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现:哇嘎哩共,泉州甲水,泉州人很diao

 大遗产 2024-05-19 发布于北京

泉州承天寺建筑。供图  / Cruz Chen


本文510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想去泉州的心到达了顶峰!”
最近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刚刚迎来大结局的李现和周雨彤的新剧《春色寄情人》又引来了一波小众旅游目的地热潮
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宝藏小城,以其浓郁的人间烟火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再次火热出圈。从五一假期后网友的晒照就能看到,打卡李现同款机位的地方又被挤爆了!
图源 / 李现官方账号
其中有几张很出圈的照片就是李现以泉州洛伽寺为背景。洛伽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由一座桥连结着一座离岛,洛伽寺就坐落在整个岛屿上,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是它的飞檐翘角,由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片组成,装饰寺庙的屋脊,这项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泉州的剪瓷雕
雕刻是指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它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同时也是雕刻者内心心境、情绪的表达。
“方寸之间刻出大千世界,刀笔生花尽显文化底蕴。”这两句话形容出了雕刻技艺的出神入化。在中国,百家争鸣的雕刻技艺,各有各的妙趣。其中有些非遗雕刻技艺巧夺天工,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 泉州南少林寺内建筑的精美雕刻。供图 / 元年

剪瓷雕只是泉州雕刻艺术的一种,植根于泉州人生活百态的民间传统工艺正是各种各样的雕刻,种类繁复,历史悠久,是融合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
现在就一起来看看泉州人如何“很雕”的。

剪瓷雕:厝顶有戏出,抬头看戏

“30秒剪出瓷片花瓣,数分钟堆成牡丹花。”《泉州晚报》曾这样描述剪瓷雕。

剪瓷雕又称“堆剪”,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省闽南地区各地寺庙建筑中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闽南有句俚语“厝顶有戏出”,如果不懂这句话,到泉州走一走,抬头便懂。
剪瓷雕的渊源已无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时至清朝,剪瓷雕的工匠们与广东以及邻县的工匠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使该技艺又进一步发展。
▲ 泉州通淮关岳庙屋顶雕刻。供图 / 21photo
泉州剪瓷雕是通过的色彩鲜艳丰富的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匙、杯、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利用粗钳、铁剪、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拼接、堆叠成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图案或雕塑,最终在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等位置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立体感强、鲜艳夺目和久不褪色是其最大特点。

“厝顶有戏出”的“戏“是指雕刻工匠通过剪瓷雕的方式,将历史著名人物、神话故事,如南极仙翁、双龙拜塔、东方朔献寿、丹凤朝阳、鲤跃龙门、麒麟献瑞、八仙过海、松鹤延年等祥瑞题材,搬到屋脊之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祝愿

▲ 
惠安女与剪瓷雕。图源  / 
泉州网
随着社会发展和匠人创新和努力下,剪瓷雕已变成一幅幅雅俗共赏的装饰画,走进千千万万个人居所。

石雕:每9个惠安人就有1个在雕刻

在中国石雕界有“北曲阳、南惠安”一说。这里的惠安指的就是福建省泉州市的惠安县,有着“世界石雕之都”的美誉。惠安石雕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源于古代黄河流域,据《惠安县志》记载,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晋代开闽始祖林禄墓前的石雕。

早期的惠安石雕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中原移民将黄河流域的石雕技艺带到了闽地;宋元时期,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农民由于耕地不足,只能另谋生路,惠安全境遍布石材,石雕手工业应运而生明清时期,惠安石雕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相结合,吸收外来宗教的精髓,继承和发展本土的信仰,大大丰富了惠安石雕工匠们的创作题材,惠安石雕技艺开始娴熟和壮大


 惠安石雕佛像。图源 / 惠安文旅官方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艺人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内许多大型设施和雕塑的建设工程,同时创办了惠安石雕厂,培养了无数石雕工匠,创作了许多顺应时代需求、表达工艺精湛的佳作


2006年这一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惠安石雕以纤巧灵动、繁缛精致、巧趣结合、形神兼备著称,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种类最全的石雕石材工艺品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传承者们不断推陈出新,跨界创作,与茶道、香道、花道等技艺融合,赋予了惠安石雕更多重更鲜活的生命力。

惠安石雕与茶道。图源 / 惠安文旅官方账号

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104万人口的惠安,从事石雕的就有近12万人,平均每9个惠安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与石雕相关的工作,这么“雕”,还得看泉州人!

