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将军之六十:吴姓名将数量全国第七:17人

 启我东疆 2024-05-20 发布于黑龙江

者zjw按:一、秦之前2    二、西汉1    三、东汉1     四、三国3       五代2    

                   唐2          南宋3       明2      清1    共17人 

排名  姓名        生死年        出生地                        战績  任职   结局 

一、秦之前2

1=   吴起是山东定陶人,为将西河建功,秦人不敢西向。佐悼王变法,南平百越,北并

      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使楚国有饮马大河之态势。

      吴起,春秋末期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集兵、法、儒三家之大成者,战国初期杰出

      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元前412年,鲁国为将,以弱胜强击

      败齐国。后因猜忌来到魏国入仕,以亲创5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将秦军赶出河西区

      域。在楚国为相,大兴变法,提升楚国国力,后被楚国贵族害死。成就:“兵家亚圣”,

      与孙武并称“孙吴”,入选“武庙十哲”,战国最全能的名将,留有著作《吴子兵法》,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搞出特战兵种的名将。 

2=-   吴广,字叔,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前209年,作为屯长押解犯人戍守渔阳郡。行至大泽乡,突然天下大雨,按照律

      法不能按期到达,其罪当诛。于是,与陈胜一同带领所有人起义,提出“伐无道,

      诛暴秦”口号,拥立陈胜为将军,自己为都尉,借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

      号召群众反抗秦朝。公元前208年,带兵围攻荥阳,屡攻不下,为叛徒田臧所害。

二、西汉1 

3   吴芮是江西余干人,吴王夫差之后裔。秦时番阳令,甚得民心,号曰番君。秦末

     群雄并起,吴苪从项羽入关灭秦,以功封衡山王。及楚汉逐鹿,从刘邦灭楚,以功

     封长沙王。惜英年早逝,谥号文。汉初异姓八王,鲜保其终。唯吴芮起义,不失

    正道,而能审时度势,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而庆流支庶。比之韩信、彭越之徒,

     虽功业不逮,然功在当世,庆流后裔,以此为优。

三、东汉1

4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

    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

    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

    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吴汉任

    大司马、广平侯,先后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吴汉死后,谥号

    忠侯。太原郭泰赞曰:射马擒王,兵机莫测。出险履危,不动声色。儒雅彬彬,功名

    任职。图像云台,中兴辅翼。

、三国3

5=-   吴懿,字子远。东汉末期兖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吴懿最初随益州牧刘焉入蜀,刘璋时任中郎将。后刘备大败刘璋,吴懿归降刘备,历

     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后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

     魏将郭淮、费曜,升任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诸葛亮逝世后,任汉中都督,升任车骑

    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又进封济阳侯。成就:阳溪大败曹魏,为蜀汉政权屡立战功。

6=-  吴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兖州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

     期蜀汉将领。早年跟随家族入蜀,后随刘备参加伐吴之战,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

    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骠骑将军,

    封绵竹侯。吴班以豪爽侠义著称于当时,又因族妹吴氏是蜀汉穆皇后,在蜀汉将领中

     有较高的地位。成就:北伐大破司马懿。

7、吴明彻  陈都督  577进军呂梁大战北齐(吴明彻幼年丧父,本性至孝。侯景之乱时,

     秦郡大饥,吴明彻将粮食分给邻居。承圣三年(554年),陈霸先京口与吴明彻结交

     拜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太建五年三月陈宣帝陈顼下定居心调集十万军队,以吴明

     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像北齐发动进攻,吴明彻攻打秦州,黄法氍攻打历阳,北齐调集十万

     军队南下救援,先后被黄法氍、吴明彻击败。太建五年四月,陈齐双方在吕梁遭遇,吴

     明彻令萧摩诃带军冲锋,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吴明彻趁机发起猛攻,北齐大败。太 

     建五年五月,南陈多地出击,一连收复瓦梁城、阳平、历阳、合肥、北高唐、齐昌、东

     关、蕲城、谯郡、秦州等地,陈宣帝下诏赐予吴明彻太牢礼,允许他衣锦还乡祭拜祖先

     陵寝。太建五年六月,陈军收复淮阳、沐阳、泾州、仁州,兵临寿阳城下一战而克。至

     太建六年五月,江淮一带领土全部被南陈军队收复。史称太建北伐,也是南朝历史上

     最后一次高光行动。)   

