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 | 坝、湖泊、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17 发布于甘肃

【坝

1.含义: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也称坝。图示如下:

图片

其实图中的河堤,以及拦河坝,都可以称为“坝”,它们都具有拦水的功能。我们在考题中遇见的丁坝、顺坝、梳齿坝是河堤,而高坝、低坝是拦河大坝。

2.主要类型

(1)按形态

形态类型

功能

丁字坝

河道中心流速加快,航道加深;河岸处流速缓慢,减弱河岸冲刷

人字坝

减轻对坝体冲击;可精准分流,保证合理分配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顺坝、梳齿坝

水道变窄,归顺水流,增加水深

(2)按材质

材质类型

功能

橡胶坝

可按需调节坝高,灵活控制水位,成本低,施工期短,对生态环境破坏小,适用于低水位、大跨度河道,抗洪等级低

格栅坝

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坝体呈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草裹泥

就地取材,便于搬运,增加结构强度,防渗性好

沙棘植物柔性坝

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沙棘植物形成的生物坝,植物根系、植株和枝叶阻挡大颗粒泥沙,坝内泥沙变细,含沙量减少

3.大坝的建设和拆除

(1)河流建设水库大坝条件分析

图片

(2)部分河流进行大坝拆除的原因分析
图片
4.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评价    
图片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山东卷,1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图片

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答案: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解析: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湖泊

1.湖泊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1)水量: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的收支,与气候条件(降水量与蒸发量)、集水范围、冰雪数量及生产生活用水量密切相关。

(2)季节变化: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湖泊的补给类型有关。

(3)含沙量:含沙量与湖泊周边的地形地势(坡度)、入湖河流挟沙量、植被覆盖率、湖床深浅和气候条件(降水、风力等)等有关。

(4)结冰期: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长短与气温条件、水量、水深和盐度等有关。水量、水深越大,越不容易结冰;盐度越高,越不容易结冰。

(5)盐度:湖水盐度与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进出的数量多少、湖区封闭程度及生产生活排水有关。

(6)生物:湖泊生物多少与水温、饵料、水域面积、湖盆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有关。

2.湖泊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图片3.湖泊的咸淡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增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减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4.湖泊的面积变化分析——以湖泊萎缩为例

(1)咸水湖

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发多”——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危害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②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影响航运;⑤渔业减产

治理措施

禁止过度砍伐天然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高考曾这样考过】
1.(2023·全国甲卷,6)

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图片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答案:A

(2023·山东卷,6~7)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2~3题。

图片

2.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大

答案:A

解析 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

3.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答案:A

解析 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

4.(2023·6月浙江卷,21)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图片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7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故B正确,A、D错误。答案选择B。


【河流水文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地区(我国)

补给类型

东部季风区

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长江、黄河源头地区

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东北地区

冬季寒冷,降雪多,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①径流的变化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②径流的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一般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④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2.河流的水文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河流的水系特征    

图片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全国乙卷,7~8)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图片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O点和P点流量是相同的,但是P点水位较高,推知P点时河床较高,以淤积为主,流速在减慢,水位呈下降趋势。O点水位较低,但流量和P点一样,推知O点时河床较低,以侵蚀为主,流速在加快,水位呈上升趋势。故选A。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C

解析:含沙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确定,排除A;1996年洪峰水位高于94米,1958年峰值低于94米,B错;1996年洪峰峰值只有7 500 m3·s-1左右,明显小于1958年,D错;流量小,而水位高,原因只能是河床海拔高,选C。

含沙量与输沙量

项目

含沙量

输沙量

概念

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计量单位为kg/m3或g/m3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单位为千克或万吨

影响因素

图片

图片

影响结果

影响水质、透明度的高低及营养盐类的多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②影响三角洲面积大小和海岸线的进退;③影响土壤肥力和河床深浅,堵塞河道;④影响航运

【高考曾这样考过】

[江苏卷,27(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 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图片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 290

5 800

(1)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4分)

答案:

(1)变化: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
原因: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2)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解析:

第(1)题,对比表中内陆三角洲上游的马西纳和下游的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含沙量减少。进一步分析可推测,内陆三角洲的调节作用会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主要从内陆三角洲地区河湖的调节作用、蒸发、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

第(2)题,结合图表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的尼亚美水文站上游河流流经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旺盛且支流少,因此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流经尼亚美水文站之后,流域内降水量增加,汇入的支流增多,河流的径流量不断增加。由表的统计数据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输沙量不断增加。  

END图片

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

成为更优秀的人 请务必加油(·̤̀ᵕ·̤́๑)ᵒᵏᵎᵎ

01
高考地理 | 超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超高清)
02
高考地理 | 高清地理动图,秒懂地理原理!
03
高考地理 | 几十张高清地理教学图,直接保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