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坞高腔

 流星雨刘鑫 2024-05-19 发布于浙江

樟坞高腔

 兰溪市黄店镇樟坞高腔,历史悠久。原兰溪市芝堰樟坞三合剧团,能演“西吴高腔,西安高腔,昆腔、乱弹”三种声腔的农村民间剧团,影响颇大。剧团前身为清同治初年创办的“喜庆会坐唱班”,由昆曲艺人王天林教唱《山门》、《伏虎》等28出昆剧。

    民国7年 (1918),三合戏盛行,喜庆会先后请包品玉三合班艺人江和义在闲暇时教唱《槐荫分别》、《鲤鱼记》等。向外村租借行头作短期演出。民国28年(1939)向夏李村“李慎修堂昆班”买来行头,与同村“协庆会坐唱班”合并。改名为“集庆三合班”。

    由于当时高腔班濒临废退,艺人星散。同年,集庆三合班聘请艺人江和义(1876—1963,曾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长期任教,订立养老协议,并招收12—20岁青年26名补充力量,使高腔艺术得以传承。后因演员逃避抽丁外流,一度停演。1945年抗战胜利后继续演出。

    1949年5月,该班由江和义编现代小说《土地回家》等,配合宣传。1950年江和义受聘去周春聚教戏。1956年另聘前余村艺人周云教《罗通扫北》、《梅花娘代亲》两个大戏。将“集庆三合班”改为“集庆三合剧团”。1955年报请金华地区文教科批准为半职业剧团。

    1957年,樟坞和三峰殿口等自然村合为一个高级社,剧团由社领导,在全社范围内招收青年演员,以后复归大队领导。

    “文革”破四旧中,剧团人员将行头分藏家中,仅烧毁部分旧劣盔头,故损失不大。1978年传统剧恢复上演,将《逼上梁山》改唱乱弹,把《十五贯》改成西吴高腔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1983年和1984年,兰溪县农村业余剧团分区会演,樟坞高腔剧团参加女埠区会演,分别演出《槐荫分别》,均获奖。

    1985年为使三合班能继续发展,招收学员二十余人,农闲期间在本市和建德、寿昌、龙游一带演出。

    由于高腔、昆剧的唱法难度较大,又由于其他文艺形式的冲击,昆曲、高腔市场逐渐萎缩,加上后备演员不足和硬件投入缺乏,纯正的樟坞三合剧团已不复存在,剧团1997年停办,演员农闲时受雇于其他婺剧团演出。

演出剧目有《山门》、《伏虎》、《槐荫分别》、《鲤鱼记》、《土地回家》、《罗通扫北》、《梅花娘代亲》、《逼上梁山》、《十五贯》等。

服装与道具说明:

1、戏装在1939年向李渔后裔“李慎修堂昆班”买来,与一般婺剧戏装相同。

2、道具古朴,如“圣旨”用木雕三连牌,上刻龙凤图案。

    伴奏乐器与婺剧的伴奏乐器相仿。伴奏乐器有:“梨花“(即大唢呐)、吉子(小唢呐)、笛子、先锋、大铜、大锣、小锣、大鼓、堂鼓、单皮、梆、大钹、小钹、板胡、二胡、月琴、牛腿琴等。

金坤荣担任老生、金永松演大花脸、金德坤笛子(正吹)、金国梁演小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