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四武|池州东南湖旧貌记

 文乡枞阳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 弁 言 】

癸卯岁秋,霜英初绽。发小好養兄携妻昭娣,束漂巴渝一甲之泊而回乡。此乃,盖因其伉俪御故乡情结无力之所以然。嗟乎!村中其旧居荡然无存已有年。奈何?只得购室庐于湖心之新区而默然居之。然,不意其漂泊之感未泯,且反递增耳。逐陷心情于别样惆怅之维谷。是故,越岁顶琼妃双双入吾寒舍,讨慰藉于灯下。唏嘘,竟不期撩开吾等垂髻之际对东南湖旧貌之记怀,故撰此文以为记之。







池州古城,巽位有湖。莽莽苍苍,直抵城垣。湖名东南,秉承泰初。视湖之南缘,峦状起伏如齿。观湖之整体,似颠天之簸箕。囿灵狮而控湖,牵应龙而抑水(1)。遵天地之法道,持鸿蒙之元气。攒沟凼之纵横,拥方圆之百里。呑五河且咽大江,纳清溪且作籓篱(2);溪流逶迤而持澄,上下衔镇而秀盈。(3)穿白洋而绕万罗,抵五岭而纳苍郁。箍蟒头复闸海潮(4),树浮屠且镇水蜮。澄水悠瀊依峦缘,淡岚静凝连十亭。拨云矶为靖北浦,惊滩头彼岸花娇(5)。遣美人为馨西泊,愕玄圃氤氲盘裊(6)。纳二墩,薛府走三羊,儒道话天机(7)。建二寺,宝塔凑三妙,庵菴同住尼(8)。

湖之整体,景象宏伟壮观。湖之局部,情境各持微妙。何故咨嗟之?南湖仙去矣。遗白鹿而呦呦,伴觞阙而惶惶(9)。南湖有埂,横贯五里之长。斜擦齐山,埂名依山称之。埂筑何时,史志未见有之。埂溃复筑,志载于明无讹。复筑必增,几番高峻渐成。

埂之北端,接远济之桥南。不著曲姿,却拐二郎神庙。中有一桥,分导二郎沟水。撩珍珠之灵屿,扬嶙峋而呈峻(10)。噫吁嚱,屿间林,隐白螣若精。妖冶耳,修有悟,不时游天壇(11)。

渔不惧,夜常临,讨醇对酌欢。嗟乎也,甲子年,绝影洪灾后(12)。

埂之南端,抵五里之坡下。海棠环抱,静湮妙华之菴(13)。坡头回望,北来一溜槐柳。槐柳效松,参天欲阻流云。主干遒劲,硕冠舒展如篷。叶稠似盖,少筛日月之光。见天风烈,梢头终日麃摇。鹰隼鸦雀,相邻而无相犯。草棚傍树,售得小粑可口。十狮镇埂,雄姿栩栩如生。稳坐石台,霸气直逼青阳。嗟虖!沙土大埂:晴天尘扬,遮天蔽日;雨天泥泞,水凼难行。咦惹!灰灰蒙蒙,尘染草木。惶惶惕惕,煞神徘徊。东方已白,欲行还需结伴。暮色笼来,鸱啼飘忽瘆人。

壮哉,莽莽东湖。巍哉,翠微古堤(14)。如弓劲张,射天狼而魁悸(15)。始筑于唐,比埂弯出二里。南抵齐山之北脚,西接兴济桥之东。堤中有桥两座,凌波映月双叠(16)。白浪排空,月宫碎而光烁烁。桥伴雨廊,路人累则便歇歇。堤之正东,红粘土丘乃渔矶(17)。堤之斜南,临水紫竹成柰苑。林中真炁缭绕,人称观音秀璻(18)。稀罕也!每待暮色笼来,黑虎必然现身。人皆曰,一啸风起云湧,魍魉魑魅逃遁。佑渔樵而巡堤,靖平天之浩瀚。惜惜呼,丁丑年,罗汉招归之(19)。湖之浩浩,似海连云际。碧波滔滔且深邃,无怪谪仙愕平天(20)。璇玑作势,欲贯河汉之辽。啸天凝神,天狼黯然之衰(21)。黄龙真人坐骑在,毕潭鹤墩享安宁(22)。朱雀闹朱竹,黄垆花持穆(23)。浪吻长堤何切切?易安忧戚而寄词(24)。拔寨辞鄱阳,挥师驻东湖,武穆水师雄,云帆平天阙(25)。翠微堤恬穆,中正训士官,戮气浓凝固,首次北伐时(26)。垂柳一堤翠,善舞若水袖。乌篷寻舒适,渔好泊野渡。独轮碾孤僻,雨廊遗孝子(27)。

