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赵志祥老师的课谈语文教学

 昵称503199 2024-05-17 发布于湖北

 一直在反思教学,晚上整理若干年前写的学科教研的讲稿,读来觉得有些尚不过时,摘录部分粘贴下来,以纪念那段时光。

  以下是部分原文:

  赵志祥,著名特级教师,深圳市教科院教研中心副主任 。赵志祥老师的课是我在某个周六的午后闲着没事,看微信的订阅号看到的,标题是《文言文怎么上精彩?这位名师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学习范本》。当时只是想能精彩到哪里,漫不经心的点开,却再也没挪开视线,我就躺在床上,80多分钟的视频,一气呵成地看完。虽然是面对六年级的孩子,赵老师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给我震撼的感觉。可以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课,没有之一。

  下面看视频(视频可从网上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赵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里?

3、“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

  刚才从大家的笑来看,大家在享受这堂课,如果我们的课堂如此,学生绝对最期盼的是语文课,学生最爱的课是语文课。整个视频既让我们收获颇丰,又让我们轻松愉悦。

  一、激发兴趣。

   校园里盛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段子,但赵老师设计的《三笑》小古文教学踏入了“天上人间”的境界,“天上”指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间”指能对接学生当下的生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赵老师在几乎每个环节极力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回答正确是孩子们聪明,回答错误是老师教的不好,要怪老师”。消除学生怕回答错的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生从不愿意学到愿意学的转变。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许多时候不喜欢的不是语文本身,而是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一个原因是因为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停留在字词句解释的的层面,很少从字源、词源、语境、语法去入手,语文学习好像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规律没有章法,学生没有兴趣。我们的汉字不管怎样的造字法,最终的源头是象形字,里面往往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比如绝,从造字法上看带有会意字的特点,丝线从中间被割断,丝字旁都和丝线有密切的关系。《赤壁赋》中不绝如缕,如果学生明白丝字旁的字的内涵与丝织品有关系,就能够明白这是以形来写声,就很容易明白声音的那种细长,就能体会箫声的余音绕梁的感觉和吹奏者功业无成的怅惘的喟叹。我们看泣孤舟之嫠妇,和学生一起猜这个字的造字法时,学生就会理解从嫠的造字法的角度看,说这个女子家外没有放牧的人;许多时候,我们老师觉得课文没有什么可讲的,不是文章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发掘出作品本身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而赵老师在这堂课中说“吴人轣辘,欺我如此!” 对“轣辘”二字的解读,从造字法想到轨道,从轨道,想到谐音“诡道”,由谐音“诡道”想到说话的含蓄,由说话的含蓄可以想到明明没有文化却要拽词,和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好像有异曲同工。  

  “语文报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周文福老师,在讲《陈情表》的时候,给学生呈现“除”“婴”“臣”“圣”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文的演变,通过学“言”达到教“文”的目的,通过对关键词字词句的辨析和推敲,引领学生对文章、文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成长的人文滋养。中语会顾之川先生的评价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如除、婴、臣等字追根溯源,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评论说:我觉得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文统一,听过周文福老师的《陈情表》后,我觉得还可以加上“文字”。著名特级教师安徽省教科院文科室杨桦主任说:“周老师这堂课的突出特点是言文并重。在指导学生剖析课文过程中,解言不离文,读文依据言,一改文言文教学中架空析文或者孤立讲言之弊端,让文以载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很多见解不是用心体会,反复阅读揣摩出来的,许多时候把教学用书、别的人的课件或者网上精彩点评作为作为自己的设问的依据,水乳不相容,孩子们自然难品味到其中的精彩。课堂上必然呈现拖不到拉不动的感觉赵老师强调设问要降低要求,由浅入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要有种“见到鸡毛就是鸡”的心态,不断激励学生的。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对文章本身理解确实是到位,教学技巧非常娴熟。纵观赵老师80分钟的教学,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短文,到一个故事的可能性,最后到一本书,环环相扣,交融互通,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资策略,真有如淋甘霖之感。

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与生成,让学生获得成功感,逐步发现自身优势,实现学生从不能学到能学的转变。赵老师一再告诫我们,上课不能上成只关注“四大金刚”“五朵金花”,上成开常委会式的课堂,要关注所有学生,师生灵活互动。在赵老师方法的引领和策动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高昂投入、趣味盎然,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更多的是赵老师妙语连珠的点评与激励,都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入到“更上一层楼”的境地。

