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汇总)

 花无缺3myj1j3d 2024-05-19 发布于江苏

表里 寒热 虚实,运用八纲辩证。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症的纲领,其中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

图片

一,六经

①太阳病初始阶段,病邪从外而来,由皮毛进入,所以一定有一个表证阶段。其病位比较表浅,从腑讲是在膀胱,病机是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所以治法要用汗法,“其在表者,汗之可也”,因势利导,很容易解决问题。

②阳明病则是极盛阶段。“极”是极端的极,是疾病过程中比较亢奋的阶段,正邪的交争剧烈,邪气很盛,正气不衰。涉及到腑是胃和肠。病机是阳明炽盛、胃肠实热,所以治疗用清法下法

③少阳病,相对阳明病来讲,已经进入衰减的过程,但机体仍然有反应性,所以我们称其为亚急性阶段。此时正气逐渐地衰竭,病位在半表半里,涉及的腑是胆和三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疏。

这时既不能用汗法,不能用下法,其病理状态决定了只能用和解的方法和枢机,解郁结。

④太阴病,一般是局部的正气不足病位主要是在脾,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所以治疗用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方法。太阴病没有涉及手太阴肺,肺的部分病证放在了太阳病中,因为肺主皮毛,皮毛腠理又属表,与太阳有关。

⑤少阴病非常危险,有很多危重证、难治证、死证。病位在心和肾,都在脏,从西医来说两者是重要的脏器,中医的认识也一样,心肾的虚衰代表了全身的虚衰。治疗有两条路,阳虚寒化回阳救逆,阴虚热化育阴清热。

⑥厥阴病是疾病的终末期,其结果无非两种,要么死,要么活。病位主要在厥阴肝,有学者认为跟厥阴心包也有关联,但主要还是应该在肝。病机比较复杂,即使病人能活过来,也不可能完全正常,多是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所以治疗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六经辨证的体系,其特色是以六经为纲,汤方证症为目。六经病下面皆有汤证,比如太阳病下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

二,八钢

1.表里
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

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

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

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症

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症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症

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症。

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症了。

也有表邪虽已内传而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症。表邪内传而表症仍在,称为表里同病。

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

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

如见壮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表里同病,邪已入里

相对的,里症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症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传变倾向。

 
2.寒热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

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寒症和热症有时不完全是全身症状,所以需要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

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

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胀痛,口干喜凉。

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泻,胫寒足冷;

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便浑黄,或短涩刺痛。

这些症状,有的只见于上,或只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也有一个肠胃病中,能出现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的现象,必须分析清楚。

3.虚实 

虚实是指正气邪气两方面来说的。

从人体说,指正气的强弱;

从病情说,指邪气的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症的表现: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实症的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或溏薄臭秽,脉洪滑大等。

体壮新病,症多属体弱久病,症多属

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症;反之,表现为不足、衰退、松弛的,称为虚症。 

辨别虚实是攻邪和补正的根据。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在每一个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

例如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象浮紧,这是一个表实症;如果发汗后汗出不止,身热骤降,反而畏冷更剧,这是转为虚症的症象;或者恶寒退却,身热增加,口渴引饮,这是转为里症的症象。如果热病而现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虚;或者舌光红绛,知其阴分亦为邪热伤耗,不是单纯退热法所能治疗了。

4.寒热 真假

真寒:应当脉沉细或迟弱,症见肢冷呕吐,腹痛泄泻,小溲清频,即有发热也不欲去衣被,这是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的症象;

真热:应当脉数有力,滑大而实,症见烦躁喘粗,胸闷口渴,腹胀,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发热不欲盖被。

假寒症:是外虽寒而内却热,脉呈数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秽,或烦渴引饮,这种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热症,此即所谓热极反兼寒化,叫做阳盛格阴;

假热症:是外虽热而内却寒,脉呈微弱,或为虚数浮大无根,身上发热而神态安静,言语谵妄而声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肤有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闭结,这种热象并非真热,而是寒症,即所谓寒极反兼热化,叫做阴盛隔阳。

