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指导:若想读懂词(长短句),“过片”就不能略过

 一中大语文 2024-05-18 发布于福建

一、过片概念。

对于词(长短句)来说,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单调)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调)的词。词以一句为一拍,数拍为一段。词的段,又称片或阕。除小令外,大多数的词是由上下两段组成的。当然,有的慢词不止两片,有多达三片、四片的。词从单遍(片)发展为两遍(片),最初是上下两遍(片)的句式完全相同。后来,在下遍(片)开始处稍稍改变音乐的节奏和语言的句法,因而就相应地改变了歌词的句式。

如果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相比,其字数、平仄、句式、结构不同,那么,人们一般把下片首句称为过片,也叫换头,或叫过变、过遍、过拍、过处,还有人称之为过腔的。

从上一片写到下一片,必须衔接贯串,不能割断词意。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

补充说明一下,过片指的是下片首句,但是,也有极个别的词家认为,过片也可以指词的上片的结句(歇拍)。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的最后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结句,又像过片。

二、过片作用。

1.内容上,过片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转折、衔接连结的作用。双调词以上景下情为常格,两片之间又常有枢纽句作承转,下片词意的提起或并列,承接或分述,设问或作答等,都靠过片完成落实。

2.结构上,过片是词的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衔接上下,连贯前后,能使词的结构更加紧凑严谨稳固。

3.主题揭示上,过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中心思想。有的过片承担点题作用,是词的点睛之笔;有的过片关联主题,对词的主题有提示、标识、突出、深化的作用。

4.情感表达上,过片大多将上片铺垫的景语过渡到下片情语,使下片情感表达自然连贯流畅,不突兀。

三、过片例释。

1、笔连意连,紧承上片。

过片使上下片笔墨相连,文意相同,承接合理自然紧密。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描述赤壁之壮观,下片缅怀英雄和发抒感慨。上片结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的“江山”句束上,“豪杰”句启下,住而不住,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

过片“遥想公瑾当年”,贯通两片筋脉,上承“豪杰”句意,由上片咏景而转向下片怀人,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更折腰”也是这种情况。

2.笔断意连,上下相承。

过片与上片结句单从文字的表面上看,有失紧密,关联不足;但是,在文意和情感上,过片具有强大的粘合效果。

比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过片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写梦回故土,与上片结句所言容颜苍老、状态颓靡的“尘满面,鬓如霜”的现实,从笔墨的角度看,似乎不搭,不够关联。但是,正是过片词句这种分合顿挫,虚实交错的过渡,才能让处于人生困顿中的诗人,将执着深婉的情感,倾诉于心爱伴侣的过程,显得必然而自然。

3.上问下答,过渡有序。

上片结句设置问题,过片回答所设问题,借问引答,过渡自然。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上片结句天帝问话“殷勤问我归何处?”与过片词人对答“我报路长嗟日暮”,一“问”一“报”,先问后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一气呵成,毫不停顿,接续紧密。“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对自身艰难处境的慨叹。

解释一下,个人感觉此首词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样,上下两片似乎并未变调。因此,如果严格按照“过片”的定义判定,该两首词下片首句是否属于“过片”,还有待讨论。

4.相反相承,对比突出。

诗人情感在上下片中有时会出现起伏变化,形成对比反差。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片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作结,热情赞扬历史英雄人物金戈铁马、收复失地、战功赫赫。下片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为过片,描述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从文字表面看,有明显突转顿宕,强烈对比。正是这种突转和对比,才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英雄业绩的无限向往和对当朝用事者草率无能的无情讽刺。

再看一例。

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结句是“可怜无数山”,下片过片是“青山遮不住”。你看,上下片之间,以“山”字结,又以“青山”起,语意十分紧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为上片歇拍(结句)。长安代指汴京,西北望故都,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终是望不见的,写出诗人忠愤满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过片(换头)。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过片是写眼前景,借水怨山,“遮不住”三字,将“可怜无数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兼指投降派;“东流去”之江水当喻正义所向。情感倾向,一目了然。

5.上下连贯,文意并列。

上下片文意并列,景情、远近、主客、今昔、古今、虚实、正反,以过片为桥梁,两相紧承,文气贯通。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过片为“雕栏玉砌应犹在”,紧承上片结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明月,雕栏玉砌,既不愿回首,不忍回首,却又不能不“回首”。南唐王朝被灭,曾经一国君,今日阶下囚。美景悲情,今昔对照,虚实相映,身为囚犯的艰难悲苦愤慨悔恨之情,前后之间,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