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新用户8926AVU2 2024-05-20 发布于天津

原标题《京城十二名槐》

槐树,一种根植于华夏大地的原生古老树种,也称为国槐、家槐。

国槐,作为北京的市树之一,也是现在数量最多的行道树,无论是景点公园,还是街道庭院,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同于其他槐,国槐是北京的乡土树种,对本地的土壤气候尤为适应,因此也生长得格外高大繁茂,我们现在见到的北京古槐,很多都有至少300年的历史了。

北京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大量栽植国槐。如今的“京城12名古槐”,每一棵都拥有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国槐与北京城的故事。

景山公园里的“镇山唐槐”‍

在景山公园偏东北的位置,永思殿前殿的西侧长有一棵老槐树。据说是金代所植,距今有1000多年树龄,长势良好。棵种为唐槐,唐槐的直径约有2米,胸围6米有余,冠高约20米。从远处看,这棵古槐的身体已被扭曲了,却硬是要高高地扬起树冠,枝干拼命地向着天空舒展,千年以来仍然叶茂浓郁葱绿,树冠生机勃勃,仰天长啸。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相传这株古槐曾经悬挂一块铸铁的用来报时的云板,后来铸铁云板长期闲置不用,随着大树的不断生长,逐渐长入了树里。由于雨水沿着铁云板的逐渐灌入,树干开始逐年空朽,由于年代久远,树上的铸铁云板早已不知去向。

有趣的是,不知何时,在朽空的树干中又生出了一株小槐树,弯弯曲曲地沿着树洞向上生长到近10米高。天长日久,小树的胸径长到一尺多,树冠伸出了树洞,外皮与大树的枝干也慢慢地长在了一起。这株古槐怀中长出小槐树,俗称“母子槐”。

“槐中槐”为景山公园增添了几分神奇与诱人的色彩。它不仅仅是北京城独一无二的树,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树!

宋庆龄故居里的“凤凰国槐”

宋庆龄故居的凤凰树就在宋庆龄曾经住过的小楼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老槐树呈东西卧姿,形态与一般的槐树大不相同。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据说,这棵美丽的凤凰槐得名于国家主席宋庆龄的一次偶然发现。那天,宋庆龄从阳台中向外看老槐树时,发觉它如同一只展开双翼的美丽凤凰。

它有约500年的历史。西面的枝干昂首向天,东面则匍匐于地,身姿飘逸轻盈,繁茂的绿叶好像长长的羽毛,形似欲飞的凤凰。宋庆龄生前特别喜欢在楼上欣赏这棵古树,并为其取名为“凤凰国槐”。据说它早年曾经受过雷击,是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雕琢成这样的。这株参天“凤凰国槐”主干粗壮,要五六个小孩子手拉手才能将它合抱。

万寿寺西路的元代“万寿槐”

万寿寺内一进山门,就能看到有一棵由3个人才能环抱的老槐树,这棵元代“万寿槐”现为一级古树。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老话说“门中有槐,富跚三世”或者“门前种槐,升官发财”。早在周代槐树就是吉样、尊贵的象征。《周礼》中“面三槐,三公位焉”。所谓“三槐”,就是朝廷门外种植的三株槐树,象征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宰辅之位。

北海画舫斋古柯庭院内的“唐槐”

北海公园里古树参天,多不胜数,但最有名的要数古柯庭里的那棵千年古国槐了。这棵国槐高达15米,栽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岁了,被评为“北京最美十大古树之一”。现在这棵树干中心已经枯死,但在园林工人的养护下,又新枝繁茂,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日本北京古树名木专家阿南史代女士这样评价唐槐和古柯庭:“那株唐槐远比辽金时代建在这里的帝王行宫还早。乾隆皇帝在它旁边修了一座小院,命名:古柯庭,意为老树庭院……慈禧太后也十分中意古柯庭,经常来此游赏怡情。光绪皇帝也曾在老师翁同龢陪伴下在这里读书……枯槁的主干周围又有嫩芽萌发,在古树残壳里新生。它那透亮的绿冠,掩映着古木粗壮的枝干,高高在上,气宇轩昂。毕竟,这古树一生都在与皇族打交道。”

国子监孔庙院内的“吉祥槐”

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200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40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近700年。