至于虚实方面,极虚也能有实象,便是假实;大实也能有虚象,便是假虚。故张景岳说:“外症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症之当补;外症似虚而脉来盛者,皆实症之当攻。虚实之间,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

图片

三,六变

六变用阴阳来归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

至于亡阳和亡阴的辨法,也须仔细观察症象,如

亡阳:汗出身反恶寒,手足凉,肌凉汗冷而味淡微黏,气微,脉浮数而空,此为亡阳;

亡阴: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气粗,脉洪大无根,此为亡阴。

亡阳和亡阴是严重症候,大多在高热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度、失血不止等情况下出现,多属危象。

1.表寒实症
风寒侵犯体表。

主症为恶寒、头痛、体痛,脉象浮紧,发热或未发热。


2.表寒虚症
卫气不充。

主症为恶风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热实症
外感温病初起。

主症为恶风或不恶风,发热头痛,自汗或无汗。


4.表热虚症
即阴虚潮热一类。

主症为午后肌热,掌心热,自汗出。


5.里寒实症
寒邪直中内脏。

主症为腹痛泄泻,严重的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6.里寒虚症
多由脾肾阳虚引起。

主症为气怯疲倦,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脉象微弱,舌质胖嫩而不红润。


7.里热实症
外邪化热传里。

主症为壮热,口渴烦躁,便闭溲赤,严重的神昏谵语。


8.里热虚症
多由肝肾阴虚引起。

主症为掌心热,头晕,口渴,心烦不眠。如果出现潮热,参看表热虚症。


9.表寒里热症
外感寒邪,内有郁热。

主症为寒热无汗、烦躁。又假寒症怕冷、不欲衣被、烦渴引饮,亦属此类。


10.表热里寒症
寒积于内,热越于外,其热为假热,其寒为真寒。

主症为身热不欲去衣被,畏风,泄泻,小溲清长。


11.表虚里实症
多由发汗伤表,邪传于里。

主症为汗出恶风,胸痞硬满,噫气,呕恶。


12.表实里虚症
内伤之体,再感外邪;或表症误下,虽伤于里,表邪尚未内陷。

主症为寒热,身体疼痛,气怯,脉象沉弱。


13.表里俱寒症
寒邪伤表,复中于里。

主症为寒热,腹痛,泄泻。


14.表里俱热症
表邪化热传里,发热不退,反而增剧,参看里热实症。


15.表里俱虚症
阴阳两亏。

主症为多汗,畏寒,气怯,心悸,脉象结代。


16.表里俱实症
外感寒邪,内停痰饮,或有宿食。

主症为寒热,咳喘,或嗳腐,腹胀。又寒邪或热邪酿成的表里俱寒或表里俱热症,均属此类。

17.上热下寒症
下焦有寒,上焦有热。

主症为腹满足冷,口干,胸中烦热。又火不归元,浮越于上,症见足冷面赤,口干咽燥,亦属此类。


18.上寒下热症
丹田有热,膈上有寒饮。

主症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觉冷。


19.上虚下实症
浊阴在下,清阳不升。

主症为腹满泄泻,头晕目眩。


20.上实下虚症
阳虚于下,痰饮阻上。

主症为形寒足冷,尿频,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热症
参看表热里寒症。


22.真热假寒症
参看表寒里热症。


23.半表半里症
表邪传里而未成里症。

主症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24.寒热错杂症
湿热内阻,或内有痰饮,表热内陷。

主症为胸闷,口干不欲饮,小溲短黄,或烦热痞满,呕恶。


25.虚中挟实症
体虚有邪,或邪恋正气渐衰,均属此类。参看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症。

图片

急性热病方面,例如

伤寒初起便是表寒实症;

汗出过多而损及阳气,便是表寒虚症

寒邪化热传里,便是里热实症

传入半表半里之间,便是半表半里症;

及至体力不支,而有泄泻肢冷,烦躁等症,

则为里寒虚症表热里寒症。

又如肾泄(即五更泄泻)是里寒虚症

肺劳里热虚症;

痰饮咳嗽上实下虚症

以上是八纲的综合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