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应该知道的 古建筑歇山建筑

 黄之中 2024-05-20 发布于上海

歇山顶建筑又被称为九脊殿(因为屋顶有九条脊)、汉殿(汉代皇宫常用形式)、曹殿(外表华丽,堪比北齐曹仲达的画风)以及厦两头(宋代称呼,特指非殿阁型歇山,与悬山的不厦两头造相对)。

从外表造型来讲,歇山顶建筑通常是庑殿顶和悬山顶建筑(后续文章做详细分享)的结合体。若以下金檩为界将歇山顶分为上下两部分,那么上半部分具备悬山顶特征:屋面可分为前坡与后坡、梢间檩条向山面方向悬挑、檩条端部设置博风板、悬鱼等;下半部分具备庑殿顶特征:具有前后左右四坡、山面与檐面相交成脊等。

图片

(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整体来看,歇山顶建筑造型挺立,四角起翘轻盈,兼具庑殿顶建筑的宏大与悬山顶建筑的轻灵,歇山顶建筑使用极其广泛,从皇宫建筑再到寺庙、园林建筑,从宏大建筑群到景观亭榭,从重檐建筑到单檐建筑均有使用,它是中国古建筑所有屋顶类型中最富雅趣、最为普遍以及最具艺术表现性的屋顶形制。

我国现存的早期歇山顶建筑当属唐代的四座: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大殿(唐大和五年,831年),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唐天佑四年,907年),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唐乾宁五年,989年)。

图片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图片

(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大殿)

图片

(山西平顺县天台庵)

图片

(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

而宋辽金时期遗留至今的歇山顶建筑则有多处,著名的有: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北宋仁宗元年,1052年),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浙江宁波市保国寺大殿(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1013年),福建福州市华林寺大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图片

(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图片

(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

图片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图片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图片

(浙江宁波市保国寺大殿)

图片

(福建福州市华林寺大殿)

到了明清时期,歇山顶建筑众多,著名的歇山顶建筑有:北京故宫太和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清雍正七年,1729年)等。

图片

(北京故宫太和门)

图片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接下来,将从歇山顶建筑的平面柱网布置构架组成收山构造几个部分来给大家分享歇山顶建筑的知识。

平面柱网布置

   宋《营造法式》平面柱网布置    

在宋《营造法式》中殿堂型歇山建筑称为“九脊殿”,它的平面柱网布置与庑殿顶建筑一致,即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四类,具体可参见前期文章(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一)。而非殿堂型歇山建筑称为“厦两头”,其通常用于厅堂型建筑,没有固定的平面柱网布置形式,与下文要讲述的明清时期平面柱网布置形式类似。

   明清时期平面柱网布置    



明清时期的歇山顶建筑平面柱网,其开间可以分为一、三、五、七、九间,进深可以分为一、二、三、四、五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无廊柱网,面阔一、三间,进深一般为五架檩,普遍用于小型殿堂、景观亭榭等建筑。

图片

(无廊柱网)


2)带前廊柱网,面阔三、五间,进深一般为五架檩,普遍用于小型殿堂建筑。

图片

(带前廊柱网)


3)前后廊柱网,面阔五、七间,进深一般为七~九架檩,其前后结构对称,普遍用于中型殿堂建筑。

图片

(前后廊柱网)


4)周围廊式柱网,面阔五~九间,进深一般为七~十一架檩,此类柱网在所有柱网类型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单檐、重檐建筑均适配,普遍用于皇宫建筑和大型寺庙。

图片

(周围廊式柱网)



5)带中柱的柱网,面阔三~九间,进深一般为五~七架檩,普遍用于门庑类建筑。

图片

(带中柱的柱网)


构架形式

歇山顶建筑的构架形式由正身构架山面构架两部分组成,其中正身构架根据年代和地域不同主要分为宋制构架、清制构架和江南式构架,其构造与悬山、歇山顶建筑相同,我会在后续悬山、歇山顶建筑专题文章中给大家做详细分享;而让歇山顶建筑有别于其他屋顶形制建筑的重点部位则在于其山面构架

图片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歇山顶建筑)

在歇山顶山面位置,有一种很特别的构件,其正身类似于梁,但其两端又类似于檩条,兼具梁和檩条的双重受力作用,一般布置于距檐檩一步架的位置,被称为“踩步金”。踩步金正身承托梁架,侧身挖凿成椽窝以此搭设山面椽尾,而两端和前后檐的金檩相互搭接,它是形成歇山顶造型的最为关键、重要的结构受力构件。

下面就以踩步金为核心,平面柱网布置(与构架形式关系密切)为基础,向大家分享歇山顶建筑山面构架的几种构造处理形式。


   周圈围廊式山面构架处理——踩步梁法    

周圈围廊式平面柱网特点是外围一圈檐柱,里圈一圈金柱,而在梢间位置有两根金柱,处于踩金所在位置的下部,这样就使得踩金和正身梁架有着相同的条件,具体为:正身金柱头上部承托五架梁,而梢间金柱柱头同样也承托五架梁,两者规格、标高、受力权衡基本一致。但有一点有所区别,即踩步金侧身要挖出椽窝以承托山面檐椽的椽尾,此处踩步金又被改名为踩步梁,踩步梁上部安装瓜柱来承托檩木,做法与正身梁架一致。

图片

(周围廊式柱网)

图片

(踩步梁法构造示意)

