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何绍奇:慢性病须遵“慢病轻治”法

 手写的从前6688 2024-05-18 发布于山西

献给每一位中医人,及你们所热爱的一切。

图片

传承 | 守正 | 启智 | 育魂

图片




慢病轻治

何绍奇

有许多慢性病,不是一下子可以好的,无论是医生还是病家,都须识得“耐心”二字,其治当从缓、从轻,非假以时日,不能见功,以“王道无近功”也。

我们看东垣的用药,便可知医生用心之良苦。众所周知的补中益气汤,是其生平得意之方,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的:“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细绎其方之用量,参、芪、升、柴,都很轻,一帖药总量不过三钱三分,约合10克左右。

叶氏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创立的养胃阴法,治“数年伤不复,不饥不纳”,麦冬仅用3克,大麻仁5克,水炙黑小甘草3克,生白芍6克,蔗汁一杯。所以徐灵胎叹曰:“此篇(指《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治法独得真传。”也无怪乎程门雪先生在读过《未刻本叶氏医案》后,要拍案击节曰:“余决从天士人手,以几仲景之室”了。

岳美中老师把慢性病用小剂量的方法,称作“慢病轻治”。他认为:“久病胃气本来就弱,又以旷日持久,辨证无误,用药无误,但如剂量太重,则不仅不能取效,还可能因重伤胃气,反添枝蔓。”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在内,临床上急于见功,便加重药量,希图速效。处方药味愈来愈多,剂量越来越大,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蒲辅周先生常用玉屏风散治疗“频频伤风”,即三天两头感冒不断的患者,效果很好。有人学得此法,便用大剂量黄芪益气固卫实表为君,作汤剂,二三剂后,不唯依然如故,而且胸闷腹胀,惶惑不解。蒲老乃告以慢病轻治之理,并指出:脾为肺之母气,故玉屏风散是以术为君,黄芪用量太大,难免有壅塞之弊。建议改汤剂为煮散,即白术120克,炙黄芪75克,防风35克,研为粗末,1日2次,每次仅用5克,小火煮10分钟去渣澄清顿服100毫升。结果不到1个月,即完全告愈。煮散是蒲老推崇的一种剂型,以其剂量小,服后易于吸收,不伤胃气,效果好,所以他喻之为轻舟速行。有一位医生朋友曾发一“高论”,说:你看人家西医,青霉素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万、十几万单位,用到现在的几百万单位了,你还用几万、十几万能有效么?所以中药的用量也不得不大。我看不能这么说。

岳美中老师曾由周恩来总理指派去桂林南溪山医院为越南阮良朋治疗。其人曾患肝炎,已愈,但纳少,每餐吃一两,尚觉脘闷腹胀,嗳气,大便稀溏,虚弱无力。曾屡服大剂木香、槟榔、沉香、大腹皮等开破之药。岳老看过病人后,提出三条意见:①停用西药;②先不服药,糜谷自养,以观动静;③一周后,用资生丸(即参苓白术散去砂仁,加泽泻、山楂、麦芽、川黄连、藿香、白蔻、芡实),改为煮散,每用6克,煎二次合一处,在午饭、晚饭后分服。七天后,腹胀减轻,一月后腹已不胀,饮食增多,大便转调。阮回国后曾来信致谢,说完全好了。盖此病之胀满纳少,缘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少受纳,大量克伐之品,虽可取快于一时,而理气必耗气,中气愈虚则胀满愈甚也。

当然,我不是说什么病都一概用小剂量,要区别对待。一般说,急性病,身体强壮,病程短,脾胃无恙而邪气实者,当攻则攻之,或汗,或下,或吐,或温,或清,用药剂量不妨大一些,俾“邪去而元气自复”。对于慢性病,病程长,体弱,脾胃纳化功能减弱,以正气虚为主者,就须识得慢病轻治的原则,倦倦以元气为怀,决不可孟浪。脾胃无恙,虽病犹可调治,脾胃一倒,则诸证蜂起,不可收拾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