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号染色体及相关疾病

 思纠 2024-05-18 发布于云南

图片

22号染色体是人类的23对染色体之一。在正常的人类体细胞中,会有1对22号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一条22号染色体有 50,818,468 bp ‎(GRCh38),约占人类细胞DNA总长度的 1.5-2.0%,有 417 个基因(CCDS)。

1999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22号染色体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在染色体核型分析中,人类的染色体按其表观大小进行编号,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22号染色体最初被认为是最小的。然而,基因组测序显示,21号染色体实际上比22号染色体要小。

图片

图片

DNA长度
人类的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在细胞核中被打包成46条染色体。DNA是一种天然的螺旋分子,进行超卷曲,从而占用更少的空间。利用超螺旋,这样一来,每个细胞中的30亿个碱基对就可以装进只有6微米宽的空间里。如果你把一个细胞里的DNA拼接拉伸到最大,大概有2米长,把人身上所有细胞里的DNA加在一起,长度大约是太阳系直径的两倍。
图片

染色体

染色体(chromosome)来自希腊语 χρῶμα(色度,“颜色”)和 σῶμα(体细胞,“体”),描述了它们对特定染料的强染色。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是基因的载体,人类的常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男性为XY,女性为XX。

当细胞不分裂时,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是不可见的——在显微镜下也是如此。然而,构成染色体的 DNA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得更紧密,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可见,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来判断染色体是否正常。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分裂时DNA 存在的特定形式,DNA 被一种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紧密卷绕并被包装成一个线状结构。

图片

上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

图片

上图为染色体模式图

染色体整体的不同部位对颜料的着色能力不同,表现出颜色深浅不一,所以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每条染色体不同区域的深浅条带,这是区分23条不同染色体的基础。

22号染色体

相关疾病

图片
22p主要由串联重复序列组成,暂未发现存在蛋白质编码基因,因此22p缺失一般不引起临床表型。

22号染色体三体

trisomy 22 (T22)

1972年,Buhler等发现T22。
22-三体是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是继16-三体在自然流产中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22-三体多引起早期的流产,因此产前的病例也非常少见。根据包括美国梅奥诊所在内的4个中心对2010~2015年期间的9例22-三体胎儿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羊水过少是最常见的超声表现,在55%的患病胎儿中可观察到。其次是颈项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NT)增厚及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此外还可出现心脏畸形、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马蹄内翻足、胸腔积液等。

与其他技术相比,CNV-seq技术可以检测更低比例的嵌合体,在理想条件下可检测低至5~10%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结合已有文献报道,部分病人外周血核型并无明显异常,而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核型则为嵌合,提示在产前诊断中遇到三体嵌合高危孕妇,应采取多部位、多种检测方式进行检测,尽量避免漏检。
临床表型
完全型22-三体综合征以严重的多发畸形为特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导致怀孕早期自然流产,大约2.7%的自然流产以及0.2%的死胎与此相关。活产22-三体非常少见,截止到2015年,已报道的活产完全型22-三体病例不超过30例,且大多数存活者在出生后3~4天即死亡,国外报道最大的存活者仅至3岁。

所有已报道的22-三体综合征临床表型汇总如下∶小头畸形(microcephaly)、耳部异常(abnormal ears)、颈蹼(webbed neck)、心脏异常(cardiac ab-normalities)、指长(long fingers)、肾缺如、肾脏发育不良(absent kidney, kidney dysplasia)、生长迟缓(growth delay)、唇腭裂(cleft palate/lip)、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鼻梁扁平(flat nasal bridge)、尿道下裂(hypospadias)、肛门狭窄(anal stenosis)、小指内弯(clinodactyly of fifth fingers)、指(趾)甲异常(abnormalfinger/toenails)、发绀(cyanosis)、耳前凹陷/皮赘(preauricular pits/tags)、耳前瘘(preauricular sinus)、肛门闭锁/直肠异常(imperforate anus/rectal abnormalities)、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胃肠道畸形(gastro-intestinal malformations)、癫痫发作(seizures)、肌张力低下(hypotonia)。其中最常见的为鼻梁扁平、耳廓异常、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生殖器异常及生长限制,这些表型在许多常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中都可出现,并且由于活产胎儿病例太少,较难进行表型偏好性的统计。

嵌合型22-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嵌合的比例有关,存活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特殊面容、听力丧失、卵巢衰竭、并指、偏侧萎缩以及条纹状色素沉着等。22号染色体三体嵌合病人的青春期发育及生育率,仍需积累大量数据。

彭亚琴(2021)等总结26例22号染色体三体嵌合的产前检查出生后临床表型,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Woods等(1994)报道了2例嵌合型22-三体女性患者有双侧条索状性腺并且无法进入正常的青春期发育

