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组东单菜市场的老照片想到的

 老阿工作室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一组东单菜市场的老照片想到的

1916年,东单菜市场建成,当时名为东菜市(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在百度网《百家号》上看到署名“爱历史”的文章,以及民国时期东单菜市场的老照片,不免感慨万千。庚子事变后,清廷被迫与洋人签订《辛丑条约》后,还订立了一个《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专章》,将东长安街以北八十米的地带划成了公界,“东单头条”就此消失。一九〇二年法国商人在此修了一个卖货大棚,主要是为洋人服务,开始并不以卖菜为主,而是卖一些“洋货”。

1902年法国商人在此修了一个大棚(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有资料记载:一九一六年,北洋政府投资了一万多元再次建立了铁棚菜市,交由市政公所管理,名为东单菜市场,又称“东菜市”。一九四六年,场内有商铺四十七家、摊商六十六家,另有饮食摊贩三十三家。五七年公私合营,五八年大修后成为北京四大菜市场之一。九三年,随着王府井大街改造,东单二条与东单菜市场一同消失了,原址建起了东方新天地。

渐渐的这里百年形成了一个菜市场(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我记得很清楚,六十年代东单菜市场是我和爸爸常去的地方,因为在奇珍阁上班的谭伯伯家住在东单新开路胡同,我和爸爸从谭伯伯家出来就一定要去东单菜市场逛逛。爸爸主要是去买辣椒,因为在五条东口的荣兴厚副食店里只有干辣椒卖,爸爸最喜欢吃的是小青椒,除了可以炒“豆豉辣椒”以外,爸爸最常吃的方法就是用筷子挟着辣椒在煤火上烧,烧软了以后沾上酱油咽饭吃。

1919年东单菜市场建成(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虽然六一年是“自然灾害”的尾声,但是北京有很多东西还是买不到的。那会儿主要的蔬菜就是大白菜,所以炒大白菜是必学的“厨艺”之一,从什么时候放油到什么时候炝锅,什么时候下菜到什么时候放盐,妈妈都是手把手教我的。那会儿爸爸妈妈的工作比较忙,经常是早晨出去到晚上才回来,所以有时候我就中午焖一锅饭,炒一个大白菜,吃一半儿给妈妈留一半儿。

东单菜市场原名“东安菜市铁棚”(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那会儿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都在沙滩,爸爸在景山东街“菜根香”饭馆工作,妈妈在景山东街综合修理部上班。妈妈早晨走的时候,偶尔会给我一毛钱,让我去买一毛钱肉炒在白菜里面,那会儿一毛钱肉也有薄薄的一条子,切成肉丝炒在白菜里面特别的香。等米饭焖好了,我会按照老规矩用铲子在米饭中间划一条缝,吃完饭把另一半儿装进饭盒里给妈妈留着。

1928年正式更名为“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爸爸离开北京之前,我家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那些富裕的家庭,但是比起孩子多的家庭来说,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就说五九年吧,爸爸的工资是六十三块,妈妈的工资是十五块,加起来一共七十八块钱,爸爸时不时的还有一些稿费,三个人生活基本上是过得去的。爸爸去了碱河工程队以后,家里变化很大,我和妈妈一个月的生活费少的时候就只有十块钱。

1939年东单菜市场进行过一次整修(图片来自百度网百家号“爱历史”)

      说实话,记得那会儿我家很少吃鸡蛋,除了小的时候爸爸给我养过几只鸡,能吃上鸡蛋外,平时根本没有这个口福。据资料显示:鸡蛋自五八年元月起就实行限量供应,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一斤,但超过十口人的“大户”,每户每月增加一斤。六〇年至六一年,鸡蛋对北京市普通居民停供,只供应特需、病人、产妇、婴幼儿和运动员。

1953年的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资料显示:五七年十二月,北京市实行猪肉“凭证定量”供应。按不同消费对象分为五个档次,城镇居民每户每天限购一块钱猪肉。五九年一月,因为自然灾害,猪肉货源紧张,又改为“按人凭票”供应,每月发肉票三张,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张。五月又改为两张,根据货源情况,每张肉票供应一两五至三两,买的肉不足两毛钱可以不登证。

1959年,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七七年四月开始,北京居民每人每月可买两斤猪肉。直到八〇年一月,北京市才敞开供应猪肉,临时取消了猪肉“凭证定量”的办法,同时准备放开猪肉市场价格。不过,没有多久,由于猪肉货源的紧缺,短期内又实行过“凭票定量”或“凭证定量”的供应方法,直到九二年,北京市才真正的全面放开肉、蛋、菜的销售价格,猪肉正式走向市场调节。

1959年,主妇们在东单菜市场买菜(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据《北京物价志》显示:六一年北京市猪肉平均销售价格是一块钱一斤,六一年北京市鸡蛋平均零售价格是八毛二分钱一斤。就按我家三口人算,每月大约能买猪肉一斤、鸡蛋一斤,一共是一块八毛二分钱。那会儿我家收入是七十八块钱,一块八毛二分钱占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二三。六十年代我家的鸡蛋,很少炒菜吃,基本上都让妈妈煮茶叶蛋了。

