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饮子”

 手写的从前6688 2024-05-18 发布于山西

      谈到中药的口服方法,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中药汤剂,一帖中药煎成汤剂饮服。殊不知中药的服法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饮子”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

      何谓“饮子”,饮子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即少量、频服的中药汤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冷服,可以热服。

      有二个方剂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是“地黄饮子”,另一个是“逍遥散”,这二个方剂原方煎服法都是用饮子煎服法的。

图片

“地黄饮子”煎服法是这样要求的:“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五、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意思是说把“地黄饮子”所调配的中药饮片,全部混合后打成粗末,每次拿出三钱(9克),加水一盏半,再加生姜、大枣、薄荷煎至八分去滓后,一天内不计时间、次数服用。

图片

“逍遥散”的煎服法要求是:“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同“地黄饮子”的煎服法是一样的。那么“逍遥散”为什么不叫“饮子”,而用“散”字,因为中药饮片做成粗末亦称“散剂”,而“饮子”多用散剂煎煮,所以,就出现“饮”“散”方名混用现象。

     “饮子”起自何时似无从考证。但是,“饮子”在宋代就很流行是不争的事实。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有许多含饮子的方剂,如清凉饮子、十全饮、参苏饮、木香流气饮等。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反映出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其中多见饮子摊。如虹桥桥头有一饮子摊,上罩两把遮阳大伞,上面吊着“饮子”小招牌。另一处“久住王员外家”门前有“饮子摊”,各撑一把遮阳伞,一个卖“饮子”,一个卖“香饮子”。说明宋代“饮子”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还有用来当饮料的大众化饮品。这种饮子根据配方不同,具有不同的保健养生作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流行的凉茶,就是一种饮子。人们喜爱的用中药煮茶饮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也可以说是饮子煎服法。

图片

      “饮子”有什么好处。一是节约中药材,由于它是小量多次频服,充分利用中药材的有效成份,避免了中药浪费;二是改善口感,由于是小量频服,每次 中药量少,煎煮时间较短,所以不象中药汤剂那样浓烈,口感好了许多,易于被人们接受;三是适宜某些慢性病,或是用来养生保健、调理身体,需要较长时间服药的人群。有些慢性病需要较长时间服药才能见效,因煎中药繁琐,加之口感不好,往往中途病情刚有改善,就想放弃。此时治与不治,进退两难,患者心急,医生束手。如果利用饮子煎服法,既当药又代茶,随煮随饮,就象现代流行的煮茶品茗方式,易于接受,这样缓图药效,就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图片

四是有些滋补药药量太多容易碍胃,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通过饮子煎服法,频补,缓补,小量持续进补,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浊药轻服,名曰饮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