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不知:用伤寒经方的15个宜忌!

 人老颠东 2024-05-18 发布于安徽

忌发汗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痓。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痓。


宜发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絷絷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忌吐第三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忌下第五
咽中闭塞,忌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诸外实忌下,下之皆发微热,亡脉则厥。
诸虚忌下,下之则渴,引水易愈,恶水者剧。
脉数者忌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尺中弱涩者,复忌下。
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太阳证不罢忌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忌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证未解,忌下,下之为逆。
少阴病,食入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忌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则死。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汤,胜丸散。
凡服汤下,中病则止,不必尽齐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少阴病,五六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浮,按其心下坚者,宜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利而脉不负者为顺,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答日: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差,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
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宜下之。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脯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

Image

宜温第七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宜温之。
下利,脉浮大者,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宜温之,与水必哕。
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者,宜温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藏有寒故也,宜温之。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宜温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温之。


忌火第八
伤寒,加火针必惊。
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宜火第九
凡下利,谷道中痛,宜灸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忌灸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宜灸第十一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脉不足,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者,宜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伍拾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主厥,厥阴是也,灸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忌刺第十二
大怒无刺、新内无刺、大劳无刺、大醉无刺、大饱无刺、大渴无刺、大惊无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

Image

Image

宜刺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宜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宜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脉脾,名曰纵,宜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宜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宜刺,写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後动脉是也,针入叁分补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宜刺。

忌水第十四
发汗後,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

宜水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後,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厥阴,渴欲饮水,与水饮之即愈。
呕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推荐相关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