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谢翱《登西台恸哭记·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

[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

材料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兹游A亦良BC其为D文词E因以达FG亦诚H可悲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意思相同。

B.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意思不同。

C.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意思相同。

D.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

C.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

D.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

14.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





10CEG 11D    12C    13.(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14.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

然兹游亦良伟为主谓句,其后C处断开;

其为文词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

达意是动宾结构,亦诚可悲矣前面省略主语达意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

B.正确。最终;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自问没有什么错,一心尽孝报大恩。

C.正确。句意:又大哭好几声。/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D.错误。都是迫近。句意:云气迫近树林。/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表现了对文天祥的追怀与敬仰,表示要写《季汉月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渡河;,暗中;,显示。

2,揣度;,列举;,叛国。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可知,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

材料二: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