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得已的水货“院士”

 高野海青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文/五岳散人


这两天,“欧洲自然科学院”被人给掀了老底,说是一个民间机构,有人传说是六个俄罗斯人建了这么一玩意儿,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或者其他对“院士”这种名头有需求的人士,然后卖给他们“院士”这个头衔,以中国人为最多,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疑似中国人,而且把名单也都列出来了。最好玩是什么呢?这玩意儿是从2021年开始,然后一直到今年,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中的中国大陆学者呈井喷之势,直接就喷发了。为什么想聊聊这事呢?


因为实际上我认识其中俩人,而且也知道他们怎么拿的这玩意儿,价格都知道,别问是谁了。一个是花了32万拿的,一个是花了45万拿的。当然,这个钱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是很小的一笔钱。他们拿的时候,我还恭贺了一下,说:“不错呀,欧洲自然科学院,这名头听着不错”,人家就跟我说了这事了,说拿这玩意儿自有用意。为什么他们要拿?这二位不是那种完全没有学术成果的水货博导,但他们拿有自己的原因。这事儿被抖出来以后,各位就在想,为什么国人特别喜欢干这事儿,而且又喜欢拿“院士”说事儿?


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中国,院士有一个名利双收的地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利益围聚在他们的身边。这些人有没有真才实学?有,两院不可能都是一帮水货在那儿待着。说实话,两院也有某些问题,比如屠坳坳一直没有办法当选院士,某些院士做某些生意,但还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踏踏实实做学问的院士。


中国这种机构是国家行为,它跟西方的很多机构不太一样。就像“澎湃新闻”说的,在国外很多这种机构都是民间机构,民间机构给选出来,它注重自己的影响力,然后再把这个影响力辐射成为一种准官方机构,就是官方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种公信力所在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外,很多时候民间的力量特别强,而且能制衡官方或者影响官方的条件之所在。比如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肯定不算官方机构,它是一个民间机构,为什么它评选完了,国王、首相都过去颁奖,而且要参加它的晚宴呢?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间能影响官方的例子,其实包括很多的奖都是如此。在国外,有没有官方组织给的奖?有。像这样的官方颁授的奖往往是一种荣誉衔,它跟那种真正学术方面的奖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人就钻了这个空子。国外的很多民间机构名头起的往往又特别大,它给自己起名,叫什么都行,叫“宇宙”都可以,这跟中国的起名方式又不一样。中国的起名是有规矩的。比如,一个公司或者一个NGO,你要挂“中国”字头,注册资本好像得几个亿,或者你得是国企。但是国外没有,国外你爱挂什么挂什么,你挂“全宇宙”都可以。


像这样的这种机构,会产生一个信息不对称。你会觉得这种高大上的“自然科学院”的“院士”,那它应该是一个国家行为吧?恰恰不是,它跟那个国家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自己颁出来的。然后,它用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让你误会。比如说像“欧洲自然科学院”,这名字听着挺大气,其实,它仿的是欧洲科学院。欧洲科学院是一个正规的机构,而且它的院士的甄选,是非常严格的,那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就仿制了一下,国内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啊,“欧洲自然科学院”给某人颁了一个“院士”,大家肯定就觉得他挺牛B的,大概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做法。


这帮人为什么要买这个“院士”呢?首先,这个“院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买的,这必须要说清楚。比如说,我五岳散人不能老这样瞎混着呀,天天做包子做炒肝,那不行,我有追求,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学术追求,至少对学术头衔有个追求,我就花45万,去弄一个“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这多提气呀,我还真没戏,因为它除了钱,还真的需要一个小小的门槛,这个门槛看上去不高,但是会拦住绝大部分人——博士,你得有一个头衔,是博士,要不然你得有一点研究成果。比如说拿“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的名单里,有企业家,因为他们有国家级的科研成果,他因为这个科研成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有这个国家认证的科研成果。这个门槛是必须的,骗子也是讲面子的,不是说谁都行。大概只有黄推收的时候可能有无门槛这件事,人家这种玩“高大上”的,实际上而言都是有门槛的。


