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现境历史悠久。春秋(公元前 770 一前 476 年)及战国前期(公元前 475 一前 332 年)属扬州越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 473 年),越并吴,越王勾践于姚江北岸今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之城山渡建句章城(乃宁波境内有城之始)。汉 《 十三州志 》 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 333 年),越王无疆攻楚,楚威王趁机灭越,杀无疆,越国分立,臣服于楚。现境遂为楚国地。 秦至唐初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 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 36 郡,以吴越之地设会稽郡,治在吴州(今江苏苏州),领县二十六,句章为其一,今江北区全境属句章县。治在城山渡句章城。 西汉初,汉高祖封同姓王,会稽郡相继隶属荆国、吴国、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江都国除,会稽郡重隶扬州。从此经西汉后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江北区全境始终隶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改郡为州,并析句章县置姚州、鄞州,隶越州总管府,历时 842 年的句章县遂废,武德八年废鄞州,更置鄮县,今江北境均属鄮县。 唐中叶至中华民国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朝廷于越州鄮县别立明州,并析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鄮 4 县。今江北区慈城、洪塘、庄桥一带属慈溪县;中马、白沙、文教、孔浦、甬江等地仍属鄮县。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分鄮县地置望海镇于甬江口。五代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 年) , 吴越国国王钱镠改鄮县为鄞县。同时改望海镇为静海镇,旋即改置望海县,次年又改名定海县。今甬江、孔浦和白沙的部分区域遂属定海县。从此经唐、宋、元、明、直至清初,江北现境始终分属慈溪、鄞、定海 3 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定海县改为镇海县。期间在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清道光二十四年 ( 1844 年),宁波正式开埠,江北岸老外滩一带,按条约指定为“外人居留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 年 5 月,镇海县庄市区白沙、压赛两乡划归宁波市,同月建立郊区人民政府。 8 月,鄞县北郊镇划归宁波市(大部分属今江北区境)。 1954 年 10 月,为划建棉区和机场特区,调整慈豀、余姚、镇海 3 县境域。同月,镇海县梅堰乡的 3 个村、新团乡的 2 个村、团桥乡的 2 个村,慈豀县的庄桥镇、灵阳乡、姜颜乡,郊区的白沙乡、压赛乡划归庄桥,建庄桥机场特区,并建立庄桥区人民政府,属宁波市辖。同月,慈溪县城迁至浒山镇;今属江北境的慈豀县慈城镇、城东、半浦、洪塘、横山、狮东、鞍山、裘墅、鄮力、洋墅、费市、赭山、黄山、云湖、妙山等巧乡镇划归余姚县。 1955 年 1 月,宁波市郊区、庄桥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 1955 年 6 月,镇海县团桥乡、新团乡划归庄桥特区。 1956 年 2 月,郊区、庄桥区合并为郊区,仍设区公所。 1957 年 l 月,郊区区公所改为郊区办事处。 1958 年 9 月,郊区 6 乡镇联合,分别成立庄桥和甬江人民公社。 1959 年 2 月,郊区办事处撤销,公社直属市。同年 12 月,庄桥、甬江 2 公社合并为甬江人民公社,并析出庄桥镇,均属宁波市。 1960 年 10 月,余姚县慈城人民公社( 1958 年 9 月建立时为东风人民公社)全域划归宁波市。 1961 年 9 月,建立慈城区公所, 12 月,建立甬江区公所。 1962 年 12 月,慈城、甬江 2 个区公所撤消,公社直属市。 1978 年 11 月,恢复宁波市郊区办事处,驻宁波市苍水街 150 号。 1983 年 7 月,郊区被定为市辖区一级政权建置。 1984 年 l 月,镇海区庄市乡路林、双桥、联成 3 个村划归市郊区。 2 月,市郊区(大部分区域)和江北区合并组建新江北区,区政府驻宁波市人民路 378 号。 2020年6月,江北区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中马街道和白沙街道,设立外滩街道;调整洪塘街道行政区划,新设前江街道。 【相关信息参考】(历史资料) 江北区第二批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