Wertelecki等(1986)报道1例嵌合型22-三体卵巢发育不良。

目前报道的存活的病例30余例,虽然嵌合型22-三体的大多数患者有认知障碍,但也有认知正常的报道

Luisa等(2005)报道1例智力正常的5岁女童,其皮肤成纤维细胞染色体证实嵌合体临床诊断∶47,XX,+22/46,XX。身体右侧的活检显示 25%的核分裂中有22-三体;左侧有32%的嵌合比例,在其5岁左右的评估中,她的智商被确定为105(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有3名嵌合型22-三体综合征患者评估智商得分在55~80。

2010年,Leclerc等报道了一例羊水及皮肤核型均为22号染色体三体嵌合、外周血核型为46,XX的病人,其产前超声并无明显异常,出生后也无发育迟缓,4岁时智力及发育正常,提示22号染色体三体嵌合病人的智力发育具有差异性,这可能与染色体三体嵌合部位及比例有关。

Dalal等(2013)总结了21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发现只有30%的患者是外周血嵌合型22-三体,89%的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嵌合型22-三体,即单纯的外周血核型检测可能对诊断嵌合型22-三体不够全面,需要结合其他组织进行核型分析。

再发风险评估及遗传咨询

在多数情况下,22-三体的发生为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随机新发事件,复发的风险不高。如果22-三体中存在22号染色体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13、14、15、21、22形成的罗伯逊易位,这有可能父母一方是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因此父母也需进行染色体检测,以明确染色体异常的来源。对于有22号染色体及其他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非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的夫妻,自然试孕的流产风险较高,可建议通过尝试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及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排除异常胚胎,获得健康的后代。


22号染色体单亲二体

Uniparental disomy
UPD概念在1980年由Eric Engel首先提出,指父或母一方的染色体片段被另一方的同源部分取代,或某一个体的2条同源染色体都来自同一亲本。

单亲异二体(heterodisomy,hetero-UPD):两条染色体来自同一亲本的两条同源染色体。

单亲同二体(isodisomy,iso-UPD):两条染色体来自同一亲本的同一染色体。

复合型单亲二体(mix-UPD):部分表现为单亲同二体,部分表现为单亲异二体。

片段性单亲二体(seg-UPD):染色体的一部分表现为UPD。

图片

图片
UPD机制:
三体自救(trisomy rescue):减数分裂出现错误的精子(卵子)和卵子(精子)结合形成染色体三体受精卵,在胚胎早期有丝分裂过程中失去一条染色体。

图片



单体自救(monosomy rescue):出现错误的精子(卵子)和卵子(精子)结合形成染色体单体受精卵,在胚胎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不分离而产生的染色体数目正常但是两条染色体均来源于一个亲本的胚胎。单体自救比三体自救更罕见。

有丝分裂重组:在形成受精卵后,由于早期胚胎发生染色单体之间的有丝分裂重组,导致染色体末端会存在嵌合片段性UPD

目前22号染色体共3个印记基因,其中DGCR6、DGCR6L为印记明确的基因。

图片

父源性和母源性UPD(22)临床上少见,大多数母源性UPD都始于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三体自救而产生,大部分与母亲年龄增加有关,多数情况下它与UPD(13)、UPD(21)一样临床表型正常,除非合并三体嵌合体。

22号染色体母源性UPD:22-三体胎盘会导致宫内生长受限,Balme等(1999)报告了1例严重FGR胎儿,胎盘组织的核型为22-三体(非嵌合),新生儿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46, XY)。利用白细胞中提取的 DNA 进行微卫星分析,发现了22号染色体为母源性单亲二体。因此,推测妊娠的起始是减数分裂的不分离而形成的母系三体,其后父系同源性的丢失而导致母源性单亲二体形成,从而完成三体拯救,同时新生儿其他表型正常,推测严重宫内生长受限为22三体胎盘功能障碍引起的。
Kotzot 等(2000)认为2、6、14、16、20、22号染色体的UPD不是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的主要原因。

母源性UPD(22)合并22-三体嵌合病例JM de Pater等(1997)报道1例22三体嵌合病例。胎儿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宫内生长受限和室间隔缺损。在妊娠37周绒毛膜绒毛取样(chorionicvel-lussampling, CVS)发现所有细胞系的核型都为47,XX,+22。同时在取自羊水的培养细胞中,只有十分之二的克隆是22-三体。足月分娩后,患儿表现为发育迟缓、轻度畸形(心脏室缺、小下颌、耳前凹点)。淋巴细胞呈核型正常的46,XX[50]核型;22号染色体均为母源性单亲二体。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胎盘分娩后的调查显示,在14个位点活检中仅有1个22三体细胞。在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观察到嵌合47,XX,+22[7]/46,XX[25]。患儿临床随访最长19个月。该病例的临床表现是由三体细胞的存在而引起的,而不是由母源性UPD引起的