● 影雕

影雕,是在“针黑白”技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为惠安独创,也是惠安石雕中最出色的形式。利用仅1.5公分厚的表面磨光的本地产玉昌湖青石板作材料,以各种型号的微雕钢针,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使图像犹如摄影般显示出来。它能通过石雕真切还原出其真实意境,使祖国的壮美山河、名人轶事等,尽现在这一方青石之上。

影雕。图源 / 惠安文旅官方账号

● 圆雕

圆雕又名立体雕,单体存在,既可以用单一石材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观赏者能通过不同方位和角度看到一个作品的各个侧面。由于雕刻难度比较大,所以工匠们很少用圆雕来表现复杂或曲折的故事题材

横屏观看
圆雕。图源 / 泉州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官方账号

● 浮雕

浮雕顾名思义就是“浮“在石材表面。这种表达方式与圆雕的非压缩性特质形成鲜明对比,利用透视等方式表现三维空间,在石料表面呈现半立体图像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此石雕手法多用于建筑上,如装饰于壁堵上的花鸟人物、山水风光以及寺庙里的盘龙石柱等雕刻。

浮雕。图源 / 惠安石雕馆官方账号

● 沉雕/线雕

沉雕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的岩石上或建筑物墙面如门楹、石柱、壁堵、碑塔、牌坊、匾额等表面题刻,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通过阴影产生立体感线雕是沉雕中的一类,其理念有共同之处,但技法又有所不同。同样是在经抛光的石面上描摹图案,然后依线条雕镂而成。此雕法汲取中国画的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刻画出线条装饰。此类作品大多用作建筑物墙壁的贴面装饰

横屏观看
▲ 洛阳桥,线雕。摄影/叶晓峰

木雕:藏在寺庙里的技艺与审美

泉州木雕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清,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追根溯源,在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下旨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各修一座大寺,命名“开元”。当时的泉州,海内外贸易繁荣,在开元寺边,同时建有大小寺庙100多座,正是这里成为了集中展示泉州地区其时精湛的木雕技艺

宋元时期是泉州木雕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后,泉州木雕精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一步步走向全世界。

▲ 开元寺大殿内“飞天乐伎”木雕像一部分。摄影/陈英杰

明清两代,泉州木雕艺术发展进入辉煌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崇祯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其大雄宝殿是用100根柱子支撑起来的,柱子上方有24尊栩栩如生的木雕飞天像,其造型和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泉州的木雕技艺,同样融合了多元文化,其风格精致正雅、构思精妙、技艺一流。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愈发沉淀出历史深厚的底色。

如今,在泉州老市区中,尤以宗教场所中的寺庙宫观为主,保留着一大批木雕杰作。从道佛建筑、大型的神佛像金木雕,到内部精美的木雕构件,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无一不是古代匠人们留给后代的宝藏。

● 张坂木雕

张坂木雕是泉州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柱,主要分布于张坂镇、洛阳镇,在张坂镇,一整条雕艺街串起木雕、漆线雕、玉雕、铜雕等大师工作室、工作坊,工匠师傅们刀下生花,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心血之作从这里诞生,走出小镇,涌向全国,再汇入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张坂木雕依照木材质地可分为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两大类,伴随着传统建筑雕刻和宗教信仰的传播,张坂木雕形成了以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艺品雕刻为主的传统木雕技艺。
张坂木雕。图源 /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官方账号
张坂木雕在佛雕领域颇有建树,匠人们的技艺在每一次凿刻中逐渐纯熟,因此宗教佛像也成为张坂的主打作品。
现代的泉州张坂木雕向两大分支发展,一个是继续传承宗教造像、家居装饰、木雕摆件等,另一支则立足于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创造具有收藏性质的木雕艺术品,形成集艺术观赏、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木偶头:有看头,就看头

