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叉巷的故事——江阴旧忆

 新用户2611oQLq 2024-05-20 发布于江苏

               早先的火叉巷

    江阴的澄江福地里被我写得差不多了,余下的一个火叉巷,实在写不出东西来,想放弃了,可朋友不放过,纷纷为我支招,仔细与我童年的见闻一拼凑,倒也觉得挺有意思的,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吧。

    火叉巷在澄江福地的东南侧,东接三元坊巷得胜巷,西连民运巷,而且还有前后两条同名同姓的火叉巷,为了区别,后面的就叫后火叉巷了。小时候去澄江福地玩,最开心的就是到这里躲猫猫,因为火叉巷的范围小,在这里躲猫猫只要静心听地上的脚步,就可以知道小伙伴的位置和他走的方向。

      澄江福地拆除前的火叉巷

    小时候的火叉巷有几个印象特别深的,第一就是民运巷进去右拐弯的火叉巷靠大街一侧的围墙出奇的高,高到让人想不明白这样的大院里面到底需要隐藏什么?实在没有想了,一想前面就是江阴的人民银行,想想要么是为了防贼?但看看显然又不像公家的地盘,回家问父亲,他说,这里面一定是过去的大户人家,只不过解放初大街改造,往北缩进去了几十米,这个大户人家的前院什么的都被拆了,只剩下最后的一点地方和那个高高在上的围墙了。澄江福地拆时,原本还想去看看那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结果等到通知赶过去,已经一片狼藉,终究也没搞明白里面的情况。

             拆除前的后火叉巷

    第二是这条街上竟然藏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传统的围墙,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那就是流传中国几千年的版筑技术夯出来的围墙,古时候建围墙包括建城墙,没有那么多钱买砖,那就因地制宜,附近的泥土、碎砖瓦屑,拌上一点黏土,用几块木板夹住,然后几个人用专用的夯土工具夯结实,所以做出来的围墙一层层、一段段非常明显,我童年亲眼目睹人民小学北操场围墙的版筑过程,所以对这样的围墙特别亲切,那泥土里夹杂的贝壳阿蜊爿爿,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要用手抠的,而火叉巷的这一段围墙实属是版筑里的精品。

           版筑的土围墙

               古代版筑图


     第三,就是后火叉巷有一户实在高档的楼房,高档到和高巷那里的日本宪兵司令部里的那幢房子一模一样,于是,在童年接受过纯真的好人坏人教育的我们,就认为这一定是汉奸特务坏分子的据点,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也是美帝国主义,一定不是好人待的地方,小伙伴还传,说这里一天到晚大门紧闭,里面都是关着坏人的地方,吓得我们避之不及,最多偷眼瞄一下楼上精致的房间,而匆匆离开这里了。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我竟然也做了一件好事,为澄江福地保留了这唯一一幢房屋,后来才知道,何止我一个人想保护它,好几个市局领导都曾经参与过这样的保护的。

      过去火叉巷的民国小洋楼


    火叉巷怎么来的?打开江阴的历史巨篇,这里自古就是重要的地方,不说它是江阴最古老的县城所在地古城巷,就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一千年前的宋朝,这里就是江阴最最热闹的大市中心,那座远近闻名的熙春楼就在这附近,东是货巷、瓦子巷,西是观音寺巷,真是一个火得不得了的地方。

       清朝道光年间的火叉巷

老人们说,火叉巷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救火会的地方,老底子的救火和我们今天看见的消防队完全不一样,过去的救火工具我倒是见过,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车,桶上一根长木杆,利用的就是杠杆原理,几个人不停的一起一伏压木杆,把那个密封的大木桶里的水变成高压下的水流,从上面接出来的水枪里喷射而出,达到救火灭火的目的。

          旧时的救火会

    那时的江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救火会,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恨不得主要的大街小巷都有这样的设置,只不过火叉巷的救火会因为位置更加重要,所以与西面的火衖(胜利路)一样,被命名为火巷的?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因为这前后两条小弄堂如同厨房间里的火叉(火钳),交叉点在观音巷(民运巷),火叉的两个叉在三元坊巷。大概不会再有其他说法的了。

