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图书常见编校差错例析(文末原文下载)

 sunshine9901 2024-05-19 发布于北京

医学图书的内容不仅具有极强的学科特色,更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时由于一个剂量数字的差错,就会造成危害和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编辑加工医学图书时,除了按通常的编辑规范处理问题、完成常规加工工作外,还必须针对医学领域特有的、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特别处理。同样,在对医学图书进行质检时,也必须了解容易出现问题的“雷区”,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敏感点、关键点上,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质检工作。  本文将医学图书中常见编校差错进行归类,从以下六个方面举例分析,以期出版界同仁参考。

1政治性差错

   医学图书属于科技图书,涉及政治的内容本不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及更广义的生命科学作为前沿科技,愈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研究领域、研究战略、研究技术等频频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制定的各种发展纲要、科研规划等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讲话中。相应的,作者在编写图书时,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上述文献,这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文献的名称、内容、发布者、发布时间等都要分毫不差。其中如涉及领导人姓名、排序等内容,更是要绷紧神经、擦亮眼睛。医学领域有很多国际组织或机构。由于种种政治或历史原因,很多国际组织对于港澳台的主权问题往往不是很严谨和敏感,在其发布的各种报告、文献中经常把港澳台作为国家,与其他主权国家并列,比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某种疾病的暴发范围中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在引用这些内容时往往注意不到这些问题,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这方面的敏感性,以免铸成大错。

  在一些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医学图书中,经常涉及病原体分布的国家、区域等,甚至地 图。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对于有领土争端的地区要加倍小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引用的国外出版的地图,很多都不符合我国相关部门的要求,问题主要集中在麦克马洪线、中俄未定界等方面。在编校过程中一定要妥善处理,或删除,或改绘,并按相关要求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核。

试举几例笔者工作中发现的政治性差错如下。

   例1:“中国内陆(大陆)医学院校第三方评价一览。”

   中央台办、外交部、中央宣办发布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不涉及台湾时不得自称中国为'大陆’,也不使用'中国大陆’的提法,只有相对于台湾方面时方可使用。”在未涉及台湾的情况下自称“中国内陆(大陆)”违反了相关规定,导致了政治性差错。

   例2:“《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

   由于政治警惕性不够,未仔细核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名,造成了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错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政治性差错。

2知识性差错

   医学研究对象,即人体这一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学的专业性强,涉及人体结构、药物、医疗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知识体系庞杂,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差错。一般来说,只要是正规高校、科研机构的作者,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在科学性上不会有大偏差,至多是细节上的疏漏或瑕疵,只要认真细读,应可发现。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需要引起编辑的高度警惕。

   一些对医学基础性的重大学说、理论的反驳、新论等类似的内容,常见的这类学说有神经科学(脑科学)中的意识问题等。这些学说、理论在科学界都是有定论的,不容根本性的驳斥。

   关于医学方面的哲学思辨内容,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违背人类道德、伦理、法规的内容,对于涉及非常专业的自然哲学内容的稿件,建议找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审稿。

   笔者工作中发现的知识性差错主要由相关知识的缺乏、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和疏忽大意造成,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例1:“正常人的脊柱矢状位投影为一条直线……冠状位投影应为'S’形曲线。”

   在人体解剖学中,规定将人体分为前后前后两部分的中间平面为冠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中间平面为矢状面。按此定义,人体脊柱的冠状位投影应为直线,矢状位投影应为S形曲线。由于解剖平面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对于脊柱投影形状的叙述与事实相反。

   例2:“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属于β属冠状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相关信息和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其中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对这些名词的理解不充分,对其概念一知半解,将本为疾病英文名缩写的COVID-19,错误理解为病毒英文名缩写,造成此差错。

例3:“邪胜相搏的正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了是否发病。考虑到作者和编辑均为中医学专业人士,出现将“邪正相搏的胜负”错为“邪胜相搏的正负”这种差错不太可能是相关知识的缺乏或一知半解导致,只可能是疏忽大意造成的。

3术语差错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术语问题,是因为在一般的叙述性语言方面,医学图书和其他图书一样有基本的要求:语法规范、语言通顺、无错别字等。只要编辑平时多阅读各种图书和期刊,把握、熟悉对语言的感觉和敏感性,并有意加强文字、词语方面的训练,应该说,基本的语言关是把得住的。

   与叙述性语言不同的是,医学图书中专业术语众多,历史发展错综复杂,很多名词有各种又称、俗称、曾称。对这些术语的处理必须依照可靠的规范,如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中国药典》中涉及的名词,以及权威的医学专业书籍中使用的名词。一些我们用习惯的词,其实是不规范的(括号中为规范词),如镰刀形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克丁病(克汀病)等,需要格外注意。

  笔者实际工作中发现,出现术语差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疏于核查,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例1:“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宿主体外。”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感染原”为规范名词,定义为侵入机体可使之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因疏于核查将该术语错为“感染源”。

   例2:“产生于饹馇烘干过程,产生量较大,总铬浓度高,含有部分Cr(Ⅵ)。”

   铬渣为生产金属铬和铬盐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由于不同词语的汉语拼音相同,将“铬渣”错为一种北方的食品“饹馇”,实在是差之千里。

4错别字

   医学涉及的生僻字较多,还有一些字虽较常见,但在特定词语中时与人们日常认知有差别,所以较易出错。笔者实际工作中发现,医学图书中错别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音近误用、形近误用和疏忽大意等引起,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例1:“那我们就用取皮骨进行这种大张的植皮。”

