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栏·福见三明|宁靖归化

 雷天宝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座城市的厚重,一定会和她的名字有关,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蹉跎的岁月,渗透着漫漫风情。宁化,应该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黄连峒、黄连镇、宁化县,构成了千年古县的脉络,将她筚路蓝缕的艰辛展现在我们面前。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翻开历史,将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蓦然回首,宁化建县已达1299年。

图片

重建后的慈恩塔


图片

宁化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清康熙年间李世熊编纂的《宁化县志》称宁化“初称黄连峒,隋陈以前,名不见于史”。其最早的原居民主要是畲、瑶等少数民族。他们峒居岩汲,随山而居,靠渔猎为生,被称为“山都木客”。宋《太平寰宇记》就曾记载,古代汀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疠,山都木客,丛萃其中”。曾几何时,山都木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以蛇为图腾的闽越族群。他们在苍茫的翠水流域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蛮林间闪动着他们欢快而缥缈的身影。汉武帝时期因闽越王余善谋反,以闽越地“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为由,下令毁尽闽越国城池,并将大量闽越人强行迁徙至江淮地区,生活在黄连峒的古越族人概莫能外,黄连峒一度荒芜数百年。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南北朝时期“侯景之乱”东境饥馑,五胡乱华,中原百姓大举南迁,在滚滚难民潮里,有一位来自平阳郡夏县(今山西临汾市)的巫暹举家迁到山东兖州,后又一路南下迁至福建南平。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巫暹后裔巫罗俊随父再辗转迁居黄连峒,结束了举族漂泊的历史。

其时的黄连峒因地理偏僻,官府鞭长莫及,版籍疏脱,土寇蜂起,打家劫舍。清康熙《宁化县志》称:“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巫罗俊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很有经济头脑,他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优势,组织民众开山伐木,将杉木大材沿着境内西部的米子迳溪,转横江,经琴江,过赣江,一路漂运进入长江,最终到达吴地(今扬州一带)销售,开辟了一条闽西至赣、浙地区的水运贸易通道。商品流通带来丰厚利润,为进一步开发黄连峒奠定了基础。巫罗俊以此为契机,组织乡民大规模辟地垦殖,使黄连峒物阜民丰、人丁兴旺,成为移民向往之地。唐贞观三年(629年),巫罗俊自告奋勇,千里迢迢赴长安面觐唐太宗,“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经过近20年的开发,黄连峒的规模不断扩大,所辟疆域东至桐头岭(今福建省清流县境内),西至站岭(今宁化县石壁镇境),南至沙木堆(今宁化县曹坊镇境),北至乌泥坑(今福建省明溪县境内),包括现今宁化全境和明溪、清流、建宁的一部分,面积达四千多平方公里。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朝廷始置黄连峒为黄连镇,隶江南道建州,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据《巫氏族谱》记载,唐太宗曾先后敕封巫罗俊为黄连镇将、镇国威武侯,赐尚方宝剑,荫袭三代。

唐麟德元年(664年),巫罗俊与世长辞,享年83岁,连同柴、纪二夫人合葬于镇西天兴观竹筱窝(今宁化县政府驻地)。唐皇降旨在此兴建“青州公祠”,祠内塑巫罗俊及柴、纪夫人神像。宋代丞相文天祥为塑像撰文曰:“世以谱传,而不以像传,巫氏谱像灿烂,可历千百世而不替,子孙瞻前人之遗像,而不兴仰止之心者,未知有也。”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竹筱窝改建县治所,祠被拆除,改在县衙前左侧建立土地祠,而将其墓迁往嵩溪黄沙渡(今清流县嵩溪镇)。同时在城西南小溪边重建一座“青州公祠”,供当地百姓奉祀和各地群众朝拜。

巫罗俊去世24年后的垂拱四年(688年),另一个对宁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诞生了,他就是罗令纪。罗令纪系汉相国大司农罗珠的25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开皇年间(581—600年),由沙县迁入黄连峒,是开发黄连峒的先驱。黄连峒经数代人的开发及黄连镇的建立,及至罗令纪这一代,已是人丁兴旺,日渐繁荣,形成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37岁的罗令纪奏请朝廷,要求升黄连镇为县。旧志记载,因罗令纪所奏“经略得宜”,朝廷许之,并委派他掌管一切建县事务。黄连是古汀州八县中建县最早的一个县,比汀州建县还早11年。罗令纪建县功绩令人景仰,后人赞曰:“升镇为县,民赖以安;度地为域,国可以守。一朝之建策非常,千古之流芳未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罗令纪被旌为“义士”。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汀州置于新罗城,黄连改属汀州,隶江南东道福州观察使。天宝元年(742年),因置县在置州之先,黄连县取“宁靖归化”之义,更名为宁化县,属江南东道临汀郡。县署设于黄连冈(今宁化县城郊镇高堑村江下)。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县令王云将县治迁建于黄连冈西部5华里的竹筱窝(今宁化县政府所在地)。因县治北二里处有邑之镇山翠华顶,故宁化号称“翠华”,县城亦称“翠城”,且因县治在翠华山之南,西溪水之北,谓山之南,水之北,故宁化又有“宁阳”之别称。