         民国时期的救火会

    由于火叉巷实在是小,它只是江阴大街支巷里的小巷,所以所有的宋明时代的老县志里都没有火叉巷的说法,幸亏清朝《道光江阴县志》里的江阴城隍图上首次标明了火叉巷,让人们似乎觉得火叉巷是道光年间开始有的,或者说,那个从宋朝开始在中国出现的救火会,在明清时期达到普及,要么江阴救火会也就是明清时期开始在火叉巷出现的?因为实在找不到这样的资料,只能任凭读者自己去判断吧。


               清朝光绪江阴城图

   这火叉巷里也是出了人物的,我当然首选那个唯一保留下来的西式别墅的主人的,我原以为那是旁边要塞司令部的吴汀鹭孙子吴漱英的旧居的,可是问来问去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也因为手头资料缺乏,又不能胡言乱语的 ,但想来能够拥有这样一处豪宅的一定不是一般人物,只能等有了答案再补充吧。

    不过手头倒是有了一个后火叉巷里响当当的人物,这个人物不仅在江阴名气大,就是在省里都是大名鼎鼎,他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江阴神捕侯双元。据说侯双元在江阴县衙做捕快头子许多年,年已老时,就喜欢到火衖口的茶馆店吃茶,以此获得一点市井信息和捕快消息。

   这一天下雨天,一个瞎子老头途经门口,竟然可以敏捷地避开路上水坑,侯捕头怀疑他不是好人,于是跟踪他一路出了南门后,瞎子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突然消失。神捕感觉怅然,回来以后想想不定心,半夜三更带了武器去南门巡视,突见一红灯隐隐飞上南门城墙,

侯捕头忙隐身上城,可红灯已经下城从锁巷一路往北,从安利桥进入观音寺巷,在四眼井处消失不见,侯捕头走近一看,只见四眼井上开了一柄伞,伞下悬着一盏灯,而屋上有人影一闪消失不见。侯捕头取了伞灯回火叉巷家中,刚在纳闷,突然一老者进入房间,长揖道:感谢捕头终夜为我奔波,刚才那灯和伞就作为辛劳的礼物,侯捕头一惊,这才感觉遇到高人了,

忙说:江阴偏僻之地,自己乃职责所在,万望见谅的话,结果那老者说,就是看到侯捕头如此敬业,知道自己到江阴来早晚会被捕头抓住,因敬佩捕头技艺,所以特来会面,希望成为朋友,并说,以后捕头遇到难事,只要到山东某地找他,必帮其忙,两个人相见恨晚,摆酒言欢。第二天侯捕头赠上盘缠百两送别老人。此事过了两年,江苏巡抚突然府中印信被盗,吓得连忙邀请各路名捕查了一个月都没有下文,于是有人推荐江阴的名捕侯双元。

双元知道辣手,接到任务连忙寻到山东的那位高人,高人当然不食言,在将要到限令的时间内,奉上了被盗的巡抚印信和一个信封,关照双元,巡抚不寻你事,信封不要给他。结果巡抚果然指责侯捕头,为何找到印信却不抓捕巨盗?侯捕头忙递上老人提前准备的信封,巡抚一看,立马傻眼,原来里面是一束头发,和一封信,意思是盗贼在偷盗巡抚衙门,竟然发现巡抚和小妾裸体在衙门做那勾当,实在辱没官府名声,所以,盛怒下割了小妾一束头发,代为割了首级警告巡抚的行为。巡抚自此再不说侯捕头,而是大大表彰了江阴侯双元,此事一时成为江阴佳话,算是给火叉巷露了脸。

    火叉巷在世纪之交以后的澄江福地拆迁中被整体拆迁了,如今,这里是重新建造后的一个带有民国特色的商品贸易城,隐隐约约还有通道显示,那曾经是澄江福地的火叉巷,只是那个最应该保留下来的明清和民国建筑群,从此再也没有了,真的是江阴的可惜。

          现在的火叉巷一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