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血失衡的用方和饮食调理

 laohan818 2024-05-19 发布于黑龙江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动力的源泉。气虚,人就会经常感到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而血虚,人就经常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异常干燥、面色萎黄。

下文向大家介绍一下气血失衡出现的几种情况:

第一,气滞血瘀

我们身体当中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依赖气的运动。可是,如果有一天,气的运动在我们身体当中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下来,那么紧接着,血液的流动也是会随之停滞了下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症状: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调理: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洋葱、银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第二,气不摄血

气是血的统帅,气充足了,血才能够一切行动听指挥,而一旦气的统帅力量不足,那么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而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等情况。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症状: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调理:治宜补气升阳为主,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等,重用人参、黄芪,再加乌贼骨、棕榈炭、煅牡蛎等,以固涩止血。

第三,气虚血瘀

如果人体的气不虚弱,但是却被堵塞住了,那么这样就会导致的血瘀。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气滞血瘀,可是如果人体的气虚弱,气已经没有办法推动血液运行了,那么这种情况下造成的血瘀,就叫作气虚血瘀,气虚血瘀兼有气虚和血瘀的表现,经常会表现出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等现象。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症状: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调理:饮食上宜温散化瘀,调畅气机。因此应选用具有补气活血、温散化瘀、健脾益气的食物进行调养。如陈皮、黑豆、黄豆、山楂、黑木耳、香菇、平菇、金针菇、洋葱、韭菜、茴香、玫瑰花、黄鳝、海参、红糖、花椒等。中医有个方子也特别适合,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的著名活血化瘀方,主要功效是补气、活血、通络。

第四,气血两虚

气虚,血也虚,这样的情况经常是因为久病不愈耗损气血所引起,这个时候的人,看起来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者是萎黄,经常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调理:花生、红枣、栗子、乌鸡、阿胶、桂圆;中药方或者中成药等药物进行调理,如四物汤、八珍汤、当归养血汤等。平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挑食,多吃点肉类中养血补血的食物,。

总而言之,气与血就好像是一对夫妻,一阳一阴,谁也不可能离开谁,二者和谐相存,身体自然就会平安健康,但是一旦它们发生矛盾,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病魔缠身。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