再发风险评估及遗传咨询

据评估,在新生儿中,UPD发生频率为1:2,000。最常出现在1号、4号、16号、21号、22号和X染色体;普通人群中母源UPD发生率为父源UPD的3倍疑似遗传疾病人群中,UPD发生率约为2:1,000 (0.2%)。已报道的UPD病例在 6、7、11、14 和 15 号染色体上最常见。由于UPD来源于父/母一方,若父/母22号染色体存在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变,则可能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因此无论父源性还是母源性UPD(22),患者通常临床表型正常。临床表现异常时应考虑是否合并低比例22-三体嵌合体,或母源性及父源性UPD(22)导致的隐性遗传疾病基因纯合性突变致病。故认为孤立性的UPD(22)患者预后良好。

环状22号染色体

Ring chromosome 22

46,r(22)

环状22号染色体在所有环状染色体中出现比例高,约10%

图片

图片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s,RCs)其本质是形成圆形的DNA分子,罕见出现在真核生物核基因组中(约1/50000),主要出现在原核生物、病毒、真核质体和线粒体中。由于RCs不稳定性,通常不具有遗传性,大多数环状染色体以新发变异(de novo)为主,只有1%的病例是遗传的。在家族性遗传的环转染色体中,源于母亲的占90%,来源于父亲的占10% 左右。目前研究发现环形DNA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①染色体两端断裂,断裂处重接形成环形,两个无着丝粒的末端染色体片段丢失,遗传物质的缺失引起相关疾病表型。这种形成可能与紫外辐射有关;另有研究发现遭受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人群,其环状染色体携带者数量增加。②染色体两端粒直接连结成环,这与年龄增加引起的端粒缩短有关,且可遗传。因不涉及遗传物质的缺失,往往无明显临床表型,但可能会有身材矮小、生育生殖问题。③通过染色体片段插入、缺失、重复、重排等复杂变异形成环状。

图片

Weleber 等于1968年首次报道r(22),目前全球已报道近百例。r(22)通常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由染色体末端断裂并重新融合而成在此过程中伴随有遗传物质的丢失

r(22)患者的临床表型主要有生长发育迟缓、语言发育缺失或迟缓、小头畸形、肌张力低下、面容畸形、自闭症等;此外还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淋巴水肿、癫痫、心脏异常、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问题、斜视等。

Mahajan等(2012)总结了17例r(22)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表

图片

少数受累个体可无明显异常表型(仅表现为原发性不孕不育、NF2风险增加)。

Zuccarello等(2010)总结了15例表现正常的r(12)携带者,如下表:

图片

Liou等(2014)总结了6例产前为r(16)的胎儿,如下表:

图片
多数r(22)的表型与22q末端缺失患者表型相似。Luciani等(2003)及 Soorya 等(2013)对 63 例携带 22q13 缺失片段的患者进行了遗传学检测及分析,其中包括23例r(22)及40例22q13.3缺失综合征的患者。这些患者所共同缺失的最小片段内有一个关键基因,即SHANK3基因,被认为是疾病关键基因。

1994年,Nesslinger等首次报道SHANK3基因。SHANK3基因定位于22q13. 33,编码突触后密度结构蛋白,该基因突变或基因剂量的改变均可引起神经发育系统异常。目前已报道的由于SHANK3基因缺失而致病的患者有150多例,这些患者均有共同的表型,包括精神发育迟滞、严重的语言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行为异常等

Phelan-McDermid综合征
Phelan-McDermid syndrome,PMS

22q13.3缺失综合征

图片

Phelan-McDermid 综合征(PMS)(MIM#606232)也称22q13.3缺失综合,是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缺失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疾病, 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显性遗传,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Ravnan等(2006)对11 688例发育障碍患者亚端粒重排的研究,发现22q13是仅次于1p36的第二常见亚端粒重排区。

1985年,Watt等首次报道了1名14岁PMS男患儿,其临床表现为语言缺失、轻微畸形特征,严重智力障碍,被认为是母源22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使得减数分裂重组,导致22q12至22q末端缺失。

至今有超过1500例PMS患者,约0.5-2%的自闭症智力障碍为PMS患者。国外研究认为94%的PMS患者具有孤独症谱系障碍,75%PMS有严重的智力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是PMS最为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的PMS患者均存在语言发育障碍,表达性语言比接受性语言受到的影响更大,且语言交流能力存在差异。部分患者无法说话,一些患者可以说简单的单词,部分患者可以用简单的句子交流,这种差异可能和缺失的大小有关。

新生儿肌张力降低是首个出现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新生儿哭泣无力、头部控制不良、喂养困难、反射减退(觅食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吮吸反射)及运动里程碑延迟(翻滚、爬行、行走)等;肌张力降低可能在儿童和成人时期持续存在,粗大和精细运动协调能力受影响的程度因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但是患者的步态几乎均会受到影响,包括跨阈步态、足趾着地行走导致步态不稳等,甚至无法行走。肌张力降低和神经功能缺损可能导致PMS患者被误诊为脑瘫,肌张力降低可能和更大的缺失相关。