图片

自古凡为身家谈者,皆能举“重门御暴,设险守国”以为训,守土安民自然是一方吏治之责。竹筱窝自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辟作县治后,翠城随着历史的演变范围不断扩大,旧时城区以西溪为界,溪北为城内,溪南为城外,城内在宋代就建有土城垣,周围280步(一步为五市尺),设有四门,东门连冈,西门通赣,南门道爱,北门朝宗。明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何鉴为防潮寇,将原城墙“砻石陶砖,通城包砌”,城垣长812丈余,除原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外,加建水门四座,背靠山,南沿溪,东临民塘,西南临溪而即籍为濠,自是“寇患少息也”。数百年来,城池几经修、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县城建设,城墙基本被拆除,而今仅剩下寿宁桥北端沿溪段作防洪堤。

对于县邑的建置与治理,唐以前没有记载,至宋“则以乡统团,团统里”,明代“改诸团悉称里”,至清康熙年间,全县有12个“里”。县城的中心叫“在城里”,共有6坊、22街、11巷。清康熙《宁化县志·疆界志》载:“城内为坊者四:曰永福,在县治西并西城外。曰仁和,在县治东,太平巷至城隍巷。曰兴贤,在县治东,城隍巷至东城外。曰文星,在县治北。城外为坊者二:曰上进贤,在县治西南。曰下进贤,在县治南。”

城内的“永福坊”有县前街和郭头街;“文星坊”有三街一巷,即十字街、五通庙前街、大塘街和买鸡巷;“仁和坊”有两街六巷,即南门直街、濠里横街和太平巷、赖家巷、张家巷、黄家巷、城隍巷、沙塘里巷;“兴贤坊”有一街两巷,即东街和宦家巷、阴家巷。城外有三条街,即郭背街、下马亭前街、龙门桥街。“上进贤坊”有五街两巷,包括金刚脚下街、龙水坊街、窑上街和伍家巷、举子巷;“下进贤坊”有六条街,即乌矶石前街、桥岭下街、观口街、小溪边街、塔下街和夫人庙前街。

县城内,自西向东有六条主要老巷,分别为郭头街、卖鸡巷、太平巷、赖家巷、水门巷、城隍巷,六巷中除郭头街是东西走向外,其余的五条巷皆为南北走向。

郭头街沿西溪而建,与县前街相连起于县衙西侧,止于西门,苦力、挑夫、小本生意、卜卦算命、种田卖菜者杂居期间。

热闹的卖鸡巷是家禽交易之处,位于县衙东侧。该巷最有名的是位于中段的伊秉绶故居。这座老宅建于明末,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清代,伊氏家族出了三位进士,一位解元,一跃成为宁化最显赫的书香门第。号“墨卿”的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此出生,作为清代书法的顶尖人物,其独创的“伊体”汉隶,直逼秦汉,独步千秋,“世推为隶书正宗”。此外,伊秉绶还是个全才式人物,除了书法,其绘画、诗文、治印也颇有成就,为世所重。在惠州和扬州知府任上,均有德惠名声,以“廉吏善政”著称。后人评价其“心精敏,能任事”,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传说在惠州时还发明了一种即时面食,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岭南才子宋湘将它命名为“伊府面”。

伊秉绶在清嘉庆年间曾在县治之东(即现在的宁化一中)建有秋水园,该院参照扬州园林叠山理水,院内亭台楼阁,水榭桥廊,广植松竹荷梅,一步一景。据伊秉绶族弟伊襄甲《秋水园记》记载,园内有读有用书斋、梅花书屋、留春草堂、宛在舟、贞松馆、调鹤轩、观鱼水榭、小琅玕馆、小山亭、留客处、浮青阁、芙蓉桥、文杏亭、碧云廊、寿香亭、冠云楼等十六景致,是当时翠城最著名的园林宅第。而今秋水园早已不在,我们只能从古籍中寻找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与伊秉绶故居隔着花心街就是文庙,宁化人俗称为“圣天里”。文庙高大巍峨、重檐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庙内古柏参天,枝繁叶茂。过去每当有蒙童发蒙时一定要前来举行仪式,祭拜孔圣人。