在这些树木中间,苍老的古树老干横枝,婆娑弄碧。“持敬门”一侧有300年以上国槐2株,焦老的树干又发新枝,遮护着甬道上观光的游人。“太学”门右侧国槐树龄近700年,苍劲斑驳的枝干,印证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含义。

据传,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修建国子监辟雍的过程中,有50余株槐柏准备伐除。乾隆皇帝知道后,当即下谕:“凡能移栽的幼树,不准砍伐。就近移植于太学门外、雍和宫,余下不能移植的大树,要利用到辟雍工程上去。”今天雍和宫的古槐,即是在那时从国子监移植过来的。

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两株,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和辟雍殿西侧的“罗锅槐”。

“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此槐种植于元代,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

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槐”。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

这年正赶上大学士蒋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夜宿国子监,绘制一幅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乾隆大喜,作《御制国学古槐诗》。乾隆下令将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刻在碑上,立于树旁。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至孔庙西侧。

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侧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缘故。人们叫此槐为“罗锅槐”。这里面也有一段轶事。

辟雍,原本是我国周代时的太学,是周天子讲学的地方。北京国子监的辟雍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于次年完工。

在辟雍殿竣工后,刘墉陪着乾隆和众官员视察。乾隆看见了这棵罗锅形的古槐,便想戏弄刘墉一番,就问:“众位爱卿,此古槐像谁?”众官笑而不答。乾隆又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古槐。刘墉忙说:“万岁!以后老槐附首聆听万岁讲学,乃是大大忠臣。”乾隆听罢乐了:“罗锅失雅,砍去修直。”此后,这棵古槐被称为“罗锅槐”。

故宫里的“紫禁十八槐”

故宫内的“活文物”——古树名木,也因树龄古老、姿态奇绝,很多古树的神奇传说和美丽故事,又与明清两代的帝后们有关,有着历史文化色彩而驰名于世。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紫禁城内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于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区域、景福宫、英华殿等内廷花园及宫殿院落。而位于故宫断虹桥以北区域,因古槐成林,而有“十八槐”之称,是紫禁城的著名一景。

为什么非要种18棵?相传其“灵感”来源于唐朝的十八学士。

熟悉隋唐历史的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被誉为十八学士,也有称其为十八大学士的。槐树象征公卿大夫,明代皇帝也希望自己身边贤臣辈出,好帮助自己治理江山,于是在武英殿旁、断虹桥北种下这象征十八学士的十八棵槐树。

那么为何要种在这里?故宫武英殿在明初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之所,而且武英殿靠近西华门,王公大臣出入皇宫要走西华门,所以都要经过这里,文臣武将们看到这象征十八学士的桥北十八槐,不是对他们有个激励作用吗?

曾经很长时间,故宫的断虹桥与十八槐这一片属于未开放区域,禁止游人参观。现在,故宫十八槐、包括断虹桥在内已经对外开放。遗憾的是,据说古槐死了一棵,如今只剩下17棵了。

故宫里御花园的“龙爪槐之最”

紫禁城里的古槐很多,除了武英殿断虹桥畔著名的“紫禁十八槐”外,在故宫御花园的东南角,还有一棵巨大的龙爪槐。龙爪槐别名蟠槐,是用国槐作砧木嫁接而成的槐树的变种。其树枝扭曲向下低垂,如苍龙巨爪,树冠则大如巨伞。这株龙爪槐覆盖面积80平方米,树干虬曲盘旋,气势宏大,树冠上的几个大枝似数条巨龙凌空飞舞,无数的小枝像虬爪伸缩,所以被称为“蟠龙槐”。

由于这株古槐枝干过于繁多、庞大,即使看上去已相当粗壮的身躯仍难以支撑,如今在其枝干下搭建了一个足有五六十平方米的木架。这株“蟠龙槐”仍以其独树一帜的巨大“龙爪”,成为御花园里绝无仅有的一景,而且在北京城里也堪称“龙爪槐之最”。

曹雪芹故居里三国时期的“歪脖槐”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香山卧佛寺路正白旗村39号(北京植物园内),是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在香山一带,民间有许多有关曹雪芹的传说,与这里的景致十分切合。最典型的是这房屋门前生长着三棵巨大的古槐,门西侧第一棵古槐高20米,树干周长达5米,第二棵树干周长达到3.7米。名气最大的一棵是门东侧的“歪脖槐”。

