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古人对“老”字年龄的限定范围是怎么样的?

 亘心为上 2024-05-20 发布于安徽
。在在

今晚来说“老”字。

“老”字,在《说文解字》里,许慎言:“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髪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许慎在这里用了“考”字来训释“老”,而在《说文·考部》却以“老”字来训释“考”字,如此可知,在许慎看来,“考”、“老”是一对同义互训的词。

“七十曰老”,这是古人对老人年龄的一种限制说法。《论语·季氐》:“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宋代邢昺则注曰:“老,谓五十以上。”在《楚辞·离骚》里亦有云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王逸对此就注曰:“七十曰老。”从这里似乎可以说明古人对“老”所代表的年龄限制范围大概就在五十至七十之间。

那么古人对年龄的约定范围是不是就是五十到七十之间呢?

人之变老,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头发变白,所以许慎在《说文》里言:“言须发变白也。”近代学者张舜徽先生对“老”字也说:“人之老少,恒以须发为准。古人称'五十始衰’,大约人至五十,须发渐白,所谓二毛也。故古人亦谓五十以上为老。《论语·季氐篇》:'及其老也。’皇疏云:'老谓五十以上也。’是已。而《管子·海王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尹注云:'诸君,谓老男老女也。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也。’是老之所指,本无定数,非七十之专称,固明甚。许君特据《曲礼》旧文立训耳。”

从张舜徽先生这段话来看,古人对“老”所表示的年龄本来就没有规定好的定数,并不是七十岁的专称;许慎在《说文》中“七十曰老”的这种说法是根据《曲礼》旧文来作的解释。

许慎言“老”字字形结构为“从人、毛、匕”,实际上,这其中的“匕”不当是“匕”,应当是“”,《说文部》云:“,变也。从到(倒)人。”

在甲骨文中,“老”字字形如下所示: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老”字正像是长发佝背、手拄拐杖的老人的样子,等到了金文里面,其字形变成了如下样子:

可以看出,金文的“老”字字形,相对甲骨文来说,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讹变情况。然后再从金文发展到小篆,于是就变成了许慎看到的样子,正因此,许慎才言“老”字“从人、毛、匕”。

讲到这里,和“考”、“老”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不能不提,即“转注”问题。许慎在《说文·叙》中界定说:“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又由于许慎对“转注”的界定过于简略,而且例字除了“考”、“老”之外在《说文》整部书中再也没有说过那些字属于转注,因此这就使得“转注”成了“六书”研究中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关于该“转注”问题,因为较为复杂,所以明晚再单独加以详述。

今晚关于“老”字就先说到这。晚安,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