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

 唯风yq54g3horv 2024-05-18 发布于云南

引用格式:祝鹏宇, 孙明媚, 唐欣莹, 等. 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4, 44(5): 489-494.

急性面神经麻痹

acute facial palsy

图片

急性面神经麻痹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蹙额皱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部分患者发病前几天可有同侧耳后乳突区疼痛,多于72h内达到高峰。研究表明患者面肌无力发生前出现耳后疼痛与面瘫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面肌无力发生后出现耳后疼痛则与面瘫程度无关联性。这提示临床要高度关注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耳后疼痛的兼顾治疗,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耳后疼痛多采用局部温针灸、耳后点刺放血等以减轻疼痛症状,缺少针对耳后疼痛的特色电针治疗。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强调基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理论指导头针选区配合针刺手法在该病治疗中较有特色。本研究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密波电针乳突二穴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方法:将68例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穴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阳白和攒竹、四白和地仓分别连接电针,选用断续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百会、双侧运动区下1/5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乳突1穴、乳突2穴连接电针,选用密波。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耳后疼痛持续天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并于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升高(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患者耳后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耳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

结论: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能够改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耳后疼痛。

急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面瘫”范畴,常伴耳后疼痛症状,但耳后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面神经分支中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负责传导外耳道及耳后皮肤的痛温觉,当炎性反应刺激该分支时会出现耳后疼痛。面神经病变时由于为其供血动脉发生痉挛继发缺血,随后供应血管代偿性扩张,也是导致耳后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推荐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联合为主治疗 ,耳后疼痛多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长期应用激素虽然可以缓解耳后疼痛和面瘫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大,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导致部分患者疼痛时间和治疗周期延长,影响面瘫预后。

经颅重复针刺法是一种将头针和手法操作结合的针刺方法,头针具有通过中枢调控受损面神经修复、非面部取穴的治疗特点,手法操作和头皮功能分区选择在面神经麻痹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刺百会加以经颅重复针刺法能够祛风寒、扶阳气,祛邪起痿复用。双侧运动区下1/5是大脑中央前回头面部在头皮的投射区,中央前回下部通过皮质脑干束支配对侧面颊部肌肉和双侧额肌。经颅重复针刺法作用于双侧面部代表区,将刺激信号通过双侧皮质脑干束传递于面神经核及下行的面神经及其分支,激活损伤的面神经。

目前缓解耳后疼痛多采用局部刺络放血、翳风穴温针灸等辅助治疗,缺少耳后疼痛的电针治疗。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于耳后动脉、颞浅动脉、颈外动脉和面动脉,其中耳后动脉至乳突尖水平发出茎乳动脉沿面神经后外侧上行入茎乳孔和面神经伴行,发出分支营养面神经颅外根和神经干。乳突二穴位于乳突尖周围,施以密波电针后产生的局部震动感通过骨传导作用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和茎乳动脉,缓解动脉痉挛,加快血流循环,促进面神经炎性因子的代谢,减轻因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增强其对病变面神经颅外根和神经干的营养,加快神经修复,减轻口眼歪斜症状,缓解耳后疼痛,这是密波电针乳突二穴治疗耳后疼痛的可能机制。该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高维滨教授将局部耳周解剖学和针灸学交叉融合的创新针刺方法。在针麻的临床研究中,电针密波镇痛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治疗后观察组耳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耳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密波电针乳突二穴对面神经麻痹耳后疼痛症状的改善较优。

数据挖掘研究发现,地仓、阳白、下关、颊车、四白、颧髎、攒竹、丝竹空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高频腧穴,表明局部取穴的重要性。《诸病源候论》对于该病的病机阐述为“足阳明之经,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筋经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认为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是邪气入侵阳明经在面部的经筋。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合谷,能够改善面部血流动力学,缓解面神经元损伤,促进轴突再生。故以此为对照。

Kayhan等研究发现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优于其他面神经评分系统,研究认为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与H-B面神经功能分级也有良好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神经肌电图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靠的检查手段,不仅能判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范围,更能准确地判断瘫痪面肌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患者肌电图主要表现为面神经从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运动传导潜伏期均延长、波幅均降低,提示面神经髓鞘及轴索均有损害;治疗后观察组波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面神经病变恢复优于对照组。

● 策划 编辑:罗宇婷

● 审核:徐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