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无关金钱,无关地位,而是……

 泉城贤人 2024-05-19 发布于山东

与人相处,三分的空间至关重要。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视一切不宜为理所当然。哪怕熟人,心间长存三分生,才不会熟视无睹,才能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郭华悦,《读者》2022年第20期

知乎上有人提问:

为什么迈入中年以后,总是突然觉得心很累,提不起精神?

高赞的回答是:

“搞错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心理上不断自我消耗而得不到补充。”

看过一句话:“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人生本就短短几十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努力生活。

想方设法减少“试错成本”,试图快速找到自己与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然而,只有做对这3件事,人生才能越过越清爽、自在。

和外人生分些,关系才能长久

这些事,你有没有遇到过:

乐意成为别人的倾听者,对方却不分场合、时间,大事小事都要打电话找你倾诉,要求你及时回应。

结果你和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还被他抱怨你变得冷漠无情。

好心帮忙介绍工作,对方却嫌钱少事多,三天两头给你捅娄子,不断诉苦,让你给找一个更好的工作,最好工资高、做三休二。

因态度不端正、做事不积极被辞退,埋怨你不够给力,吐槽你不靠谱,连给朋友推荐个工作都做不到。

顺手帮邻居取几次快递,对方却视为理所当然,一次次将取件码发给你,从不提及搬运的辛苦。

最后情分变薄,你们的来往变得不愉快、不开心。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冲突,是因为没有分寸感,说话做事过于随意。

分享一段《读者》上的话:

与人相处,三分的空间至关重要。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视一切不宜为理所当然。哪怕熟人,心间长存三分生,才不会熟视无睹,才能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是的,再密切的关系,缺失了必要的边界感,自认为彼此熟悉,不分你我,随意取用财物、打听隐私,就容易产生隔阂、矛盾。

人与人的往来,就像两只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会受伤。

朋友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未经允许,不擅自进入对方的生活领域,不随意干涉对方的私事,相处才会变得越来越舒服,交往平淡却长远。

再好的关系,都有一个隐形的分界点,一旦越过这个点,彼此就会生出嫌隙,关系也会亮起红灯。

守住跟外人的边界感,自己才不会陷入后悔、遗憾的情绪内耗中,也会在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友谊地久天长。

和家人默契,家庭才会和谐

曾刷到一个视频。

博主看到挂钟上的时针已经走到8点整,窗外的路灯也亮了起来,但还是没有听到老公开门的声音。

于是她前往地下车库,想看看老公是否已经回来。

结果发现老公坐在驾驶室里发呆,眼泛泪光,像是随时要哭出来一样。

她去超市买了一些饮料、蔬菜、零食,假装偶遇。

看到老公时,拿出两瓶酒,仰着头,笑说:“兄弟,今晚喝一杯。”

当晚,在温暖的餐桌前,老公畅想着周末全家外出野餐、露营的场景,妻子分享孩子露齿大笑、口水直流的“小趣事”。

灯光下,每个人都眉眼轻柔,唇角轻扬。

家人间的默契,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懂得。

我懂你的尊严、面子、压力;你懂我的贴心、担忧、忙碌。

但很多人在对待家人时,会不自觉地开启居高临下的“指责模式”:

见对方下班后早早回卧室躺着,就劈头盖脸责备对方不体谅自己,只知道偷懒;

看见阳台上的衣服没收、厨房里的碗筷没洗,就一顿数落,责怪对方只知道玩手机,不收拾家里……

很喜欢电影《红磨坊》中的一句台词:

普天下最美妙的事,莫过于爱人以及被爱,彼此相对地付出与体谅。

看到爱人回来时,倦怠的眼神、起了干皮的嘴唇,就懂得对方在外奔波,辛苦了一天,身体有多么疲惫;

见到爱人在家不修边幅、头发凌乱,就知道对方在家照顾孩子有多累……

有些爱意隐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包里常备的湿纸巾、胃药,床边一杯温度适宜的水,半夜归来厨房热气腾腾的饭菜……

换位思考,看见和理解彼此的难处与付出,才能将家经营得越来越好,携手共渡未来的难关。

和自己相处融洽,未来才能光明

冯骥才曾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越平庸的人,越热衷于低质量的社交,不断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证明自己是“受欢迎的人”,以此来掩饰内心的贫乏、空虚;

而聪明成熟的人,都懂得给自己的社交设立一道防火墙,留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空间,自我探索。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是人们眼中绝对的成功人士。

他完全可以享受众人的追捧和称赞,接受各方各界的崇拜。

可他却选择独处,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

他的办公室里,放了5000多本书。

他经常关闭手机,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翻阅书籍,用笔圈住重要词语,紧皱眉头思索——如何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如何才能提升自身、正确看待自己……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不断打破思维惯性,拓宽视野,成为首位登上哈佛论坛的中国企业家,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有句话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丰富的安静,而这样的境界,唯有独处才能抵达。”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苦恼,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

而是因为想得多,总是反复回想不愉快的事情,过于害怕成为“不合群”的那一个。

独处,不是孤独,也不代表不合群,它是治愈内耗的方式之一。

一个人的时候,不必在意别人的情绪,不用猜测别人的心思,直接跟自己进行对话,回归真实的自己。

向内安放,不断耕耘自己,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人生这趟列车,总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上车,各方各地的人下车。

就像周国平所说:

“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

和外人相处有分寸感,保持适当的距离;

和家人相处有默契感,互相体谅与理解;

和自己相处有融洽感,向内生长与探索。

希望你我都能懂得这3种相处之道,在滋养对方的同时,也能用尽全力不断强大自己。

与君共勉。

作者:陆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