   在烧伤植皮手术中,取皮鼓是常用的取皮器械。由于“鼓”和“骨”同音,而且“皮”“骨”连用符合人们日常一般语言中的认知,导致将“取皮鼓”错为“取皮骨”。

  例2:“伪蝎用其强有力的螫紧紧地抓住携带者的脚、翅膀或羽毛等。”

   蝎类动物的前肢为螯,而尾部可以蜇人的刺为螫。由于“螯”和“螫”形近,导致本例中的差错。

   例3:“參照《通用規範漢字字典》等語詞貢書。”(竖排版繁体字书)

   当繁体字竖排版时,“工具”和“貢”很相似。由于疏忽大意,将“工具”错为繁体“貢”字,导致将“工具书”错为“贡书”,实在是不应该。

   笔者总结了一些医学图书中常见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字)如下[1],供参考。

   证侯(候)、松驰(弛)、石腊(蜡)、泡(疱)疹、针炙(灸)、搔(瘙)痒、目弦(眩)、粉未(末)、综合症(征)、罗(啰)音、反(泛)酸、副(附)睾、禁忌症(证)。

5数值/符号差错

   医学图书中有很多剂量数值和符号,一个数字,多个零或少个零、小数点的位置等都会酿成大错,危及生命。这些细微之处如不注意,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2]。为说明这类差错的严重性,试举几例如下。

   例1:“……采血量为0.5ml即可……注样:弃去前12滴血。”

   检测血液样本时,为防止污染,将前几滴血液弃去不用是正常的,但绝不会弃去12滴宝贵的血液。本例中由于疏忽,将“1~2滴”错为“12滴”,闹了大笑话。

   例2:“包括葡萄酒样毛细血管畸形鲜(红斑痣)。”(引进版书)

   引进版图书中,译者出于方便国内读者阅读的考虑,会适当补充内容。本例中,译者就补充了一个更常用的疾病名——“鲜红斑痣”,但由于括号的位置放错,导致“葡萄酒样毛细血管畸形”这一疾病名错为“葡萄酒样毛细血管畸形鲜”。与此同时,“鲜红斑痣”也错为了“红斑痣”。真可谓好心办了坏事。

6索引差错

   作为科技类图书的重要类别,医学图书一般都附有索引。现在的索引抽取工作一般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由于计算机对于多音字正确读音的判断经常有误,以及排版时的粗心大意,经常造成索引词排序的错误。这些错误对于图书编校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视,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例1:“血管外皮细胞瘤090

“血管网状细胞瘤121?

“选择性指数336”

  “血”有xiě和xuè两个读音,xiě用于口语,血管、血流等词中的“血”字应读xuè。本例中将这些读音错为xiě,而排在“选”字前。

例2:“M

“免疫刺激387?

“内分泌干扰物6“N

“浓度比35”

   由于排版时的粗心大意,将本应排在N部的“内”字错排在M部。只需稍加留意,这样的错误即可避免。

7造成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隐患的原因

   1)医学图书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专业鸿沟。医学图书不同于普通的大众读物,甚至与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专业图书相比,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而现代医学的精细分工已经使各分支学科的专业程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高水平医学图书的作者都是各个医学院校、各大医院在科研、临床方面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普通的医学图书编辑很难达到的。同样,如果在这些作者编写的图书中出现医学方面的专业差错,编辑也是很难发现并改正的。正是作者和编辑之间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差距导致了如今医学图书中专业差错频出。

   2)医学图书编辑个人能力不足。现在各大出版社的编辑队伍普遍年轻化,有很多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些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初入出版行业大门的编辑,应该说基本具备了专业出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编校能力上却很难达到成熟编辑的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应对专业性极强的高水平医学图书的编辑任务,结果可想而知。

   3)出版大环境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出版社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大多也没有找到优良的营利模式。主管领导要业绩、政绩,一线员工要工资与收益。出版社领导也只好拼命地搞规模扩张、书海战术,“选题—出书—发货—回款—利润—库存”六项全能,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致使编校人员背负的业务压力过大。在这样的高压下,粗制滥造难免发生,编校差错也就难以避免,图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8对提高医学图书编校质量的思考

   1)重视培养作者的编写能力。我们应该在平时与作者的交流中,刻意地向作者普及编校知识和规范,提高作者的出版规范意识和能力,从源头提高书稿的编校质量,尽可能减少书稿中各方面的差错,以使后续的出版工作事半功倍。

   2)严把出版环节中的质量关口。首先,必须要落实“三审”制,明确初审、复审和终审各环节的职责和具体的质量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3]。其次,要特别重视质检在出版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质检是质量保障这条长路的最后一道关卡,对于最终成书的编校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笔者所在出版社就建立了专职图书质量管理部门——质检部,对印前图书及印后图书进行抽查,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不但为图书质量把好最后一关,而且推动了责编的工作积极性,帮助编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在出版社内部进一步完善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加大了图书质量管理力度。

   3)推动图书典型错例共享。质检员在平时质检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错例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错例特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编辑的警醒作用明显。应高度重视典型错例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社内共享工作。通过定期向编辑部门发送典型错例并给予深度讲解,对提高图书编辑的编校技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伟,林江.医药期刊常见编校差错分析及提高编校质量刍议[J].应用预防医学,2011,17(4):253-256.

[2]周桂珍.中医药书稿常见错误例析[J].甘肃科技,2015,31(6):84-86.

[3]吴毛顺.科技类图书常见编校问题分析及相关建议[J].科技传播,2018,10(6):138-139.

(作者简介:夏梁 ,质检编辑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质检部 ,研究方向为编辑学、辞书学。《出版参考》2023年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