第二个,这个“院士”到底有没有用?像我,“老炮包子铺创始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这名头对我完全没有意义。但对国内某些学术界的人而言,这个“院士”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特别大,它还不只是挂一虚名的事。尤其是我认识的两位买这个名头的人,他们之前在学术上也是有一定成就的,但他们在学术界混,或者去拿钱的时候,不太容易。比如说,我这儿有项目,或者我找一研究方向,但我拿研究经费项目费却费劲,真的是挺费劲的,每回都要去争取,每回填很多的表,还不一定拿得下来,但是他买了这个“院士”之后,很容易就拿下来了。他说“我就拿着这个做院士站,或者我拿着这个把我的一些项目给落实了,我能继续研究”,花这点小钱,他可以上一台阶,上了这个台阶,他所需要的资源,能更多的汇集到他那儿去,他要的这个虚名,是会有实际产出的。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像他们这样的能拿到各种研究经费或者研究项目,接着往前去做研究。还有一种,投入这点小钱,设了院士站了,然后拿着研究经费了,有各种各样的钱,这点小钱的投入是分分钟就收回来的。做一个研究上千万是一个正常的事,从手缝里漏点,就没事了嘛。


有一回,我跟一位文科学者吃饭,我们那顿饭吃的很好,几个人吃了一万多块钱。其实文科研究项目的钱比较少,跟理工科还差着两三个量级呢,对理工科高一点的几千万上亿是一个特别正常的现象,文科做田野调查,一个项目百八十万就已经很高了。那样一个知名的文科学者,我们吃完饭,我还说我结账呢,兄弟我是个小老板,有点小钱,那我结账呗,人家说:“别别别,散人你别结账,你让我结。年底了,我这个经费没花完呢,要是不花完了,我明年申请经费的时候就申请不下来了。”所以,他当时就给结了账了。他们如果设了这个点,拿着这些经费,花40万50万甚至100万买这个“院士”,有什么问题吗?随便弄点就回来了,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在国内,挂着这种“欧洲自然科学院”之类“院士”头衔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买来的。但它在国内是有用的。


可能有朋友就得问了:难道学术界不知道这事儿吗?这个情况大概有两个层级。第一,学术界不少人知道这件事。但如果你戳穿了这件事,下回等你要去干什么事的时候,人家就给你使绊,这是个问题,所以学术界虽然不少人知道那个“自然科学院”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但不会有人去戳穿。因为都知道,你如果戳穿了,第一得罪人,第二,你将来可能也需要一个外籍院士的身份,去建院士站或者拿研究经费,或者是去升级升职,你得罪这种人干什么?这是学术界本身保持了一个很有尊严很有默契的沉默。除非这件事给翻出来,大家才说“我早就看这东西不顺眼了,如何如何”,在原来全都在私下里说,没人把这个捅到公众层面上。


在学术圈,你要是不遵守这种默契,加入这个“共同体”,有时候就会过的比较辛苦。除非你真正特别特别牛B,谁也拦不住的那种牛B,要是你没到这个程度,你就是一般人。因为哪怕在欧美学术圈子里,大量的所谓的博士生导师,或者教授副教授讲师,也还是做一个基础的工作。而在国内,“卷”是一个特别严重的事情。那些海归回国,到了国内的学术环境里,有些可能还能如鱼得水,有些就会很压抑。其实外国学术环境也卷,互相之间竞争的也非常激烈,但还不会像国内卷的这么厉害。所以,在国内做学术研究,如果你不进入到整体的学术共同体和那个圈子中,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


对所谓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学术共同体中有一些人有这个需求,他们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一个备选的方案,因此那些骗子才能大行其道。


好,谢谢诸位,跟各位瞎扯几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