买鸡巷早已更名为五星弄,伊秉绶的故居还在,早些年破旧不堪,成了一家打铁店,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经久不息,今年1月,伊秉绶故居完成修复,成为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展示场所,对外开放。高大的马头墙上依稀可见的浮雕,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文庙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拆毁,现在是武装部的驻地。

买鸡巷过去就是太平巷,也就是现在的北大街,往北一直蜿蜒到翠华山脚。这条巷子多为大户人家,封火屋、大宅第鳞次栉比,大门口的灯笼彻夜通明,巷子里的青石板印着深深的车辙,可以想象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巷口一幢祠堂门前还卧着两门清朝遗存的火炮,成为休憩纳凉人的坐凳。巷子入口处有一口水井。巷中拐角处有座大宅叫“大联号”,几代木商,家道殷实。太平巷与社公弄连接,常被统称为太平巷。太平巷与花心街相交成十字。花心街往县学方向的路口曾有一座花岗岩节孝牌坊,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在清乾隆年间为其母曾氏所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后来因城市建设被拆除。黄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在太平巷北端翠华山下的黄家坪,黄家坪当时是宁化黄氏在县城聚族而居之地。黄慎幼时家贫,遂学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和丰富,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 、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这在古代的画家当中是十分难得的。黄慎擅草书,后以狂草笔法作画,亦能诗,有《蛟湖诗钞》传世,是中国清代杰出的书画家。

再过去就是赖家巷,这条巷子是一条长长的深巷,一直通到县学。

水门巷老宅双开大门那些铜质门扣,风过时发出悦耳的脆响。一条大壕圳和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不足两米宽,夹在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间,因为转角而望不到尽头,显得逼仄和绵长。2021年,县政府为打造千年古县,对水门巷进行了改造,修旧如旧,恢复了许多损毁的亭台楼榭,古宅檐廊,一时间,水门巷成了城关记忆的一个网红景点。

与水门巷并排的是城隍巷,城隍庙里祀奉的城隍神是开疆始祖巫罗俊。旧时凡官员来宁化任职,必先祭祀城隍神。沧海桑田,许多遗迹虽然湮没在历史的风尘里,但城隍巷依旧处处充满了人间烟火,市井味十足。

再往东,就是著名理学家雷鋐的故宅。民国黎景曾修纂的《宁化县志》称:“在东关外百步,东西溪为其襟带,汇注于此。前面南山,慈恩、金山、青云三塔环峙,若列卫然。”雷鋐雍正时中进士,乾隆年间直上书房,官浙江、江苏学政等职。所至倡导程朱理学尤力,强调践履实践,知行并行,学用结合。《清史稿》评价雷鋐:“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督学政,以小学及陆陇其年谱教士。与方苞友,为文简约冲夷得体要。” 建宁著名古文家朱仕琇为雷鋐的《经笥堂文集》作序时,说:“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崇。”雷鋐为人笃忠,穷究义理,亲力躬行的优秀品德备受后人推崇,成为宁化客家人中优秀代表的一个典范。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雷鋐虽然比黄慎小九岁,但与黄慎交情笃厚,曾为黄慎的《蛟湖诗钞》作序,赞扬黄慎“画与字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朽”。

都说文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旧志称宁化“其田多腴,其民多读多耕,工商杂处,其俗称淳朴”。正因为民多耕读,重视诗书传家,因此宁化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繁星,他们点缀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星河里,熠熠生辉。从唐至清,宁化考取举人的有152人、进士50名、状元1名。宋至清140余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己为汀州的第一位进士。宋代郑文宝,登太平兴国进士,潜力诗、史,擅长篆书,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年间中状元,治学严谨。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他们与黄慎、伊秉绶、雷鋐一道,在客家史上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上杭诗人丘复曾言:“予尝论吾汀人文,近三百年来独萃于宁化,如寒之(李世熊)之文章、节气,翠庭(雷鈜)之理学,墨卿(伊秉绶)之书,山人(黄慎)之画而兼诗,皆可卓然而传万世。”


