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晓天机的商圣范蠡:商经、商训和经商十八法!(值得收藏)

 daoyide 2024-05-1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道家修行讲究“法财侣地”四大要素,万法归宗,生财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品读范蠡的经营国家和企业之道,对我们的养生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范蠡才是真正懂中国、懂中国人性的政治家+企业家,甚至可以说说是真正通晓了天机的人。

然而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历史对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描绘的笔墨却并不多。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范蠡,深入剖析他的厉害之处!

图片

01

上半生从政

生而为人,当如何奋发图强?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

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的最厉害的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教父》里有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

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

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

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

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

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

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

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

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

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

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

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

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

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

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

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

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

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

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

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

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

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

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

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

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

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

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伐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

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

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

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

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

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

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范蠡清醒的认清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讲的就是要懂得顺应自然,知进退。

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

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

图片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

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

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

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

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02

后半生从商

下海经商,如何成为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

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

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

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积德之举,必有后福。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

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

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

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

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

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 ”。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

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

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今山东菏泽市),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

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

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图片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

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

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

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

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

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

他提出:“ 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

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

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 “ 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

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

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

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

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 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

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 贵出如粪土 ,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这句话和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就是要反大多数人而行。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

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

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

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

而范蠡不仅做到了“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

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

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

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 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 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 

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

范蠡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

他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综观其一生,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几点。

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道德经》

陶朱公范蠡著有《陶朱商经十八法》,分为三谋和三略,是为: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这三谋三略,乃陶朱商经十八法之要义。后世还流传有陶朱公《商训》、陶朱致富《十二戒》等,下面把陶朱公商经全文整理出来,希望对做生意的朋友能有所启发!

一 、陶朱公《商训》十二法

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能辩论。生 财有道,阐发愚蒙。

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二 、陶朱公《商训》十八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三、 陶朱公《商训》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

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四、陶朱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为心机,手法活络,能“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四、陶朱公《商训》三谋

人  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   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   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帐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五、陶朱公《商训》三略


《货略》、《价略》、《市略》: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


范蠡说的“三略”是聚财的原理,他归纳为三点: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规律,莫要使货币停止流动。

务完物是《货略》的核心,他说:“以物相贸易, 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审贵贱是《价略》的核心,价格问题颇为复杂。范蠡主要强调:“论其有余不足则贵贱之。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范蠡说的价格原理,就是货物供求关系的有余与不足;他指出了价格变化中物极必反的规律,“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乃是范蠡经营商业的名言。

《市略》讲资本金营运策略。范蠡的“无息币”就是说货物、资金都要不停地循环,运转。他说,如此“则币欲其行如流水。”币即钱,钱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汇。大商之道!

六、大商与小商的区别

于已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

于已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

于人有利,于已无利者,非商也;

损人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

大商之经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于治国;孙子,吴起之于用兵;商鞅之于变法;其学问之精深,道法之玄奥,意气之宏远,境界之高明,岂是空想妄论之辈,俚谚俗语所能达到的。

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

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桨则无动力。

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谋者,韬略也,汉书艺文志云:谋略,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天下之谋略,无论应用于何时何事,时谋,地谋,人谋这三则。

陶朱公著有,陶朱商经十八法,分为三谋和三略,是为: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这三谋三略,乃陶朱商经十八法之要义。


七 、陶朱公范蠡《商训》十二戒

勿卑陋:应纳无文,交阑不至。

勿优柔:胸无果敢,经营不振。

勿懒惰:取计不务,账目无有。

勿轻出:货物轻出,血本必亏。

勿争趋:货重争趋,须防跌价。

勿昧时:依时贮发,各有常道。

勿虚华:用度无节,破败之端。

勿强辩:暴以待人,祸患难免。

勿固执:拘执不通,便成枯木。

勿贪赊:贪赊多诱,承卖莫续。

勿薄蓄:货钱贮积,恢复必速。

勿痴货:优劣不分,贻害匪浅。

八 、陶朱公范蠡的十穷歌

第一穷:逐渐穷,多因晃荡不经营。

第二穷:容易穷,不惜钱财手头松。

第三穷:邋遢穷,朝朝睡到日头红。

第四穷:懒惰穷,家有天地不务农。

第五穷:攀高穷,结识谊富为朋友。

第六穷:争气穷,好打官司逞英雄。

第七穷:摆阔穷,借债纳利装门风。

第八穷:命弄穷,妻孥妾懒子飘蓬。

第九穷:局骗穷,子孙相交不良朋。

第十穷:彻底穷,好赌贪花恋酒精。



九 、陶朱公范蠡的十富歌

第一富:勤俭富,不辞辛苦走道路。

第二富:忠厚富,买卖公平多主顾。

第三富:留心富,听的鸡鸣离床铺。

第四富:终究富,手足不停理家务。

第五富:谨慎富,常防火盗管门户。

第六富:守分富,不去为非犯法度。

第七富:同心富,合家大小相帮助。

第八富:帮家富,妻儿贤慧无欺妒。

第九富:后代富,教子训孙立门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