三棵古国槐据传都是元代所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植物王国中罕见的文物。尽管曹雪芹故居的真伪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但香山一带有这样两句小曲一直流传至今:“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所以,很多红学家将此作为曹雪芹故居有利的证据之一。在曹公故居北边的龙王庙前也屹立着一棵巨槐,树干周长也近5米,人称“龙王槐”。

柏崖厂村“槐王”

在怀柔雁栖湖西北、雁栖河西岸,生长着一株两千岁的汉槐,堪称北京古槐之最,“槐王”风采,令人震撼。

“京城十二名槐”,每一棵都记录着北京城的故事

槐王所在的位置,原有一处关帝庙。201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地区建设生态发展示范区,柏崖厂村因此整建制拆迁。2014年,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依托柏崖厂村古槐,建成“老圃问槐”观景平台。

槐王高9.5米,胸围9.5米,平均冠幅13米,树龄约2000年。游人驻足于此,不仅可以脚踏青砖青瓦、欣赏古槐神韵,感怀对古老村落的追忆,也可站在湖岸观景平台观赏微波荡漾的雁栖河水与绿树掩映下的雁栖岛。

走近观看,“槐王”胸腹早已中空,树形奇绝,令人赞叹。有人说它像弓起身来张牙舞爪的女巫,其实它更像一座巨大的树木盆景,天然生成,鬼斧神工。岁月如刀,在它身上蚀刻出斑驳的皱纹,树芯虽已朽腐,但仍然屹立不倒,枝繁叶茂。为了保护它,北京市、区园林绿化部门联合古树属地单位,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复壮举措,恢复古树健康长势。

如今的槐王,成为了雁栖湖畔一道独具特色的绿色景观,跨越两千余年,带着古老的问候,迎接着每一位游人。

卧佛寺的古槐

京西卧佛寺和牡丹园附近也分布着较多的古槐。卧佛寺“同参密藏”琉璃牌坊前,两侧对称种植古槐,2株1组,左右两侧各2组,共8株。8棵古槐高大威武,枝叶婆娑。两侧各有一棵国槐为北京市一级古树,卧佛寺院内也有几棵古槐树。卧佛寺西和樱桃沟交接处的隆教寺里也有一棵古槐(北京市一级古树)。牡丹园入口处有3棵古槐,其中在路边的一棵树形巨大,冠幅约15米,非常引人注目,该古槐为北京市一级古树。此外,在温室后门附近也有两棵槐,均为北京市一级古树。

戒台寺山门殿前“辽槐”

戒台寺,正名万寿禅寺,又称戒坛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马鞍山上,始建于隋开皇年间。

戒台寺除大量珍贵古建筑和文物外,戒台寺现存109株承载着历史踪迹、名闻中外的古树,其中一级古树44株,二级古树65株。“国槐”,一级古树,俗称戒台寺“辽槐”,生长在门头沟区戒台寺山门殿前。相传“辽槐”是高僧法均大师亲手所植。辽槐树龄约1000年,胸围497厘米,树高9米,冠幅13.25米。“辽槐”枝繁叶茂,长势强壮,1000年守护山门。

东岳庙的“寿槐”

从元朝的“东岳仁圣宫”到明朝的“东岳庙”,又在清朝历经了重建与重修,经过数次雷火焚烧沧桑之变,东岳庙于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人们仍能被其辉煌庙宇建筑和宏伟气势所折服震撼。早于东岳庙的那株福树(寿槐),也依旧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地扎根于瞻岱门庭院中,见证了北京的历史沧桑。

“千年的松,万年的柏,不如东岳庙的老槐摆一摆。”这是老北京人常爱念叨的顺口溜之一。先有老槐树,后有东岳庙。顺口溜里“摆一摆的老槐”,正是京城十二名槐之一的东岳庙寿槐。这株老槐因为灵气十足,当地居民更喜称之为“福树”或“寿槐”。有关这株寿槐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如果百姓摸一摸老槐,并在树下绕上三圈,可带来福气与吉祥。

由于寿槐是北京市一级古树,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其年龄比东岳庙还要大很多。因此它堪称东岳庙里树龄最长的槐树。虽然民间有流传“摸寿槐”的习俗,但更希望市民不要随意触摸它,以防止按压力度等造成对古树的伤害,科学爱护古树名木,保护好北京的活文物。

作者丨雪庵溥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