五、五代2

8       .濮阳郡王吴少诚   (750~809)

9      .淮西留后吴元济  (783~817)

六、唐2

10     吴漳:   刺史,山南节度使。  

11     吴峦:   复州防御使。

七、南宋3

12=-   吴玠,字晋卿,北宋末期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时期名将。吴玠为人

     沉稳,深诣兵法之道,宋徽宗时期从军,抵御西夏,因骁勇善战升任进义副尉,后随军

     平定方腊起义。西夏侵犯边境,吴玠亲率百余骑兵出击,斩敌一百四十六,凭借自身能

     力一时名扬军中。金军出大庆关,进犯陕西,吴玠率军出击,于青溪岭大破金军,追击

     三十里,后率领大军向东推进,一举收复华州。富平之战失利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

     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使金军入蜀的希望破灭。最终吴玠积劳成疾,于仙人关

     病逝,被追封为“涪王”。成就:屡败西夏及金军,入《广名将传》。

13=-    吴璘  1101-1167  甘肃静宁  吴玠之弟   抗金名将   历经百战,多有战功,兄死代兄

       职,守蜀20年,屡击金兵入侵,备兵边陲,屡胜金军,病重上表:'愿陛下勿弃四川,

       勿轻出兵'不涉家事一语皆称其忠

14=-   吴拱,北宋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长子。

     早年随父从军,茨湖之战吴拱令史俊涉水登上金军船只杀敌,金军船队惊慌失措,其余

     宋军乘势进攻,金军战败退走。茨湖之战后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拱所部

     在忠义军的配合下又攻占邓州,继又派兵攻克汝州。金军继续大举围攻蔡州时,吴拱又

派部将王宣率步骑一万三千人往援,于确山(今属河南省)击败南下的金军。成就:屡败金军。

 八、明2

15   吴良(1323-1381年),字国兴,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此处错误】,明初名将。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为帐前先锋,累迁指挥使,镇守江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 进攻,成为朱元璋政权的东南屏障,使其无东顾之忧。

      洪武三年(1370年),担任都督同知,封江阴侯。洪武五年(1372年),辅佐征南将军邓愈征讨广西蛮族,平定粤西地区。

      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女婿齐王朱榑修建王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追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赐谥襄烈。

     【六家畈吴氏堂号,取名“敦伦堂”。元、明期间,六家畈吴氏子弟最有影响的当属

      四世祖吴良、吴祯和五世祖吴镒。吴良(1323-1381年),初名国兴,后赐名良,吴七三

      长孙吴兴三的长子,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功臣中位列第十九。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从明太祖定天下,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

      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江阴侯,予世券,卒赠江国公,谥襄烈,肖像功臣庙。

      子:高,配朱夫人,世袭江阴侯”,朱元璋评价他为“今之吴起”,在《祭江阴侯吴良》

      文中写道,“吴良从朕于扰攘之间,年驰月驱,栉风沐雨,野宿风餐,披坚执锐,

      十有四载方封侯爵,今又十四年矣,正欲安享福贵,何期以营造而出婴微疾而长往,

       讣音至京,朕何言哉!”  

16   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吴七三长孙吴兴三的次子,是明初淮西

       二十四将之一,在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二十,参与平定张士诚、方国珍、

      陈友定的战争,因精通海战,曾督理海运,率军远赴琉球一带,剿灭倭寇。六家畈

    《吴氏族谱》记载,“明洪武时,功封靖海侯,予世券,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肖像功臣庙。子:忠,嗣靖海侯”。当时的吏部尚书、文学家刘崧评价他“以骁勇之

      才,际兴王之会,钟英淮甸,立勋辽海,致位公侯而不矜不伐,尽瘁所事,真古之名

      将哉!” 

九、清1

17  吴三桂:1613-1678  辽宁绥中, 先祖扬州高邮。大明降清名将 ,顺治授平西王,

     降清后镇守云南,出兵缅甸杀南明永历帝后,康熙封为平西亲王。并命兼管贵州。

     撤藩时,1678三月初一在衡州吴三桂称帝,国号大周。三月十八病逝  年66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