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发现智永真迹,再现正宗魏晋笔法,赵孟頫靠学它成了一代宗师!

 三余字画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元代大艺术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盖结字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法”作为书法最核心的“机密”,即使历经千百年也不会过时,只要能学到其精髓,书艺自然精妙。从东汉蔡邕到唐代柳公权,六百余年的时间里,只有二十几人学到了笔法,他们个个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

米芾认为,学习笔法要以魏晋为师,“书不入晋,终成野道”,而魏晋笔法又以王羲之家族为正统,从唐代开始,笔法就出现了衰落,他说:“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作为初学者,如果我们一上手就开始练“二王”作品,难度未免太大,不仅无法充分领略用笔技巧,还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追摹晋人。隋代大书法家智永的字,就是我们入晋人门徒的绝佳“跳板”。

智永,本名王法极,他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王家笔法”开枝散叶、发扬光大的第一功臣。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有唐一代名家如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陆柬之、李邕、颜真卿等,都算得上是他的“徒子徒孙”。

智永在云门寺藏经阁,闭关苦练《兰亭序》20多年,练坏的笔头积攒了十几筐。智永将它们埋掉,取名“退笔冢”。数十年的钻研,他不仅尽得祖先笔法精髓,而且还有所突破,苏轼就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智永曾经抄写800多本《千字文》,分送浙东诸寺,很多书家都以此作为入门,赵孟頫也是如此。正是苦练此帖,他积累了深厚的童子功,并对魏晋笔法有了准确清晰的认识,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可惜的是,《真草千字文》原版如今都已经失传了,拓本虽多,但用笔细节很难还原。

而在法国,珍藏着唯一一件《真草千字文》墨迹版,它于1900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后来被伯希和带回本国,至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这卷残纸纵25.1厘米、横98厘米,存36行、360余字,它由蒋善进临写,由于是草稿,连涂抹痕迹也保留了下来。

此作用笔丰富细腻、变化多端,笔势灵巧、一气呵成。长横粗细、提按、轻重对比明显,竖画饱满丰腴,入笔时的小虚尖非常明显,衄挫、调锋处理自然。笔画之间笔断意连、顾盼生姿,颇有羲之中正平和的风采,蕴含着最正统的笔法。

将这件作品临摹通透,我们会对书法用笔有着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再去学习“二王”书法会事半功倍。

而今,我们将敦煌残卷《真草千字文》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毫无差别,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