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成果推介】“五力”导航,“数智”制造类专业‘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愚然楼 2024-05-1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基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提挡加速”,数智制造技能人才成为“智造之都”建设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数智制造类专业通过对目标定位高移、育人平台重构、育人路径重建等方式,历经五年的实践探索,创新形成了“五力”导航,“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图1),着力培养“数智”时代“就业有实力、工作有活力、发展有潜力、创业有能力、做人有魅力”的“五力”卓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图片

图1  “五力”导航,高职数智制造类专业“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成果针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解决

培养目标不适应人才需求的高移定位,培养模式不能匹配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迁移的人才培养需求,单纯注重结果评价难以保障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等主要问题。

一是“五力”导航,专业集群建设对接人才需求目标的高移定位

以新职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专业集群式建设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创新提出“就业有实力、工作有活力、发展有潜力、创业有能力、做人有魅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五力”育人目标。通过推进“五力”目标导航工程,将专业群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适应探索期、定位提高期和职业起航期三阶段的递进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和分阶段递进实现目标,激发其成长的内生动力(图2)。

图片

图2 “五力”导航,“数智”类卓越制造工匠培育体系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实践“双元五融”培养模式(图3)

围绕“智造之都”建设,在政府支持下遴选知名企业远东传动、黄河科技组建“远东学院”“鲲鹏产业学院”,与德国AHK公司签订《中德双元制职业技术合作合同》,探索“岗位任务进课堂+企业项目进基地+学生课堂在企业”三段双元培养,联手建设绿色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互联网+智能制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打造政行校企命运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三主三融三色三维”的“思政-教学”融合;强化“岗-课-证-赛”融合(图4),如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初级证书技能点和赛项基础模块融入《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基础课程教学,将高级证书技能点和赛项提高模块融入《可编程控制技术》等核心课程教学。推进“在线双师同步、异步教学”和“线上线下双师混合教学”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组建“师带徒、徒带徒、传帮带”模式的“工匠-技能大师-教师团队”融合团队;以众创空间为载体,深化“必修+拓展”“专业+项目”的教学要求,促进“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融合。通过“双元五融”达成以德为先、多元化、复合型“五力”人才培养目标。

图片

图3 “双元五融”培养模式

图片

图4 “岗-课-证-赛”融合模式

三是注重多元全程评价,实施“三阶段七步骤”质量保障工作机制

形成专业群多元评价方案,推进实施“三阶段七步骤”质量保障工作机制(图5)。依托智慧校园平台,采取明确“系统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五力”目标链,确定评价标准,编制方案明确评价方法,组织实施,监测预警,结果评价,创新改进七个步骤,分三个阶段递进实施,保障“五力”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时推进。

图片

图5 “三阶段七步骤”质量保障工作机制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提出聚焦“五力”人才培养新目标

以“五力”人才培养为总目标,以“大一适应探索期—大二定位提高期—大三职业启航期”为主线,以“专业文化特色活动—专业实践特色项目—一线教学就业实践”为核心,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路径,实施学生发展“目标导航工程”,全面深化“三全育人”。在“五力”总目标指引下通过为学生设定分阶段发展目标,激发努力学习意识,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不断追求“五力”目标过程中成长成才。

(二)模式创新:构建“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创新开展顶层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培养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创设校企深度融合“双元”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围绕“五力”培养着力点,创新实施“五融”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群多元评价方案和“三阶段七步骤”质量保障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数智”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路径创新:探索“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新路径

依据“五力”目标导航的探索期、提高期和职业起航期三阶段培养目标,组建“1名骨干教师+1名入企年轻教师+1名企业名师+1名企业出师学徒”教师团队;实施专业基础技能学习、核心技能培训、综合技能提升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搭建“平台+专业+综合”的三阶段模块化课程体系;引进并建设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实施在线“双师同步、异步教学”和“线上线下双师混合教学”;构建“通识教育—孵化教育—实战教育”三阶段递进式的“双创”教学模式。

三、应用推广效果

(一)校内应用成效显著,发挥了改革“实验田”作用

学生受益面广。直接受益学生近8万人。近五年,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建设累计6000门以上,学习者数量达58100人;校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学生比例达80%以上;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2550项,参与学生近万人,参与率达71%。成果应用实践以来,示范效果好,推广应用性强,带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图6)。近五年,专业群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2项;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第5名2项,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项;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中获奖4项。

图片

图6 近五年新生报到率与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同行评价高。在校生、毕业生、家长和企业第三方调研满意度均在95%以上(表1)。在数智制造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之下,学校相继获得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优质校、第一批全国诊改复核通过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同行认为“该成果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成果突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在国内外高职院校应用效果好,有较大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

表1 各调研对象对“数智”制造类专业建设满意度评价得分

图片

(二)高层平台分享引领,发挥了职教“示范田”作用

2019年学校在新华网教育论坛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五力’育人工程,推动高职教育上水平、上质量、上台阶”作专题交流。2021年学校以“五力”育人文化项目为依托,获教育部职业院校“一校一品”学校。成果推广及应用效果被《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15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7期专刊《“目标”导航引领“五力”培养——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导航工程》,详细阐述了课题组以“五力”为育人目标,全方位、全过程的特色育人机制。

(三)同类院校争相借鉴,发挥了成果“推广站”作用

成果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巴基斯坦喜马拉雅理工学院等国内外60所职业类院校辐射、交流,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我院首家海外分校“喀麦隆曹魏学院”等20所院校采用、借鉴,推广辐射作用显著。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展露了中国职教魅力,贡献了中国职教育人方案。

成果完成人:刘树聃,关中梅,张俊才,李娜,郭长庚,等

成果完成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职教通讯》2022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