木偶头雕刻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木偶戏在古代又称傀儡戏,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府志》之“风俗”记载:“ 吾泉素称民淳讼简,昔人至以佛国为之号”,各式宗教建筑的木偶神像雕刻由此而来。学界普遍认为“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傀儡头自然是傀儡戏的重要一环,因此木偶头雕刻也成为雕刻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

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泉州木偶又称江加走木偶。江加走木偶的作者是著名木偶雕刻巨匠江加走,福建泉州人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他制作的木偶头像,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也被国家当作一级文物保管,从50年代起,大师的作品就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贵藏品。

江加走。图源 /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方账号

在2008年6月7日,泉州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江加走将深入生活作为灵感来源,通过经年累月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总结出一个偶雕规律,他认为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及表情的喜、怒、哀、乐都会在眼、耳、口、鼻、眉“五形”和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上引起复杂而多样的变化。把握题材剧情和角色性格的不同,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做各不相同的概括、夸张和变形的艺术创作,最终达到将不会动的木偶头变成形象逼真、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物,其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妙趣横生。他从其父手中学到的50多种木偶头像,自己又发展到280余种,头像的发式也由“平髻”发展到10余种。

江加走木偶头。图源 / 福建省档案馆官方账号

漆线雕:古代人也要给佛化个妆

泉州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堪称艺苑奇葩,是汉族漆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也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在泉州已有1400多年历史,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就一直被用于佛像妆面,后来便产生了“妆佛”一词。

漆线雕采用“天然漆”等材料,例如熟桐油、大漆、砖粉等,拌上漆液,经反复舂、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手搓成细如丝缕的“漆线”,经过在坯体上堆、雕、刻、绕、盘、缠、阴干、贴金箔等十几道精细工艺而成。其成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将线条艺术展表现得淋漓尽致。

横屏观看
泉州漆线雕《九龙壁》。图源 / 福建省艺术馆公众号

泉州因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神像家家必备,因此民间佛雕作坊生意兴隆,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明武宗年间,永春县幕后佛雕第一代传人吕天孚塑广泽尊王金身,其漆线雕部分异常精美,至今保存完好。

丝绸布雕:烙在丝上,印在心里
泉州丝绸布雕是以中国丝绸绢帛为载体,以烙铁为笔,运用温度控制技术,力度与速度并行,在丝绸上“雕刻”,是集烙画、堆锦、布贴画等传统工艺于一体的技艺。其历史已达1300余年,2010年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雕画色彩鲜艳、形神兼备,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早在商周以前,人类就有了熨烙活动,汉代的烙马印是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的烫具。此后,又受到唐朝堆锦、明清时期布贴画、布堆画等特色工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画特有的技法,这一技艺日趋完善。
泉州丝绸布雕。图源 / 国际丝绸联盟(ISU)官方账号
往往一幅布雕经过设计图纸、绘画、选材、补色、固形等几十道手工工序,色彩运用多达百余种,再经过烙、点、勾、雕、熨等技法,才能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作品。每件作品耗时,短则两个星期,长则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
泉州布雕画不受主题限制,大千万物皆可入画,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风光,甚至是书画经典名作,均可取材。它还集古今中外的版画、雕刻、国画、油画、剪纸、书法等艺术形式,加上巧夺天工的独特笔触和创意,使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 泉州布雕画。图源 / 泉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至今日,泉州布雕画多幅作品出席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获奖,被多家博物馆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泉州人的“雕”,“雕”在那份闯荡江湖的执着,“雕”在那份原色生活的信仰。世世代代的泉州人把“爱拼才会赢”深深刻在骨子里,又把淡然与松弛拿捏于心中,哪怕背靠“八山一水一分田”,前方的水再深也要去蹚,所以他们不仅蹚宽了海洋文明的路,也在一刀一刀的潜心雕刻中还原了生活本该拥有的逸致闲情
对泉州人来说,生活不是刁难,而是一种雕刻。希望下辈子也能做个泉州人,DNA就带着老板剧本


策划:林少波

撰文:鞠晨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