头、只跟丝织厂打交道的汉服商家好像不懂“色织”这个词汇),但从模糊的视频也看不出符合③的地方。

(视频下评论区截图)

当然,也可能是我学得还不够精、了解的也不够多,毕竟在视频里这个汉服商家说的是“一个非遗传承人”“去翻书查资料跑博物馆”“搞成了”,我虚心求教,好奇是什么名录、什么级别的非遗传承人,翻的哪本书、跑的哪个博物馆,我也想跟上这个学习向上的脚步。

3

什么样的才会被算作绮?

可能有大宝贝要问了,是怎么看出不符合③的呢?这就要唠唠第①种“绮”的显花方式了,因为虽然可以说绮是平纹地暗花织物,却不能倒过来把平纹地暗花织物等同于“绮”,这也是为什么“绮”这个称呼会被作为特定时代名称的原因。

目前认为可以算作绮的显花方式,根据不同书上的分类可以拉出来下面这几种:

Ⅰ 称“商式组织”或“商式绮”。因为商代织物发现得并不多,所以主要是在一些青铜器、玉器上残留的痕迹上发现的(青铜器、玉器很多当年都是包裹着丝织物,只是后来丝织物没保存下来)。图案一般以几何为主,比较规律,花部和地部区分也不明显,或者说可以互为花地。“这种一梭一纬与二梭二纬相间的组织及技法”在赵丰书中也被称作“1-2织法”

(商代绮织物印痕,图/《两件有丝织品花纹印痕的商代文物》)

(图/《中国丝绸通史》)

Ⅱ 类似经斜纹组织显花。同样以平纹为地,显花部分则看起来像是3/1斜纹组织。但花部仅仅是看起来像斜纹,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平纹变化而得的,而不是真正的斜纹技术。这种“花部由并丝穿综和二次相同规律的纬线所形成的方平组织叠加在普通平纹之上”在赵丰书中也被称作“2-2织法”

(酱色菱纹绮,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纹绮组织结构图,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楼兰出土的方纹绮,图/《中国丝绸通史》)

(汉绮的显花组织正反面,图/《夏鼐文集》)

Ⅲ 称“汉式组织”或“汉式绮”。显著特点是“隔经显花”,也就是本来以经浮线作为显花的方式中,“汉式组织”里会加一组平纹组织经线,使得经浮线并不连续出现,很像是对Ⅱ的一种改进。赵丰书中写“汉式组织是2-2织法的隔梭织入时产生的结果”。

(楼兰出土的汉式绮,图/《大漠连珠》)

(汉式组织结构图正反面,图/《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

Ⅳ 称“浮纹绮”、“隔梭纬浮长显花”、“纬显花”等 。这个的讨论很少,主要讨论对象是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粘附在铜剑柄上的丝织品,王越平等人的文章里提到曾侯乙墓、九连墩楚墓中也有同类织物。特点是有很长的纬浮线,并且隔梭出现,赵丰书中将这种和“汉式组织”一起总结为“隔梭平纹隔梭花”。

(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丝织品,图/《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

Ⅴ “交梭绫”,平纹地交梭浮纬显花,我们熟悉的几个宋墓,如福州黄昇墓、德安周氏墓都有出土。交梭就是两把梭子交替织纬线,一把用粗线,一把用细线,浮纬显花的是粗线,所以显花效果更饱满。

(宋代交梭织物,图/《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

因为是平纹地,所以考古报告中也将这些称作“绮”或“平纹绫”。除了这个原因,“交梭绫”也被认为是“浮纬绮”的发展。

不同学者的角度不同,这五种中会有一些会被并在一起算作一类,因为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织法上的传承关系。有时候也会扩大“绮”的概念,将唐以后的平纹地提花织物也算作“绮”,在更为成熟的织造技术下会有更多变化,从而得出更多显花种类的结论。

回到开头,商家拿出一块打着“翻书查资料跑博物馆”旗号的“绮”,不就差把自己是复原品打在脑门上了吗?即便不符合上面的五种,至少要有一些关联吧。当然,店主也可以辩论说自己没说过这是对文物的复原或者仿制,也没说过这是对“绮”的还原或再现,毕竟我没有她说过原话的证据。但我不得不祭出《法证先锋3》中的一段话——

这段,送给每一个表演喝水然后说自己杯子里没有水的人~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