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去来兮辞并序》深入解读

 清风湖畔有人家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陶渊明已成为一个文学符号,一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归隐,是山水田园,是顺应本心。他为中国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这种自由自在回归自然的生活,谁不向往呢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就像多年前河南顾少强老师发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心灵直白,一封简约的辞职信火爆网络,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然而梦想终归是梦想,打工人还仍然需要回到并不如意的现实世界去为碎银几两去拼搏,去为五斗米而奋斗。年青时读陶渊明会为他的率真而点赞,如今人到中年,多了几分清醒,现在再陶渊明,心情还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先看序言部分,在这部分陶渊明交代了自己当官以及辞官的原因他说自己家贫,耕田种植不足以自给,并且孩子多,家里实在是没有多少余粮而且自己除了会吟诗作文章之外,也没有用来谋生的一技之长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生活的窘迫,于是就开始动用各种关系想要谋一份吃皇粮的官差。后来还是通过他的任太常卿的叔父陶夔谋了一个彭泽县令的官职。按理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应该好好珍惜这份工作才对,可他任职八十多天后,毅然辞掉了这份工作,别人还好,但我想他的叔父一定会气炸肺。

陶渊明为何辞官呢?理由如下: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思是说自己在本性上是很随意的一个人,是勉强不得的。什么勉强他了呢?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接见上级领导时至少得一身正装吧,可陶渊明偏偏不愿意。我认为不穿正装(官服)去会见领导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根本原因应是他受不了当时的官场环境罢了。换言之,他这种耿直的性格与当时整个污浊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强逼着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比挨饿受冻还要痛苦。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年轻时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个性,执着人的心灵自由的人。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施展自己才华,大有一番作为。而如今沦落到为糊口而役使自己的精神,可悲啊!于是找了一个妹妹去世,需要回家奔丧的借口,辞掉了官职,去追寻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文章后半部分则是归乡之后的生活,但这些全是陶渊明的想象,他想象自己急切回家的样子,他想象自己在小院里面闲暇自适的样子,他想象自己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陪陪亲人,读书弹琴,外出旅游的生活,陶渊明想得美,这真是神仙一样的生活。

最后,陶渊明发表了一点对人生的看法,人生是如此短暂,“曷不委心任去留?”意思是说,人啊千万别委屈自己,一定要让自己快乐啊,一定要活得潇洒一些啊,所以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必赋诗,这种诗意般的生活才是他所想要的。这种诗意的生活,想想确实美,我相信没人不喜欢过这种生活,故而这篇文章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可是这个世界真正能过上这种生活的人又有几人呢?

我想《归去来兮辞》的意义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要过上这种田园生活,而是说每个人都要享受这种精自由的生活。这个世界除了有一个物质世界的存在之外,还应有一点精神的空间。但精神自由有一个前提是不受制于物,不受制于人,如果做不到,依然这么任性的话,要么是一个英雄,要么是一个疯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