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学者彰典范 宣讲精神培幼少——推荐一部宣传科学家精神的优秀科普图书《礼赞科学家》

 青诗白话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2020年9月11日, 对科学家精神做出了全面、精准的概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自此,有关科学家精神的科普图书蜂拥而出,而江西高校出版社2023年9月专门针对青少年出版的《礼赞科学家》一书,则独树一帜,备受欢迎。
    一是篇章结构呈特色。市场上常见有关科学家精神的科普图书,或是某位卓越科学家的传记,或是一批著名科学家小传的集合,或是优秀科学家事迹的汇总,青少年读者很难从中体味科学家精神的方方面面,学习科学家精神因而难以有的放矢。《礼赞科学家》由“爱国篇”“创新篇”“求实篇”“奉献篇”“协同篇”和“育人篇”6大篇组成,分别对应科学家精神的6大特质,青少年阅读起来非常方便、顺畅,据此可对应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卓越成就、崇高精神、博大情怀。

1 《礼赞科学家》书影

    因为爱国,物理学家叶企孙少年时期便立志科学救国,为了民族解放而舍生忘死。为了创新,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一生躬耕稻田,期盼早日实现“禾下乘凉梦”。为了造福苍生,药学家屠呦呦一门心思搞科研,求真务实发明了青蒿素类新一代抗疟药。核潜艇设计师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奉献为国铸核盾。像航天专家孙家栋一样,无数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集智攻关,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物理化学家徐光宪耕耘三尺讲台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这样的篇章结构可谓条清理晰,对应的科学家故事自然生动感人;可见,策划编辑是动了脑筋、下了功夫的,效果自然显现。
    二是精心遴选科学家。《礼赞科学家》每篇讲述了3位科学家的故事,全书共遴选18位杰出科学家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当中既有出生于19世纪末期的老一辈科学家如茅以升、叶企孙、竺可桢,又有新中国培育的中坚才俊如王选、王泽山、南仁东等。他们当中有的是“两弹一星”元勋如钱学森、程开甲、王大珩等,有的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如孙家栋、屠呦呦、黄旭华,还有人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如袁隆平、吴文俊、李振声等。这些科学家所从事的学科涵盖物理学、电子学、天文学、气象学、应用力学、农学、植物学、数学、中药学、计算机科学、船舶工程、应用光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物理化学等领域。他们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楷模,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榜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 《礼赞科学家》图书分享会

    三是内容取舍见功夫。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既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行为规范的历史记载和传承,又彰显了时代的特征,更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茅以升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在“爱国篇”中,作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他,既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主持修建了铁路、公路两用的钱塘江大桥,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铁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全由外国工程师垄断的历史,又在抗日战争危难时刻毅然亲手炸毁了这座自己修建的大桥,以阻断日寇疯狂南侵的脚步,抗战胜利后他又主持大桥的修复工程,使之重获新生。从这样的角度讲述茅以升爱国的故事,可谓新颖、独特,进一步深化了“为国架桥,自立自强”主题。

3 1947年,程开甲(左三)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了薛定谔(右一)等物理学大家

    在讲述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麦田拓荒,兴农强国”故事时,作者选用了“荣誉属于集体”这桩令人难忘的事件,巧妙地彰显了“协同”这一科学家精神。2007年,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获500万元奖金。按规定,其中的450万元用作获奖人的自主科研选题经费,另外50万元可归获奖者个人。但在李振声院士看来,远源杂交的成果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奖金也应该属于集体。于是,他将这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里也拿出50万元,共同设立了“振声奖学金”。
    四是作者群体彰实力。《礼赞科学家》的编撰集合了尹传红、李峥嵘、姚昆仑、丛中笑、吕春朝、星河、熊杏林、曹静等一批知名科普作家。尹传红现任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其作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李峥嵘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曾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学记者。尹、李二人采访过许多科学家,尹传红还曾以《科技日报》记者身份采访、报道过“红色科学家”罗沛霖院士。在《礼赞科学家》一书中,这两人分别撰写了罗沛霖、吴文俊、王大珩和茅以升、叶企孙共5位科学家的故事。

4  王选院士与妻子陈堃銶教授一同研究激光照排技术

    现任王选纪念陈列室主任的丛中笑,曾担任王选院士的秘书,非常熟悉王选的先进事迹,她撰写的“王选:献身科学,创新典范”真实、感人。“程开甲:隐姓埋名,功勋卓著”的作者熊杏林将军,是程开甲院士唯一授权研究其生平和思想的专家,她曾多次深入戈壁滩搜集创作素材,文中披露的最新史料和照片令人耳目一新。姚昆仑研究员曾就职于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是最早出版袁隆平传记的创作者之一,他撰写的“袁隆平:躬耕稻田,心怀天下”无疑具有权威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吕春朝研究员曾任吴征镒院士办公室主任,与吴征镒一同编纂过《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他现任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办公室主任,是讲述吴征镒科学家精神故事的不二人选。
    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这些优秀科学家群体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我相信,《礼赞科学家》将激励青少年读者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爱国为民,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砥砺前行。

5 袁隆平院士在超级稻试验田

    有感于斯,特填《浪淘沙令》词一首,褒赞《礼赞科学家》一书,并在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赤胆爱国家,奉献年华。创新科技探无涯。协作求实彰典范,桃李繁花。//事迹感人嘉,学者骝骅。鲜活生动纵情夸。宣讲精神培幼少,书映彩霞。
2024第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