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专题训练----起承转合

 东山威夷 2024-05-18 发布于广西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④吴兴:今浙江湖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由兴亡之变发出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文叹老、送老、别友之事。

B.上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落魄的形象。

C.结尾实写了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的情景,又饱含伤时忧国之情,有“沉郁”之风。

D.“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2.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鲍防

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①看日渐裴回。

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①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破题,交代时间及事由,“谢家兄弟”是用典称许范氏兄弟文才不凡。

B.颔联扣住题目“宴”字,运用互文,以美女唱歌劝饮侧面表达主客的欢愉。

C.颈联写丝柳婉转,落日徘徊,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宾客即将离去的不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易逝,欢愉难再,劝勉宾客要常常来东峰亭聚会。

2.诗歌讲究起承转合。此诗首联写“谢家兄弟看花来”,而后面三联却只字不提“看花”,这样写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吗?请简要分析作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

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

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

2.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河阳桥送别

【唐】柳中庸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送韦评事

【唐】王维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注】①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贵族的封号。

1.格律诗注重“起承转合”,其中的“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分别分析这两首诗“转”的艺术。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黑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颈联“转”的妙处。

答案:

一、1、“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

2.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

二、1.C “实写了”错,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是“虚写”,不是“实写”。

2.(1)全词在兵祸(起)一叹老(承)一送老(转)一别友(合)的叙说中,将伤时、忧国、归隐之意贯注其间,可谓事变意连。(2)起:开头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正面点出兵祸,蕴含兴亡之慨,此后虽然不再直接提到兴亡,但兴亡之慨随处可见。(3)承:“客心惊”是因为兵祸未止而“岁华销尽”,“疏髯似雪”“衰涕欲冰”将客后之衰具象化,并引出下片的送老归隐,过渡真切自然。(4)转:“送老”一词承上启下。承接上片言“老”,说围事不宁,个人衰弱;引出下片言“老”,寻求自己的归宿。(5)合:结尾以深夜孤影、小窗灯的虚写作结,一反由景及人的常态,既应兵祸结果,又写未来凄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1.C“落日徘徊”错。 徘徊的不是落日,而是玉山,也即酒醉的主人与宾客。

2.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宴饮诗,而非写景状物诗,重心不在“看花”上,而在宴饮,诗歌正是围绕宴饮的时间、事由、现场的欢愉以及对宾客的留恋和人生慨叹的抒发;②诗人写范氏兄弟“看花来”,并非表达他们真的是来看花的,如此说,一则只是写范氏兄弟前来聚会宴饮的雅致的托词,二则也写出范氏兄弟情趣高雅的风范。

四、1.D “对安史之乱的忧虑”理解错误,此诗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以及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安史之乱此时已经平息,故“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过渡解读。

2.(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颈联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

(2)连贯性: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意更悲,明转暗承。“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

五、1.(1)柳诗前两句实写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场景;第三句以“若”字转入虚景,想象友人在风雨中驱马千里远行的情景,由实入虚,情感由惜别转入对朋友的牵挂。

(2)王诗以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开篇,表达对友人一腔豪情的赞美;第三句以“遥知”一词转入虚写友人在萧关见到的悲凉景象,情感转为对友人从军远行的担忧。

六、1.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