1959年东单菜市场水果蔬菜琳琅满目(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今年四月我去龙潭早市看了一下猪肉和鸡蛋的价格:猪肉最便宜的十四块钱一斤,鸡蛋最便宜的五块钱一斤。我又去物美超市看了一下,每日鲜精品后腿肉十块九毛钱一斤,柴垛儿鲜鸡蛋九块六毛七分钱一斤。当然我查的是最便宜的猪肉和鸡蛋,而实际上仅猪肉就有不同的价格,最贵的二三十块钱一斤。鸡蛋也是的,有柴鸡蛋,红心鸡蛋等等五花八门。

1964年9月,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网络,摄影冯文冈)

      老伴儿是企业退休职工,四月份退休工资是四千六百五十四块八毛八分钱,老伴儿的退休工资基本上负责家里的生活费,假设老伴一个月就买一斤猪肉和一斤鸡蛋共十九块钱,占老伴儿退休工资的百分之〇点四,在超市购买是百分之〇点四四。我查了一下去年北京市平均工资为六千九百六块,七十七块钱占平均工资的百分之〇点二七五,在超市购买是百分之〇点二九七。

1964年东单菜市场的蔬菜柜台(图片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我找到了一份六一年九月份的《南京市蔬菜价格表》,虽然不是北京的,但那个时候全国都差不多,以每种菜按一斤计算:红辣椒两毛四、雪里蕻六分、扁豆一毛二、大葱一毛三、蒜头三毛六、红洋葱一毛三、紫长茄五分、圆茄子七分、冬瓜五分、南瓜八分、苦瓜一毛三、秋黄瓜一毛、芋头一毛九、胡萝卜四分,如果每种菜买一斤的话,一共是一块七毛五分钱。

1964年的东单菜市场(图来自新浪网,文作者心有娱属)

     那会儿我家收入是七十八块钱,一块七毛五分钱只占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二四。我去龙潭早市看了一下上面的每种菜价,也按每种菜一斤计算:红辣椒十五块、雪里蕻六块五、扁豆六块、大葱三块五、蒜头八块、红洋葱三块、紫长茄五块、圆茄子四块五、冬瓜三块、南瓜三块五、苦瓜五块、秋黄瓜五块、芋头六块、胡萝卜三块,每种菜买一斤,一共是七十七块钱。

1973年的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北晚新视觉)

      按老伴儿的退休金算,七十七块钱占老伴儿退休工资的百分之一点六五。按北京市平均工资计算,七十七块钱占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点一一。当然这是外地的蔬菜价格,不能说明北京市的价格水平,因为北京有很多蔬菜没有。据《北京副食品商业志》记载:五十年代,北京上市蔬菜以地产为主,有八大类八十余种,其中以二十多种大路菜主导市场。

70年代东单菜市场首推半成品盘菜,方便了群众(图片来自北京脉搏公众号)

      直到六十年代,北京蔬菜上市品种单调的现象才得以改观。八十年代,上市地产蔬菜百余种,分为平价大路菜和议价细菜。大路菜包括大白菜、洋白菜、菠菜、萝卜、西红柿、黄瓜等一二十种,其价格由市物价局管理。当然这里说的还是夏季,如果是冬季,大部分吃的都是冬储大白菜了。而且大白菜还需要各家各户自己存储,买得多一冬就有的吃,买的少就只能吃议价菜了。

70年代东单菜市场禽蛋柜台前(图片来自网络)

      有资料显示:六十年代有很多农民,拿着自己的口粮和土特产,偷偷地进城与居民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中央马上发指示:任何人不得私下进行物品交换、买卖、贩运。六一年,北京市工商、公安部门全面出击,仅一天之内就取缔、查获私下交换物品案件一万三千余起,罪名是“黑市交易”,抓获近七万人。公安机关逮捕、管制、劳教、拘留、遣返等一大批人。

七十年代,东单菜市场,市民在春节前夕购买活禽。(图片来自央视网)

      到了七八十年代,吃鸡蛋基本上是用粮票换。因为粮食和各种农副产品越来越多,粮票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了。而农村人没有粮票,所以粮票就成了换东西的一种方式。那会儿除了流通法定货币“人民币”以外,还流通另外一种货币“全国粮票”,一斤全国粮票可以抵三毛钱,而一斤北京市粮票才抵两毛钱。粮票可以换菜,可以换鸡蛋,可以换日用品。

1973年的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北晚新视觉)

      八四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了一切票证,粮票逐渐失去了过去的光辉。八五年五月,北京市副食品价格放开,菜市场供应鸡蛋越来越多,为防止鲜蛋外流,十二月起,对城近郊区居民实行凭本、登记办法,每户每月购买鸡蛋不超过十市斤。九三年五月,北京市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九六年开始,北京市场鸡蛋敞开供应。(本文资料参考《北京副食品商业志》《北京物价志》)

1983年,东单菜市场牛羊肉组(图片来自北京脉搏公众号)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闲话东四的小酒铺

再忆钱粮胡同的鸿顺煤铺(洪顺煤厂)

从1951年的航拍照片看龙潭湖地区的前身

钱粮胡同2号的陈年往事

由200张隆福寺街照片所想到的

钱粮胡同四十三号琐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