图片

翠城依山傍水,临河而居。

发源于方田泗坑的西溪,与发源于建宁均口台田村严峰山的东溪,在县城东南侧的合水口汇合后,称为翠江。她环丹霞、绕奇峰,百转千回,浩浩汤汤,望南而流,为倚水而建的翠城带来了生机和灵气。翠江是宁化最大的河流,亦称宁化的“母亲河”,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大多都与她有关。

好山好水自然出好景,翠城的“宁阳八景”之说由来已久。明代阴维标修纂的《宁化县志》里,记载了众多描写“宁阳八景”的诗文,其八景依次为翠华春晓、寿宁夜月、南岭清秋、龙门长桥、草仓古迹、东山古渡、西溪返照、圣水清泉。

“翠华春晓”描绘了翠华顶的春天景色。翠华顶位于县城北门二里许。清李世熊《宁化县志》记:“苍然端秀,展护邑后。是则邑之镇山矣。是山四时苍翠,春夏之交,佳禽唱和,蓊薆而菲郁。”立于山顶,翠城风光尽收眼底。邑人黄槐开曾有诗赞曰:“城上青山展翠华,郁葱佳气望中赊。绿因阒英消残雪,红出扶桑绚彩霞。秀色渐吞千佛寺,晴光初映葛人家。况当债跸开黄道,乐事年来未有涯。”

“寿宁夜月”是寿宁桥夜景的写照。寿宁桥始建于宋元丰年间,几经水毁,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全长28丈,三孔四墩,其中,河中两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最底层平排列放大口径松木,上面以花岗岩条石砌成上游尖、下游平、尖处上翘的老鸦嘴船形墩。北岸靠城墙一侧第一孔为单曲石拱桥,宽约2丈,旁设防护石栏,中间以条石砌磴。第二孔和第三孔为石墩木梁桥。桥面建瓦屋,头尾两端的牌楼屋顶为五脊顶,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每到月圆之夜,立于北岸第一孔石拱桥下,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动人,水中一个月亮波光粼粼,而倒映在拱桥穹底的圆月,则随着溪流碧波荡漾。一眼观三月,相映成趣。

“南岭清秋”记录的是翠城南山美景。清李世熊《宁化县志》描述南山:“中峰特耸,旁峰小锐,若笔架然。下有流水,萦带琮琮。”山上有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南山寺,四时香火不断,信众络绎不绝。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唐世济曾作诗赞曰:“凌空如御五云车,叠翠纷纷拥岫斜。日落半含西岭树,飞泉时带武陵花。平川大陆连千顷,独倚孤城俯万家。何处梵钟催早旭,分明帜树赤城霞。”

“龙门长桥”盛赞龙门桥胜景。始建于宋代的龙门桥跨西溪南北两岸,在县治东南2里许,历史上因水患曾七建七毁。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知县唐世济主持重建屋桥。共有石砌桥墩13座,上建屋桥84间,长72丈,是古代宁化最长的屋桥。明万历年间宁化知县唐世济曾作《龙门桥略记》,赞曰:“晴则朝阳暮霞,金紫相射;雨则溪云山霭,苍翠交驰。使近而凭栏,远而凝眸者,恍惚五城十二楼。而回瞻城郭,郁郁葱葱,俨然雄峙其上。”

“草仓古迹”位于县治西3里许,有草仓祠,祀“草仓神”长孙将军。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抗金名相李纲受贬路过翠城,借宿草仓祠。是夜,李纲想到去国离乡,心忧社稷,满怀悲愤在庙壁上题诗:“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怨灵祈助北征,酹将一杯揩泪眼,烟雨何处是三京。”充分表达了李纲讨贼复仇、忠君忧国的心情。后来宁化乡民敬重李纲,将其诗以碑刻之,因诗中有“揩泪”两字,因此诗碑又被称作“揩泪碑”。明嘉靖年间,时任宁化知县潘时宜移“草仓神”于后堂,专祀一代名相李纲于中堂,改祠额“大忠”,更名为“大忠祠”。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时任宁化知县陈统复于中堂前扩建“大忠祠”三间,专祀李纲。清嘉庆年间时任汀州知府刘国光、宁化知县姚嘉植在“大忠祠”前再建新祠专祀李纲。后世许多职官、文人学子纷纷前往“大忠祠”凭吊一代名相英灵,并为之赋诗作记,刻碑纪念,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东山古渡”,指东溪上的渡口,古称“东山渡”,位于县治东偏北五里许(今城郊镇高堑村)。渡口有明永乐年间始建的万寿寺,是宁化名刹之一。此处水流平缓,碧波荡漾,樯橹声声,景色宜人。邑人黄槐开诗云:“溪流远抱邑之东,溪上犹存旧绀官。僧出晓船常载月,樵归晚渡递分风。障泥屡惜嘶骄马,遗迹都忘散落鸿。因忆故人从此去,鱼书珍重碧波通。”

