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学会关照自己,少一点苛刻和自我牺牲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4-05-18 发布于河南


最近在读《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书名很治愈,内容也很符合大众的喜好,但这本书又是理性且接地气的,它能精准的捕捉到大众的痛点和需求,也会站立在不同角度,提供很前卫的价值观。

书中提到的“我”的外婆,就是一个从不内耗的女人,不管是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外婆总是可以活的很自洽,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迁,就妥协自己的标准。

不管处于哪一种境地,她都可以及时关照自己,不会被所谓的崇高价值观所裹挟,也拥有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即便是经历过很困窘的时刻,她也会把自己放到第一位,因为外界倡导的无私奉献,往往是将你看作是一个牺牲品。

所以外婆一生都在努力经营自己,她在变好的同时,也鼓励更多人成为自己,学会甄别周围的诱惑,建立好自己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精神上的滋养。

因为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烦扰,如果不懂得如何处理,甚至还是停留在原有的观念里,自己给自己设限,也很容易吃力不讨好,也会不可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

书中描述过一段比较艰苦的时光,外婆不讲究门当户对,坚持嫁给条件贫穷的外公,为了生存,外婆变卖自己的首饰和嫁妆。

但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外婆的嫁妆也被悉数没收,没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

外婆也因为营养不良,而身患重病,那个时候她极其需要调养,需要出示相关材料,就能排队买牛奶,而牛奶也是那个时候最稀有的食物。

母爱是无私的,但也通常是没有自我的,那个时候两个孩子都很饿,通常情况下,因为血亲的缘故,大多数人会选择牺牲自己,把牛奶先让给孩子们喝。

但外婆没有这么做,而是一口气把牛奶全喝了,因为她很清楚,只有先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了,才能更好的照顾孩子们。

人在重病之时,身体是极度脆弱的,搞不好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她自己出了事,那孩子们便得不到照顾,从短处来看,确实是在付出。

但从长远来看,对身边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忍受饥饿,顶多会有些遗憾,但身体垮了,整个家庭会更摇摇欲坠。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付出型人格,她每次做完饭,总是会先给我爸端过去,如果我在家的话,她也总是最后一个吃,平常买的好东西,她因不舍得吃,都放到冰箱里会冷藏好久。

她会习惯性听从父亲的建议,即便某个建议不是明智的,但是为了顺从,她会自动摒弃自我的那一部分。

就算有时候父亲的某些行为她本身不太认可,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仅存的那些独立意识,也会被琐碎的日常冲刷干净。

我记得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有一个早上,那个时候天还没亮,我就听到我妈痛苦的呻吟声。

她当时已经痛的直不起来腰了,还嘱咐我上学之后记得捎带必备东西,还说了一大堆让我放心之类的话。

当时我心里就很难过,母亲这么在意我,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万一她自己身体有个三长两短,又该如何撑起这个家。

我宁可她自私一些,先把自己照顾好。也不愿她都那么痛苦了,还要有这么多顾虑,哪怕是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得先保证自己健康的前提下,再去做其他事。

这么讲,当然不是说她不该操劳,而是在自己都很艰难的时刻,还要去照顾别人的情绪,其实挺累的,平常就应该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到最后身体垮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也是一种残忍。

人往往会被常识影响,去应对身边的事情,也许是受环境熏陶,作为母亲就应该无私奉献,为了承担责任而丧失了对自己的体谅。

如果长期习惯了默默付出,自身的苦楚就很容易被忽略,虽然都是环境所倡导的,可“从来如此”也不一定正确。

舍我的付出不应该被歌颂,他应该被看见,被释放,要先为自己而活,然后再给他人力量。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却能看出外婆的睿智,虽然这样会被人诟病“自私”,可是如果她自己身体垮了,底下的孩子谁来照顾。

那样他们就会陷入更艰难的境地,她这么无私,反而容易招白眼狼,如果她在病重之时,还无偿给别人提供帮助,也会让孩子们内心感觉到负担。

适可而止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它会从长远考虑,过滤掉很多潜在的风险。

不管是遇到再难的事,都要先保留自己的精力,再去考虑其他,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我的阿勒泰》热播剧爆火:不被定义的人生,才会有无限可能

●李娟《我的阿勒泰》: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学会成为自己

●《红楼梦》:很多丫鬟聪慧却下场悲惨,为何赖嬷嬷越老反而越吃香

●《红楼梦》之贾蓉:三观扭曲的家庭里,养不出思想正常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