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从他与萧子升、萧三的交往中可找到答案

 行云流水vmmxd6 2024-05-18 发布于辽宁

1939年5月某天,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前,毛泽东见到了阔别12年的昔日好友、同窗萧三。两人显得非常激动,相互握手、拥抱。虽然延安当时物资十分匮乏,但毛泽东还是力求尽地主之谊,让食堂做了许多辣味“好菜”,招待这个刚从苏联秘密回国的湖南老乡。

席间,萧三偶然谈到了自己与兄长萧子升决裂的事情,显得十分无奈和痛苦,毛泽东一边听他讲,一边抽着烟,然后说:“你们兄弟关系,有点像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

萧三听到此话,先是愣了半响,然后才反应过来毛泽东把他比作了鲁迅,忙说:“我岂敢媲美鲁迅呢。”毛泽东见他有些误解,接着说:“我说的是在兄弟关系这一点上。”萧三听罢默然,点头以示同意。

萧三和萧子升是亲兄弟,他们都曾是毛泽东的同窗、密友,但最终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选择永远跟随,一个却选择分道扬镳,并最终走向了决裂。

▲青年毛泽东

一、都是湖南大才子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从小受尽父亲“地主式”的压迫——必须做很多农活、不能看书,直到17岁才在同乡私塾老师的帮助下,走出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小学堂念书。在这里,因为破旧不堪的穿着、严重的湘潭口音,青年毛泽东受尽歧视,常常遭到家境富裕同学的言语诋毁。

然而就在毛泽东感到委屈和痛苦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打破了地域观念、门户观念,主动与毛泽东成为了亲密的好朋友,这个人就是萧三,他是毛泽东在湘乡半年多时间里,为数不多的能说得上话的朋友之一。

当时毛泽东很喜欢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闲书”,当偶然得知萧三手里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后,非常兴奋,主动找萧三借阅。一向心地善良的萧三当然愿意借,不过看到毛泽东急切的表情,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说要毛泽东对上他的对联之后才能借。

萧三出上联:“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说完笑嘻嘻看着毛泽东,等着他的下联。毛泽东略一沉吟,忽然便有了主意,胸有成竹答道:“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羞得满脸通红,双手把书捧到毛泽东面前,两人相视而握手大笑。

当时的毛泽东和萧三,一个17岁一个14岁,虽然年龄相差3岁,但无话不谈,志同道合,从此结下了非常诚挚、深厚的同窗情谊。

▲萧三

与弟弟不同,毛泽东与哥哥萧子升的友谊,是到长沙念书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们虽然年龄差不多,前后只差8个月,但毛泽东读书却晚了三年,因此在一开始他们两人其实很少交谈。

直到后来,因为两人都很会写文章,常常一起登上学校优秀作文榜单,由此才“以文会友”,慢慢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互相欣赏彼此的文笔,他们常常在黄昏时分,一起走在风光秀美的湘江沿岸、岳麓山上,一起吟诗作对,纵谈古今。

而且当时因萧子升尤其擅长书法,字体潇洒俊逸,有“湘乡第一才子”的美誉,甚至据萧子升的弟弟萧子风说:“他左右手均能,笔衔在口里写字,竟与手写无二致”,这让青年毛泽东非常欣赏和佩服。

▲ 毛泽东给萧子升写的信

所以后来即使萧子升在1915年已经毕业离校了,毛泽东还是常常写信给萧子升,向他借书,同他谈论时事,有时还请他题字。两人的友谊完全没有因为地理的疏远而淡化,反而变得更加亲密。

1917年暑假,两人结伴游学,不带一分钱,走遍了湖南长沙、宁乡、安化、益阳、阮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游学结束后,两人还一起跑到照相馆留影,被其他同学戏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他们丝毫不在意,两人友谊因为这次游学,完全达到了新的高度。

跟萧三比起来,萧子升显得更加成熟且具有更雄厚的理论知识储备,这是青年毛泽东所非常向往的,因此虽然跟萧三结识早,但毛泽东对于萧子升反而更加珍惜,期望和他一起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毛泽东与萧子升的这种亲如兄弟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后来赴法留学的浪潮中,两人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的剧照

