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有天每一所图书馆门口都写着“免费开放给所有人”

 GEO与此同时 2024-05-17 发布于英国
晒一下我得到的定制签名
(我是提前手机上写好了让作者签名留念的)


2024312号,我读到了「人物」公众号的推送——「我,建了一座没有烂书的公共图书馆」。
2024314号,我在「非虚构时间」公众号看到了「一个公共选书人的理想与灵魂:《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签售会」。
我报名了第三站:上海-上图东馆。
2024317号(周日)下午2点场的新书分享会。

一来是因为这一场正好符合我当天在上海的行程,
二来我还没买到这本书,估计现场会有书可以买、估计还可以排队请作者签名,
第三是我可以见到我经常在听的播客「时差in-betweeness」的主播林垚参与这次新书分享会的讨论,
第四是另一位参与分享会的嘉宾袁源也曾做客另一个我常听的播客「Steve说」,她谈的那期是“伦理无法阻止战争,但让我们更接近和平”。这是一期是我特地下载下来觉得常听常新的内容。
我还听过在「别任性」播客听到原来这两位嘉宾的爱情故事,是一家人。
(这个分享会有录像:杨素秋×袁源×林垚:我们为什么需要图书馆?


让我对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做个大致的介绍的话,我会这样去说:
这是一个大学老师走出学校,想为社会做点实事、在政府部门挂职一年过程中记录下的人生百味。大学老师杨素秋想着要让“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没有一本烂书,但是在这个书目确定的过程中,却逐渐发现困难重重。但不必太过担心,这个选书人自始至终都是在为“公众”选书。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屈服于现实的真实故事。
买完书的当天晚上我就看了几个只看标题我就很感兴趣的篇章,但是因为318号我就要去出差开会一周,我把这本书随身带着,开会间隙,我在旅店的一个深夜里看完了。
当时我正在准备「格致计划」我的课程「想象为了所有人的教育」,所以在格致计划的群里看到了「格致书店」在邀约书评。
我因为四月份事情有点多了,答应等到五月的时候再给「格致书店」写书评。
最近又把这本书翻出来再读了一些内容,感受到了这本书和「格致计划」给我的一个相同的感受:
无论是杨素秋为公众选书、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还是「格致计划」为二、三线城市和县城的学生提供公益性博雅教育读书营,都是在为了所有人而做的事情。
在我这个教育研究者看来,其实都是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的不同尝试。而我选择在「格致计划」开设“想象为了所有人的教育”课程,也是希望能够和所有想思考“为了所有人的教育”到底可能是什么样的人进行对话。而这样打开的对话,是不存在“标准答案”和“权威”的。但这也是很难进行的一件事。
正如这个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运营,「格致计划」以及我开设的课程可能都和原先期待的不尽相同,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变化,但也都进行下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想要为了所有人把这件事情做成的。

只是这种面向所有人的事情,一个抱持着这个心而去做这件事的人、与来到图书馆或读书营的每一个人之间并不一定是都清楚对方想要什么。
这也就使得即使杨素秋再努力为公众选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让每一个个体觉得满意。
「格致计划」在试图定位自己的目标群体,但也可能来报名参与的并不是发起人觉得可能会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的人。
尽管碑林区图书馆有这么用心的选书人,但是可能进去坐在那里的人有许多就是在考研、考公,只是需要有一个免费的场所备考,并不一定会去读图书馆里的书。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经历。
我大四(2012年)准备考研的时候也喜欢去学校图书馆,我喜欢图书馆宽敞明亮,总是选择坐在教育类图书的那两层楼的位置,有时候复习考研资料累了,我就去我感兴趣的教育类书架上翻一翻,有没有我感兴趣的内容。我因为要复习教育学基础理论,我读的又是师范大学,当时也会安慰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准备啊。
即使我没有在看复习背诵教育学备考的纲要,我也在让自己对教育学有更多深入的领悟。
因为这才是我考研的真正原因,我想要继续深造,在学校里继续读书求学。而图书馆的书是免费借阅的,我不用担心我买不起,因为我不需要买,学校已经为我和所有想看这本书的人买了。
这或许就是图书馆和选书人在做的事情,终于因为这个图书馆存在,等到了一个想要读书、却没有钱买书的人,在这个图书馆里得偿所愿。尽管这可能不是这个人眼下觉得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但这个图书馆、这些书的存在,给了一个想要读书的人新的可能性。
对于我而言,在图书馆备考研究生的这段经历,在之后一直有回响。就像是杨素秋在这本书里说的“云杉”,虽长得慢、但是长得扎实而且寿命长。
我读研期间、在英国求学期间,也都会经常给大学图书馆推荐购买书籍。我也会去公共图书馆学习、参加公共图书馆组织的活动。
2023年开始,我自己开始办面向职业生涯早期研究者的读书会。从一开始选书,我就会提前联系作者说要办读书会,希望请作者在读书会最后一期时来做分享。于是每期我组织的读书会结束,都有作者和读者的见面会(Authors meet readers)。有时安排在线上,有时安排在博物馆。‍‍‍‍‍‍‍‍‍‍‍‍‍‍‍‍‍‍
写到这里,我在想,是不是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多做些这样的活动?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者都要和读者交流,而是至少让还活着、也愿意见读者的作者,有机会和读者面对面交流。
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阅览所有的书,但是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公众知道自己如果有想要看的书,不必担心费用的问题,去到图书馆,有的话可以办理借阅证直接借阅,没有的话可以向图书馆提议申请采购。
我想读完这本书,会有更多人能意识到:
原来自己可以去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免费办借阅证开始借书、开始去图书馆;
原来自己可以和自己读的书的作者取得联系,原来真的有作者会在意也愿意和自己的读者有更多的交流。
2024.03.17 作者签名时的拍照留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