“西溪返照”描绘的是西溪黄昏落日美景。西山在县治北偏西1里许,古木葱茏,绿草如茵,山上有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的“西山庵”。每当夕阳西下,满天晚霞倒映在西溪之中,返照在古寺和苍松翠柏之上,粼光闪烁,美轮美奂。邑人黄槐开诗云:“与客闲行出郭西,寻僧随喜人招提。诸天阊寂空龙藏,一水回环即虎溪。佛法说余花作雨,禅心定后絮沾泥。庭前柏子师来意,此日何人再指迷。”

“圣水清泉”亦称“圣水金钱”,位于县治东3里许(今城郊镇高堑村江背)。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该地始建佛寺,因一股泉水清澈,甘甜爽口,被当地誉为“圣水”,故佛寺取名“圣水庵”。相传此泉常年不枯不溢,站在泉边,可见井底似有一枚金钱闪闪发亮。泉东山冈起伏,泉西一衣带水,广济桥横跨河上,四时景色各异,美不胜收。邑人黄槐开诗云:“石桥斜畔即祗林,林下灵泉近可寻。异派定知分佛界,一泓真喜沁禅心。净瓶汲去山云冷,优钵盛来涧雪深。不是西方功德水,众僧加得涤烦襟。”

遗憾的是,这些景观大多不在,今人也尝试着再评选出新的“宁阳八景”,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于历史,我们除了怀念,还有珍惜。


图片

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佛教标志的塔建筑也广为应用,不仅佛门净地建塔,都市红尘也建塔,甚至许多地方用来作州县标志,故有“无塔不成州县”之说,对翠城而言,亦然,自唐以来,先后建有慈恩、青云、允升三塔。

慈恩塔最为古老,位于城南塔下街,原名水南塔,与县治隔西溪相望,为七层密檐八角砖塔,内有木梯沿壁旋转而上。据《宁化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后唐同光年间,几经修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塔遭雷击,倾首一级”,远观如观音坐莲。慈恩塔历经千年,阅尽人间沧桑,虽饱经风霜剥蚀,雷电袭击,仍古貌苍苍,屹然如故。作为名塔,被收录进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每到春和景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登上慈恩塔远眺,只见苍山逶迤,翠水如带,炊烟与飞鹰,彩霞同黄花斗艳,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景画,令人心旷神怡。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云塔,原在县治东南二里龙水坊金山寺,故又称金山塔。明代阴维标编纂的《宁化县志》里称:“金山据两水之冲,为全邑砥柱,形家谓宜建塔镇其上。”与慈恩塔一样,同为七级八角形砖塔。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青云塔由金山寺移江背。邑人彭士望有诗赞曰:“上指苍穹下碧芜,随阳归雁日边孤。标颠直破云怀出,磴道盘疑鬼力无。星汉河流声荡潏,曜灵华木影扶疏。高天有耳应还近,欲问鸿蒙据稿梧。”

允升塔,位于县治东南二里龙水坊金山寺原青云塔旧址,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雍正年间,青云塔迁移江背后,“术者以此地空旷,谓于风水为气散”,由邑人伊挺萃、阴文达筹资兴建。

以上三塔,1958年4月19日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颁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相继被以“战备”之名全部拆毁。

对千年古县客家祖地的宁化来说,巍巍古塔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特别是慈恩塔,更是唐宋时期客家先民辗转南迁,把繁盛的中原文化带入闽、粤、赣边区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盛世昇平,国泰民安。翠城众多有识之士,建议重建宝塔,以恢复故园历史人文景观,重树宁化古城文明标志。1998年5月择址在城南福林山开工新建慈恩塔,2005年9月30日竣工。新建慈恩塔仿唐代建筑风格,七级浮屠,八面临风,雄姿英发,凌空而立,成为宁化县一大景观。

“连唱碧水闲,日落青山静”,伫立慈恩塔顶远眺,远山如黛,翠水苍茫,清风徐来,心旷神怡。尽管时间的脚步匆匆,但人类的承接,原是错综纠缠的脉络,沿着这些脉络寻到源头,它让我们知道历史还有个名字叫厚重。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 鸿琳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