   第三则《屁颂》的教学,朗读教学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师不断的在方法上予以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猜读上逐渐走到文本的深处,特别是师生挑战朗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教师别出心裁的吟诵,出乎意料之外,又完全在意料之内,引领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诵读,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情趣和理趣。我们的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改成“臣之壮,不如人;今老,无能为。”改完之后,让人觉得断然拒绝之感,烛之武就变成了一个不通时务的固执老头。加上这些字,朗读的时候自然语速缓慢,让人觉得这个三朝元老的弼马温满腹的辛酸,满肚子的牢骚,“也已”两个语气词的连用,有壮年不再来的遗憾,也有故意为难郑伯的意味,有“青云之志”的烛之武,一直有“不鸣则已”一鸣必惊人的准备,为下面郑伯一游说,就断然“许之”做了铺垫。

   再如“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改成:“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一字之差,效果大打折扣。一个“乃”字,让人看到秦伯从这场战争中获利后的心满意足,好像看到了秦伯笑容满面,吃饱喝足打着饱嗝,摸着肚子,意满志得的样子。所谓的“秦晋之好”,不过是利益的结合;所谓的“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借口!

   再如“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把“吾其还也”的“其”“也”字去掉,给人的感觉其中透着喜悦,好像高喊着“回家了”,加上这俩字,语速自然缓慢,就变成了“我还是回去吧”。这里透着多少无奈,多少不甘,就像饥肠辘辘刚把肉叼在嘴里狐狸,转眼之间肉又丢了那样的不舍。整句话能够看出晋侯贪婪中透着的理性,晋文公能成为一代霸主,良有以也!反复的读,反复的猜,反复的比较,要求极其低的写,品味细节,品味在文字后面隐藏的深厚内涵,不断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激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真正的热爱。

  赵老师对于写的要求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许多时候是硬性要求不少于多少字,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不管怎么要求,思维僵化的受限展不开的还是写不出,思维活跃的逼着人家缩回去,反而不能畅快地表达,与我们的目标南辕北辙,情何以堪?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与内化生成。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教授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

   

图片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是“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教材”赵老师用三则笑话激发孩子们对古典作品的热爱;用不断的朗诵引导,明白如何通过朗读逐渐深入作品;通过造字法,品味字词的含义;通过不断的猜情节,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看作品的精彩所在。赵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区分“作者意”和“读者意”,不断阅读文本,品味细节把握作者意。通过不同作品组合在一起的群文阅读,品味其中的精彩。

   如《汉人煮箦》中,“归煮其床箦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轣辘,欺我如此!”文中的轣辘,文风由平实转为艰涩;

   《奶奶属牛》官喜曰:“汝知奶奶生辰亦在目下乎?奶奶是属牛的。最后一句,文言变为白话。

   学生比较发现,不管如何变,其目的都是为主人公的性格服务,前者可以看出明明没文化,却硬装高雅;后者可以看出官的贪婪,已经迫不及待。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让学生明白课文就是个例子,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热爱的同时,引导下学生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通过文本应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细节的方法,在比较中,提升鉴赏水平。比如讲《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皎皎牵牛星织女星”。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距离遥远)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星光之亮)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这首诗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涉江采芙蓉》,我们可以问两者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区别?比较学生对闺怨诗与游子诗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

   比如学习朱自清,我们都知道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功力。他把散文当诗来写,努力在散文中创造古典诗词那样的意境。我们学习他的《荷塘月色》,很容易看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的影子:一样的构思,一样的意境,一样的情感触发点,一样的在用词上上雕琢,一样的清新俊朗的情调。他的散文《歌声》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样的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他的《冬天》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样的三笔两笔就写出悠悠不尽的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亲情……我们学习他的《荷塘月色》写景片段,我们会发现古典写景诗的影子:一样的点面结合,一样的动静结合,一样地动用各种感官,一样的各种色彩的画面感……当我们具有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不断深入文本,在授课中就会多一些从容。

“鸟鸣林深处,蛙鸣溪间里。月静春山空,柴门闻犬吠”。这份清幽,这种意境,不能仅存于诗中,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现实。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研文本,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丛林,品味语文的芳香,认识文本的价值,感受文本的人文内蕴,启迪学生的智慧。

  学习他的《荷塘月色》,很容易看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的影子:一样的构思,一样的意境,一样的情感触发点,一样的在用词上上雕琢,一样的清新俊朗的情调。他的散文《歌声》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样的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他的《冬天》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样的三笔两笔就写出悠悠不尽的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亲情……我们学习他的《荷塘月色》写景片段,我们会发现古典写景诗的影子:一样的点面结合,一样的动静结合,一样地动用各种感官,一样的各种色彩的画面感……当我们具有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不断深入文本,在授课中就会多一些从容。

   “鸟鸣林深处,蛙鸣溪间里。月静春山空,柴门闻犬吠”。这份清幽,这种意境,不能仅存于诗中,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现实。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研文本,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丛林,品味语文的芳香,认识文本的价值,感受文本的人文内蕴,启迪学生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