二、十字路口的决裂

萧子升是1919年2月赴法留学,萧三是1920年5月赴法留学,青年毛泽东本来也打算留学,但后来因为更偏爱在国内搞农民运动,就放弃了赴法以及后来赴苏留学的机会。

在法国留学期间,萧子升深受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上,选择了无政府主义的改良派。而同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等人,却更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

萧子升、蔡和森、毛泽东三人曾被称为“湘江三友”,关系非常要好:都是省立一师的同学,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因此当萧、蔡二人产生分歧后,他们就在1920年7月都给国内的毛泽东写信,阐述自己的主张,都希望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而毛泽东会如何选择呢?这取决于当时他的境况。从1918年毕业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俨然已经成为一名革命者:创办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领导了驱张运动,创办了文化书社,还组织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他的一言一行都和工人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在这个时候,面对萧子升和蔡和森的不同意见,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支持蔡和森的。这一点从他1919年写的《湘江评论》创办号文章,就可以大致看出来。毛泽东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世界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地不要怕,鬼不要怕,私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因此后来毛泽东给他们两人回信,同意蔡和森,不支持萧子升。

▲《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昔日好友产生了分歧,怎么办呢?萧子升并没有放弃,他在1920年冬回国后,于次年春天又专门跑到长沙看望毛泽东,希望能当面说服他。

从1921年3月到7月,整整4个月时间里,毛泽东一方面为中共一大作准备,一边忙着新民学会的事情,还一边还与萧子升进行激烈的辩论。他们都想对方“回头”,但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事实上,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是有迹可循的。他们成长教育经历完全不同,萧子升是富家子弟,对农民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当年游学的时候,每次跟农民讨水喝,从来都是毛泽东大大方方,萧子升则十分扭捏、不习惯。

当时,萧子升是典型的学术派,毛泽东是典型的实践派,他们的主义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明显的快慢之分。当时农民要吃饱饭,工人要提工资,他们根本等不及也不愿意等,因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经过暴力革命,资本家是不会主动让利的。

经过1921年的辩论无果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开始分道扬镳,从此越走越远。

而与此同时,毛泽东与萧三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来往,他们像是没心没肺的玩伴。当年1918年末去北京的时候,两人还曾相约一起到天津渤海大沽口看海。结果走到海边,却发现海水已经结冰了。于是,两人就改成滑冰,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1920年5月,萧三要去法国留学,毛泽东更是亲自到上海为他饯行。两人依依惜别,萧三非常不舍得这个认识了十年的好友,因此在赴法的路途中,还坚持不懈地给毛泽东寄明信片,给他讲述路上的见闻。

毛泽东收到信后非常感动,可因当时工作实在太繁忙,直到几个月后才回信,信的内容也是语气真切:“子暲兄,你沿途给我的信和明信片,都收到,很感你的后意。我竟没有一个信报你,很对你不住!”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信中用自己的例子,鼓励萧三,给他提建议:“我意你在法宜研究一门学问,择你性之所宜者至少一门,这一门便将要把它研究透彻。我近觉得仅仅尝试是靠不住的,深慨自己学问无专精,两年来为事所忧,学问未能用功,实深抱恨,望你有宜教我。”

应该说毛泽东和萧三之间的交往,一直都是比较单纯、互帮互助的那种。也许是毛泽东大三岁的原因,萧三对毛泽东是非常佩服和尊重的,也正是在毛泽东等人的影响下,萧三1922年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站在了毛泽东的身后,一直不离不弃。

▲萧三

三、不同的命运走势

毛泽东、萧子升、萧三,自从选择了不同的思想后,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道路。毛泽东一方面在党内领导工人运动,一方面在国民党内担任候补中央委员、代理宣传部长等职,从长沙到广州到上海,带着杨开慧和两个可爱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一直过着非常忙碌又紧张的生活。

而萧三自从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一直都在共产党内部工作。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的时候,萧三还专程从长沙赶到韶山,与毛泽东见面,彻夜长谈。在1927年中共五大上,萧三完全站在了毛泽东一边,支持他的农民运动主张。

