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的98个重点

 wang89966 2024-05-18 发布于新疆

针灸学98个重点

1、十四经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有明确的主治病证。共362个腧穴。

2、经外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4、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向调节,相对特异性)。

5、五输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6、阴经与五行配属:井穴(木);荥穴(火);输穴(土);经穴(金);合穴(水)。

7、阳经与五行配属:井穴(金);荥穴(水);输穴(木);经穴(火);合穴(土)。

8、五输穴主治特点:①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②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9、肺经的原穴:太渊;络穴:列缺。10、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11、脾经的原穴:太白;络穴:公孙。

12、十二原穴歌:肺原太渊肠合谷,胃原冲阳脾太白,心原神肠腕;膀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胆康丘墟肝响冲。

13、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

14、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15、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6、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

17、八脉交会穴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18、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9、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一般来说,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

20、骨度分寸法: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1.2寸。

21、骨度分寸法: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是3寸。

22、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是5寸。

23、骨度分寸法:胫骨内侧踝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是1.3寸。

24、骨度分寸法: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是1.6寸

25、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是1.9寸。

26、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27、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当食指尽端处取列缺;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立正姿势,两手下垂,于中指尖处取风市。

28、中府(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胸痛、胸中烦满、肺胀满等胸肺病证;②肩臂痛。

29、尺泽(合穴):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30、太渊:治疗无脉症。

31、合谷:孕妇不宜针。

32、合谷:治疗头面五官病证;发热恶寒等外感病;无汗或多汗等。

33、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处,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34、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35、迎香:善治胆道蛔虫病。

36、人迎:善治原发性高血压。

37、天枢(大肠募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38、丰隆:治疗头痛、眩晕、癫狂等;咳嗽、哮喘、痰多等肺系病证;下肢痿痹。

39、隐白(井穴):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善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和鼻衄、便血、尿血等出血证。

40、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41、三阴交:孕妇禁针。

42、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皮外科病症;膝股内侧痛。

43、通里:善治舌强不语、暴喑等舌窍病证。

44、阴郄:善治骨蒸盗汗和吐血、衄血等血证。

45、少泽:善治乳痈、乳少等乳疾。孕妇慎用。

46、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47、攒竹:善治急性腰扭伤。

48、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9、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50、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彦开1.5寸。

51、膏肓:善治虚劳诸证。

52、昆仑:善治滞产。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53、至阴:善治胎位不正、滞产、胞衣不下等胎产病。胎位不正用灸法。

54、涌泉:善治足心热。

55、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56、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57、曲泽(合穴):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58、劳宫(荥穴)治疗: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等心疾; ③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④口疮、口臭;⑤鹅掌风。为急救要穴之一。

59、支沟(经穴):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善治便秘。

60、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61、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善治因风所致的病证。

62、行间:善治头面五官热性病证和阴中痛、疝气。

63、蠡沟: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来。

64、期门: 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5、督脉的主治病证:脏腑病;神志病、热病;头面五官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6、百会:善治气虚下陷证。

67、水沟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脱证等急症,为急救要穴之一; ②癫狂痫、癔症、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面肿、口涡、牙关紧闭等头面五官病证;④闪挫腰痛、脊背强痛。

68、任脉的主治病证:脏腑病;妇科病、男科病及前阴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虚证。

69、关元:善治元气虚损病证。

70、头痛针灸治疗的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

71、头痛的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阳明头痛配阳白、内庭;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72、肝阳上亢偏头痛的配穴:百会、行间。

73、面痛的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74、足太阳经腰痛的临床表现:疼痛在腰脊两侧。

75、腰痛的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76、腰痛的配穴: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77、腰痛基本刺灸方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

78、痹证兼症的临床表现:行痹(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痛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着痹(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木,苔白腻,脉濡缓);热痹(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79、行痹的选穴:膈俞、血海、阿是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80、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表现: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娲斜,语言不利。

81、中风中脏腑的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埚斜。

82、中风中经络的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83、中风中脏腑的治法: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穴为主。

84、中风中经络的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85、中风中脏腑的主穴:闭证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

86、中风中经络的配穴: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角蜗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87、眩晕的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88、眩晕的兼症: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两虚、肾精不足。

89、眩晕虚证的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90、面瘫的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91、面瘫的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92、面瘫的配穴: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足三里。

93、面瘫治疗基本刺灸方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电针法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94、不寐心肾不交的临床表现:心烦不寐,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95、不寐的治法: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足太阴经穴及八脉交会穴为主。

96、不寐基本刺灸方法: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97、胃痛的治疗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98、胃痛的治疗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粱门、下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