湖性随季而变,沛涸各享半岁。

水来隆隆,陈渣泛而泥沙下。涛声震城,逐宁静而撕清梦(28)。水平澜生,舢板行而筏逶迤。月明水柔,波光晃而城楼烁(29)。水去湖默,角虾老而蟹未肥。时令交秋,莲子褐则菱始粉。自桃英初赴流水,登古城极目眺望:烟波浩瀚,云水相连,沧澜壮观之。暴风骤雨,白浪滔瀁,水烟盈尺之。鸥鹭搏浪,点水迅拈。鱼悔不及耳。伴飞鹜厌,喜独高翔,追夕阳而乐。运货筏短,水深篙废,打躬揖双桨。渔家自信,近芦而网,丰寡瞧运气。活鱼虾于春夏,养雁鹤于秋冬。沛季水势,貌淼淼复而澹澹。水皮受风,河图展则洛书现。五行藏内。艄公善窥,避其凶而趋其利。浩瀚初始,乃赖潦水之不蚀。构成强势,则靠江海之潮汐(30)。水光裹篷,褭褭晃眼,浪花似火而妖艳。水汽鼓帆,徐徐篷移人则闲。流云落水,荫凉随风而游移。鸥鹭升降,渔网抛收,虽平常却有玄妙。轻风拂水,涟漪生而渔家乐。斜照矶头,鹳絮聒而鹭无语。临水村落,氤氲薄遮,生机盎然乃祥和。晚风撩拨蒹葭,呜咽犹发骨埙。幽怨飘荡旷野,苍凉滋生灵异。云水绵绵,余辉缕缕而生寂。望舒躬送,夕燎曛天然水赤。鸥鹭匝桅,啾啾已倦,辞归之意显现之。月泻微澜,化银蛇烁烁绕船。蛙鸣虫噪,葵扇招风则宁生。渔带酒梦,比翼仙子,行云端而游远古。金蝉断嘶,凉意乍生而还热。蟋蟀欢透,芦絮飞扑而无力。昼夜时均,朔风已然,潜渡江而洒青霜。浩瀚消失,盈尺湖草连天碧。水落河沟,商周废墟见天日。荆棘遍布,半遮文物,无需发掘而得之。沟凼捭阖,似卜六爻而示人。肃杀潜流,空深邃而地色繁。草甸深密,农刈沤肥,芳味殊而宁人神。撵水播种,荞麦玉米可收获。欲种小麦,需明来年之汛期。沿湖之民,食湖之法,千奇百怪巧而多。扒掘野藕,顺便捅鳝抓龟鳖。老菱褐黑,落泥易见而易拾。百灵胆小,好歌善逃,风吹草动窜云霄。芦苇已老,伐芦易拾野鸭蛋。柴蒿心实,其焰不逊栗柴火。

苣荬花黄,藜蒿根白,秋来湖地野菜赢。柴鱼偎泥,效龟鳌而作两栖。鹭鸶渐肥,敢与鹅鹤争食之。朔风频来,征雁渡江,频频入湖而噪噪。仙藻驭风,盈湖肃瑟皆著素。渔樵无闲,安惧凛冽废劳作。寻食活人满湖忙。乌呼!湖之旧貌,帧帧于心仍清晰,虽去七十年。每有梦得:四野茫茫,氤氲裊裊。闲云悠悠,碧空粼粼。湖水泱泱,涟漪圈圈。蒹葭苍苍,荷菱娇娇。竹筏片片,乌篷顶顶。鸿雁嘹嘹,芦絮扬扬。嗟乎!时光何故不复返? 