而萧子升自从1924年从法国回国后,一直都在国民政府里工作,先后担任《民报》主编、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等职,走的是教育兴国的路子。期间,虽然萧子升和毛泽东同在国民政府工作,但却不时常见面,交谈也很少,关系十分冷淡。

三个人看似相安无事,但当初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并且一直在酝酿。直到1927年,矛盾开始爆发,三个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突变。

▲1924年5 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1927年4月12日,上海爆发反革命政变,短短一年内,包括李大钊在内的数万共产党员以及数十万革命群众,被特务残忍地杀害,这让毛泽东痛苦不堪。他彻底认清了国民党的假面具,彻底认清了一个道理——革命要成功必须得有自己的武装,因此他放弃了国民党内的高官要职,离开了杨开慧和三个可爱的儿子,开始脚踏实地从零践行自己的主张。

他来到了井冈山,在之后多年时间里,始终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成功与朱德一起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起踏上了长征路,最终在遵义会议后重回党的领导层,后成长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从最痛苦的1927年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1937年,他走了整整十年,期间曾经历了无数痛苦——多次患重病,多次被“打倒”,多次遭遇亲人被杀害的打击(杨开慧、毛泽覃、毛泽建)。这是一个比凤凰涅槃还要痛苦一万倍的过程,但好在他最终坚持下来了,他成功了。

▲抵达陕北之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而与此同时,萧子升却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他曾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一度在教育文化界呼风唤雨,但却在1932年被迫卷入了煊赫一时的故宫盗宝案。当时包括《大公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公开指责萧子升偷盗故宫宝物,并意图运到法国。这件事甚至还闹到了萧子升的老家,让他抬不起头来。

当时毛泽东在延安也看到这个新闻,因此在与斯诺谈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这个事情,他为萧子升感到痛心疾首。也正是因为这个案子,萧三选择与萧子升决裂。

当然后来我们才知道真相,萧子升是冤枉的,但当时他百口莫辩。心灰意冷下,他暂避到了法国。曾经希望教育改造中国的梦想,彻底破裂。

▲萧子升晚年

与此同时,年纪最小的萧三,则在从1927年后因病放弃了党内的职务,转到苏联定居,一边养病一边从事最喜爱的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了大诗人。直到1939年才返回国内,在延安与毛泽东重新见面,由此才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当时萧三很会写诗,毛泽东还开玩笑对他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萧三也确实争气,在延安工作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革命文学作品,经常与毛泽东写信相互切磋诗词。正因为与毛泽东的特殊交往,他后来成为党内第一个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家。

短短十几年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当年在东山小学堂被嘲讽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党的最高领袖,萧三也乐意当了一名文人墨客,而当年的大才子萧子升却在一个冤案中,沦为国民党腐败统治下的牺牲品,令人惋惜。

▲诗人萧三

四、晚年相望

新中国成立后,萧子升先是随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在1952年迁居乌拉圭,之后就一直不肯回国,直到1976年11月21日客死乌拉圭。

与此同时,萧三则成了著名的国际文化展示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先后担任了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等职务,常年奔走全世界各地。

而毛泽东身为开国主席,则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历程:先是打赢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后带领新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一步一步探索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但偶尔仍抽出时间与萧三见面,共同回忆过往。

▲毛泽东晚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不幸逝世。当萧三听到此消息后,犹如肝肠寸断,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不顾80岁高龄,坚持修改并重新出版了1954年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以表示对毛主席这个昔日好友的无限哀思。之后,1983年2月,萧三也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萧子升、萧三,这三个昔日最要好的兄弟、同窗、好友,最终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究其本质在于,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甚至对立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从现实出发,追求更广大群众的利益,而萧子升却过于理想化,甚至固执己见。后来即使新中国已经成立,萧子升依然不肯改弦更张。1955年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乌拉圭期间,面对毛泽东完全出于善意的回国邀请,萧子升断然选择了拒绝,由此也让这段昔日的美好友谊,最终以遗憾告终。

最后,如果硬要问:时代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当年三个大才子,为什么最终是毛泽东创造了历史?答案,似乎可以从三个人的对比中略见一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