对PMS患者的长期随访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癫痫等症状会逐渐出现并呈缓慢加重,但其行走等运动能力及部分特征如大而丰满的手、肌张力低下等则会逐渐改善。

罗举语等(2022)总结了41例PMS患者,如下表,其临床表现广泛,神经系统表现包括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言语缺失或发育落后、癫痫、皮肤过热或变红、出汗减少、对触摸过度敏感、痛觉减退、蛛网膜囊肿、低肌张力减退、步态异常、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发育倒退等;畸形特征主要有小头症(头小畸形)、巨头症、稀疏眉毛、长睫毛、眼距过宽、宽鼻梁、蒜头鼻、耳畸形(耳大)等;其他表现为胃食管反流、腹泻或便秘、生殖器异常、湿疹、免疫缺陷、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听力损失、先天性心脏缺陷、肾功能障碍、哮喘等。

图片

图片

在文献中,有6项研究报道了PMS患者有大脑结构异常,平均发生率为25% (58/233),如小脑蚓部发育不全,胼胝体薄,脑白质异常等。Tabet等(2017)研究中,23例有脑结构异常(65.7%)。

PMS的主效基因于2001年被Bonaglia等阐明,其剂量敏感的特征也进而被证实。22q13缺失可分为末端型、中间型和其他罕见类型。

75%的患者为单纯性22q13区的末端或中间缺失,末端缺失大多数(约73%, Sarasua et al 2014)发生在父源性22号染色体。

引起PMS的22q13.3缺失片段大小长短不一,短缺失可小于100kb,最长可延伸至大于9Mb。染色体片段缺失包括简单缺失(~70%)、不平衡易位、环状染色体形成(~7%)或涉及其他22号染色体结构重排等。几乎所有的缺失片段都涉及SHANK3基因,绝大多数缺失为新发的

基因型与表型研究表明,涉及SHANK3基因缺失的表型外显率几乎100%染色体片段缺失的大小与临床表现多样性和/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与新生儿低肌张力、发育迟缓、畸形特征、言语能力、孤独症相关的社交障。此外,末端缺失较小的患者可能比缺失较大的患者发育更好有研究表明,缺失所包含的额外基因也有助于表型表达。但是,不同文献之间基因型与表型研究结果仍未达成共识。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SHANK3基因点突变引起的PMS患者不断被检测出来。在Nevado等(2022)研究中,大多数为微缺失(189/210,90%),21例为SHANK3基因变异(10%)。

图片

研究发现,由点突变引起的SHANK3单倍剂量不足以导致一系列与PMS相关的症状,且与片段缺失的患儿相比,SHANK3点突变患儿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更轻,提示其他基因缺失也参与了PMS的病因学

已有文献报道,淋巴水肿只存在于大于10岁且缺失大于4.3Mb的患者中,提示淋巴水肿可能与年龄相关。

罗继航等(2018)报道两例22q13区域分别出现69kb和587kb的杂合缺失,认为患儿临床表现与缺失片段的长度相关,大片段的缺失涉及多个致病基因,常与明显的结构畸形和更为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小片段的缺失通常为末端的小缺失,其临床表现包括严重的认知障碍、语言和交流障碍、肌张力低下等。

SHANK3基因

图片

SHANK3基因是SHANK突触骨架蛋白家族的一员,长度约59 kb,包含 22个外显子,富含GC序列(GC含量69%),主要编码位于兴奋性突触上的支架蛋白(scaffolding protein)。在大脑中,SHANK3蛋白主要表达在兴奋性神经元的突触后致密区(postsynaptic density, PSD),是参与构成PSD复合体的主要成分,PSD对于谷氨酸受体功能的调节和突触可塑性有重要意义。

SHANK3编码蛋白与神经生长素共同参与了突触后结构的构建,尤其是与社交、语言相关的突触结构通路,进而导致突触功能异常和神经网络异常。单一拷贝的SHANK3可以导致语言和社交障碍。多项研究表明,SHANK3 的单倍剂量不足是22q13缺失综合征的重要病因。

22q13重复

单纯性22q13重复相当罕见,目前仅20余例报道。

Magri等(2015)总结了10例2q13重复患者,共同的临床表型有精神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小头畸形、异常面容等。如下表:

图片

图片

Johannessen等(2019)总结了28例2q13重复患者,共同的临床表型有智力障碍、轻度畸形特征,发育迟缓,行为问题,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ASD,如下表

图片
Ujfalusi等(2020)报道两例患者,具有轻微的智力障碍,但无小头畸形,如下表。

图片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就不列,很多,如有需要私信作者,如错误请批评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