【注释
1.灵狮乃指齐山。齐山之形状,方士言七狮之大地。应龙乃指贴近天壇之应龙沟。
2.五河乃指白沙、清溪、碧山、九华以及横河。这五条河均在平天(白沙)湖底处。
3.上下衔镇,乃指清溪河头之清溪镇和溪清河尾蟒头镇。
4.蟒头,乃指俗称馒头山,即下清溪塔所在的山。海潮,海潮入江,直到华阳小孤山方消失。
5.云矶,乃百牙山伸进湖中的山矶(毁于修路)。该云矶原为北湖与东湖的分界点?百牙山原名灵草山,故有彼岸花一说。
6;美人,美人山在十里岗南。由清溪方向观之,女阴维妙维肖。最为奇特的是那一块山丘终年氤氲盘裊。该山丘原也属南湖,自六八年城西新开一河,该山丘便自然而然的归了西湖。
7.二墩,东湖三羊墩,南湖薛家墩。三羊墩乃道教产物。薛家墎上葬有“三元六首”之黄观的祖坟,故有民间有儒道话天机一说。
8.二寺凑三妙,乃指齐山华盖洞边上的妙峰庵,五里坡(原池州水泥厂西大门北侧)下的妙华菴和下清溪镇的妙音塔。庵与菴在佛家区别为,庵住已经剃度之僧尼,而菴则为带发修行之女性。
9.白鹿,乃南极三寸仙之坐骑。觞阙,乃大黑龙为东分青苍之坐骑。
10.珍珠,乃指桂家珍珠山,即现在的碧桂苑小区的所在地。
11.白螣,盛传桂家珍珠山森林间有条雌性白螣若精,非妖冶,常于夜间向渔翁讨酒,渔不惧具与之对酌。
12.甲子年,1954年大水之后,人们就再也没见到了。
13.妙华菴,乃为一座供带发修行者居住的庙宇,其隶属九华禅宗。据说该菴堂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枞阳东乡三十六教头打九华之事有着很为微妙的关联。
14.翠微堤,唐会昌三年(843年)筑,1962年彻底没了迹。
15.堤形如弓,翠微堤始于兴济桥东,中途逐渐改向南,束于南面的齐山北山脚,擦山上的骨牌洞东边。于翠微堤那如弓背之地段处昂望上方,恰好在天狼星与魁星即天狗星之间。
16.凌波桥在堤之西段,映月桥在堤之南段。两桥均为麻石拱桥。长三丈余,宽与堤等。
17.渔矶,原白沙湖水产养殖场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
18.观音秀璻,乃官窑釉璻的讹音。那里土丘统为红色高粘土,自唐至清,该处均为官府开办的室口传烧制陶器。
19.黑虎乃为守财之虎。为罗汉之坐骑。池州老人多言那只黑虎于丁丑年(1937)让罗汉招归。
20.唐李白有“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惊叹池州东南湖水势浩瀚之诗句。
21.啸天,乃二郎神之啸天神犬。天狼即只是道家所指为天狗星。
22.黄龙真人的坐骑乃仙鹤。毕(碧)山有潭,名鹤墩。
23.黄垆,指官窑嘴朱竹林中一座清朝江姓御医之坟茔,该坟茔为悬棺。坟内医案秘方于1967年被盗。
24.南宋建炎三年五月李清照来池州,家安于城内,填有一阕《行香子,七夕》。
25.武穆,岳飞于池州平天湖操演水师。
26.中正,蒋介石第一次北伐时曾在翠微堤下训导官兵,彼时城里百姓箪食壶浆而待之。
27.明万历年间池州娄山街出一丁姓孝子,葬其父于齐山,搭草棚于坟侧,守孝三年半毕,知府领众乡贤亲自接归,不期在翠微堤雨廊中无疾而终。怪就怪在该雨廊正是其父落水死亡后停尸之处。于是乎这事轰动池州一时。
28.1965年之前,每年桃花汎期,南门大河均浊浪滔天,涛声越城入街。
29.届时日,月之光均会被水光折射上沿河之楼房和残缺的古城墙上。
30.那些年东南湖被水淹没丈余深的原因,盖是洪水、江水、潦水相汇聚所造成的。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