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目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综合评价

 快乐英平 2024-05-17 发布于江苏
(一)“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评价
“大养老+小医疗”型模式医疗保障欠缺且容易“劳民伤财”:一是内设的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服务,不能解决需住院老人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二是医疗机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仅医务人员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三是医务人员在养老机构中的医疗业务量较小,效率低下。这一模式难以解决医养结合应有的医疗保障。实践证明,许多养老机构中新建的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后难以坚持下去,最终“人走楼空”、“劳民伤财”。
“大医疗+小养老”型模式得不偿失:一是此模式优点是能够发挥医疗机构资源和专业优势,减少部分公立医院压床现象,环境和医疗保障条件较好,但收费较高,高收入居民喜欢,而普通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实际入住率较低,尤其是老人住院其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医保支出和家庭负担都更重,社会效益不好;二是大医院本来就“人满为患”,而这一模式往往对高端医疗资源利用不经济,得不偿失,医疗资源办养老经济效益不好(同样资源用于医疗的效益比养老高得多)。调研发现,大医院之所以办养老往往与政府要求“树典型”有关,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则。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模式基本属于“搞形式”:一是该模式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基础来自双方信任,缺乏利益驱动协调机制和有效约束,毁约成本低,一旦某一方利益难以达到目标,很容易终止协议;二是该模式往往需要政府“撮合”,难以市场化运作,双方对严格履行协议往往持“无所谓”态度,虽签订了具体协议,但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如养老机构有患者需要住院,虽协议要求优先到合作的医疗机构住院,但患者家属不一定同意,也可能到规模较大、更放心的医院住院)。至于“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模式,同时存在“大养老+小医疗”型和“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型两种模式的缺点。

“大医疗+小康复”型模式缺点多于优点:此模式优点是前来康复的老人能直接住院,医保能报销;但缺点是多数机构没有养老功能(老人康复出院后要离开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另外,一般情况下康复不需要高端医疗资源,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新建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不高,且易形成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争夺康复患者资源的局面。

“医疗、养老并重”型模式优点多于缺点:此模式优点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良好态势;缺点是与“医康养一体”型模式相比,医疗、养老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特色优势,资源配置效率可能会影响。
“两院一体”型模式优点比较突出:一是能够对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激活医养资源供给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有效解决农村医养结合和农村养老落后问题;二是与“公建民营”机构相比,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农村医养结合模式。但由于所供养人群中“五保老人”居多,政府应适当加大补贴力度,否则会影响乡镇卫生院应有的经济效益。
“医康养一体”型模式的优点非常突出:一是能够全方位满足老人需求,医疗、康复都能住院、医保能报销,尤其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许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社会效益极佳;二是医、康、养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又因一体化能够彼此互补,复合功能强,资源配置效率高;三是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机构既收住院费用,也收养护费用,康复出院后还会有一批人在机构长期住下,机构的经济效益好。
一级、二级综合医院以及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特别适合运用此模式“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型模式优点特别突出:医养资源充分共享,协同效应大,同时其双方各自独立核算,责、权、利明确,便于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调研发现,这是“医”“养”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形式,特别适用于中型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采用这一模式,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会“赔本”而不愿合作,需要养老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当然,如养老机构规模较大,新建医疗机构可能经济效益会更好)。
“个体诊所+小型养老型模式优点多于缺点:优点是收费低、老人离家近比较方便,充分利用资源、配置效率高;但缺点是医疗和护理设施相对简单,医疗保障存在欠缺,护理可能会不够规范,同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对城区个体诊所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老人家庭而言,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

(二)“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评价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型模式的缺点明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开展的医疗服务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诊疗服务较少,难以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调研发现,两类机构如不能毗邻建设、仅仅是签订合作协议难有实质性合作。因此,要运用这一模式,两家机构毗邻建设是前提。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型模式有缺点但很容易改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一般只有10张床位),医养结合机构托管后如仅开展“社区养老”而不开展“居家养老”,难以发挥规模效益。调研发现,目前有些医养结合机构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养老,多数效益不好,其主要目的是占“地盘”(以备今后开展”居家养老“)。因此,对运用这一模式的机构应积极引导在开展“社区养老”基础上再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型模式优点非常突出:一是能有效并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社区养老需求(一般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多数是“一体多病”的半失能老人,该模式有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老年人子女更放心),社会效益好;二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施可以在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共享使用,既解决了资产闲置问题,还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目前,许多社区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由所在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运营,但由于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特别是缺乏医务人员导致设施多数闲置。这一模式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是社区层面实现医养结合的理想方式。

“社区医养设施共建共享”型模式优点非常突出:毗邻建设、共建共享,能够一步到位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这一模式特别适合新建社区推广运用。

“村卫生室+农村幸福型模式能够有效破解农村幸福院闲置与村医收入偏低的双重困境,优点非常突出:目前农村幸福院大量闲置,为解决闲置问题,许多地方试点开展“互助养老”,但“互助养老”建立在志愿服务基础上,不符合市场化规则,不可能持久,且没有“医”的界入也不能实现医养结合。村医是工作相对稳定的专业人员,目前收入偏低是导致队伍不稳一大“困惑”,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就必须拓展业务范围。由村卫生室托管农村幸福院可以破解上述困境,实现多方共赢,是农村社区医养结合的理想模式。

(三)“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评价

“家庭养老(或有保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型模式缺点比较明显:这一模式仅解决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但生活照料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得不到有效满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养结合。

“家庭养老+长护险中的'家护’服务”型模式资源配置效率欠佳:此模式虽受居民欢迎,但每周1-2次的康复护理服务对失能老人健康所起作用不明显,且社会成本很高,尤其是医务人员往返居民家中的时间成本很高。此模式与长护险中的“院护”服务相比,资源配置效益不佳。

“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型模式优点突出:能有效满足居家老人在医疗和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能够解决居家老人在家中身体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迎合“居家养老”智慧化、市场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趋势。但这一模式前期投入较大(如信息管理平台、老人可穿戴设备),并且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政府提供相应支持才能运营成功。【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