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正义的文物造假事件

 艺术品品鉴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毛公鼎”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之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下地干活,挖出一尊青铜器,有一尺多高,六十多斤,大口圆腹,双立耳,三蹄足。这就是“毛公鼎”。

古董商闻风而至,以白银三百两买下,带到西安,卖给了古董商苏亿年。而后一百多年间几度转手。

毛公鼎

苏亿年与他的哥哥苏兆年,和北京的金石学家、翰林院编修陈介祺交往多年。三秦之地出土了重要器物,苏家兄弟都会及时告知陈介祺。

咸丰二年(1852),苏亿年将这件青铜器带到北京,陈介祺鉴定后,认为这件青铜器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应该是铸造于西周晚期。

鼎内密布五百字铭文,内容大意是说:

周宣王即位之初,重用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大小政务,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传示“子子孙孙永宝用”。

于是,陈介祺将这件青铜器命名为“毛公鼎”,并花了一千两银子,从苏亿年手中购得此鼎,悄然运回山东潍坊老家,秘不示人。

毛公鼎拓本

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其书法是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笔意圆劲。陈介祺擅长墨拓技艺,拓制了毛公鼎铭文流传于世。

两江总督端方喜欢研究金石学,搜集青铜器。陈介祺病故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端方派人找到陈介祺的后人,以为光绪皇帝献寿的缘由,出资一万二千两银子,强行买走了毛公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革命军处死。端方的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带到天津,以八千元的价格抵押在一家由俄国、法国与清廷合股组成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

毛公鼎

此后多年,曾有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藏家想从华俄道胜银行赎走毛公鼎,端方后人都没有同意。

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总行因证券交易失利而破产,在华分行停业,所发行巨额纸币皆成废纸。这个时候,英国记者辛浦森出五万元向端方后人购买毛公鼎,端方家还是没同意。后来,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谈荔孙出面,将毛公鼎转押到大陆银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扑朔迷离。北平图书馆将敦煌写经、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舆图及部分珍贵的西文书籍装箱后,也存放到了天津大陆银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

1932年9月4日上海《申报》载文:

“……毛公鼎尤为稀世之珍……最近始为叶恭绰等集股赎回,本息共用洋八万元,现在收藏于天津。”

这是当时关于毛公鼎去向的较为准确的信息。

叶恭绰

叶恭绰是广州番禺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他花费大量财力,收藏了大量古籍文物、稀世珍宝,除了毛公鼎之外,还有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鸭头丸帖》、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等珍品。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叶恭绰准备到香港避难。临行前,他秘密将七大箱文物寄存在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毛公鼎就在其中。

1940年,叶恭绰的姨太太潘氏为了侵吞叶恭绰的财产,向法院提出起诉,并向日本宪兵队告密,说毛公鼎其实就藏在上海。

叶恭绰与友人

叶恭绰闻讯后,急忙跟侄子叶公超联系,让他去上海,想办法保护毛公鼎,决不能让毛公鼎落到日本人手里。谁料叶公超刚到上海,便被日本人逮捕。

叶恭绰无奈之下又生一计,造了一只假毛公鼎,派人偷偷带到上海,交给日本人,日本人放了叶公超。叶公超带着真正的毛公鼎,秘密逃到香港。

不久后,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又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送回上海,由军统派人保管。抗战胜利后,上海成立毛公鼎保管委员会,叶恭绰被聘为委员。

叶恭绰为保护毛公鼎而造假的事件,被称为“史上最正义的文物造假事件”,受到国内外仁人志士的交口称赞。

而后,毛公鼎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在“中央博物馆”,后来辗转又南迁至台北。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毛公鼎成为镇馆之宝,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永不更换。

毛公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