   前后廊式山面构架处理——踩步金法    



前后廊式平面柱网布置特点是外围一圈是檐柱,内侧正身是金柱,而两侧梢间没有金柱,这样的布局使得踩步金下部无柱支撑,只能通过转换层,即使用顺梁或是趴梁法来处理结构构件受力转换问题(庑殿顶建筑屋面也用到类似的方法,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制|庑殿顶)。

图片

(前后廊柱网)


顺梁法

在建筑结构的面阔方向安装顺梁,其外侧搭设于山面檐柱端,上承山面檐檩,而内侧做榫头插入金柱侧身,顺梁上背侧设置瓜柱或者是金墩构件来搭设与之垂直相交的踩步金。顺梁法因其梁的截面可以做的很大,所以此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规模相对比较大的歇山顶建筑。

图片
(顺梁法构造示意)

(顺)趴梁法

若将转换梁位置抬高,那么就会变为另外一种结构处理形式,即趴梁法。由于顺趴梁位置抬高,其外端搭扣在檐檩之上而非柱头,另一侧做燕尾榫和金柱柱头侧身卯合。趴梁既要承接踩步金,又要作为梢间的金檩枋,具备双重功能,因此被称为“金枋带趴梁”。趴梁法因其截面尺度的限制,承载能力有限,仅能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歇山顶建筑。

图片
(趴梁法构造示意)

 无廊式山面构架处理      


无廊式平面柱网布置的特点是外侧只有一圈檐柱,内部无金柱,此种布局的山面可以使用趴梁法和抹角梁法来处理。

图片

(无廊柱网)

趴梁法

趴梁法适用于多开间或单开间的无廊式柱网。

对于多开间无廊柱网,其趴梁外端设置于山面檐檩上部,而另一端则设置于正身梁架上。而端头处理方式有两种:1.趴梁内端头直接搭接于正身梁架上,作为支撑上端三架梁的柁墩;2.趴梁内端端头做成榫卯,与瓜柱或柁墩进行卯合。

对于单开间无廊柱网,由于此种构造没有正身梁架,故而在建筑进深方向设置趴梁,以此来代替五架梁来承托踩步金,而踩步金也同步具备三架梁的结构属性,承托脊瓜柱的同时支撑山面檐椽。

图片
图片

(趴梁法)


抹角梁法

抹角梁即与建筑面阔、进深均成45°角的梁,实际上是趴梁的一种。采用抹角梁法时,抹角梁的梁中和踩步金的中轴线应重合,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抹角梁和踩步金的稳固结合。

图片
图片

(抹角梁法)

 带前廊式山面构架处理      


带前廊式平面柱网形式相对比较特殊,其进深为五架檩,柱网从前往后依次是前檐柱、钻金柱和后檐柱,五架梁被柱截为插梁和抱头梁两部分。

图片

(带前廊柱网)


带前廊式布局山面一般采用趴梁法来处理,其中前檐用前段提到的“金枋带趴梁”,其外端做成阶梯榫状卯于山面檐檩上,另一侧做成燕尾榫状卯于钻金柱头之上,起到梢间金檩枋的功能;而后檐则使用常规的趴梁,其外端同样做成阶梯榫状卯于山面檐檩上,内端则直接搭设在梁背侧以此来作为正身梁架的柁墩。

图片

(趴梁法)


卷棚式构架构架处理      


卷棚式歇山与尖山式歇山在平面柱网和山面处理方式上一致,仅是屋面前后两坡交接造型与常规尖山式歇山屋面有所不同,其屋脊部位瓦垄做成一体卷过屋脊,在构架处理上有单脊檩和双脊檩两种。

图片

(卷棚式歇山顶建筑)


单脊檩卷棚,其在构架处理方式上和尖山式歇山一致,使用五、七架梁等单数梁架,其在屋脊部位使用单根脊檩,但脊檩上部不设扶脊木,脑椽直接和脊檩相连。

双脊檩卷棚,其在构架处理上一般使用四、六架梁等双数梁架,其在屋脊部位使用两根平行的脊檩,檩间设有罗锅椽。

图片

(双脊檩卷棚)

构造手法

歇山屋面体量修正的构造手法,称为“收山法”。

什么是收山法呢?和前文讲到的庑殿顶的推山法类似(庑殿顶曲线优化之法|推山法),收山法也可以对字面进行拆解,表示往里收回的动作,表示山面方向,组合起来即是一种将歇山建筑屋顶两侧的山花自山面檐柱中心线沿正脊方向内收定位的营造做法,目的是使得歇山建筑屋顶体量不至于太过宏大,保证自身造型秀美的特征。

图片

(山西长治法兴寺圆觉殿,北宋歇山顶建筑)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收山法具体营造细节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分为宋式收山法、清式收山法江南《营造法原》式收山法


    宋式收山法    

北宋《营造法式》原文对收山法有这样的描述:“凡厅堂并厦两头造,则两梢间用角梁转过两椽(亭榭之类转一椽)”,意思就是说宋代时期厅堂类歇山顶建筑山面檐椽的搭设范围是两跨椽子,对于收山的距离则是山面檐檩中心到出际槫端的水平距离,学界一般认为这个距离为一步架。其中确定收山距离的基准参数是屋脊处悬山顶两山出际的尺度,具体为:两椽屋,出际2~2.5尺;四椽屋,出际3~3.5尺;六椽屋,出际3.5尺~4尺;八~十椽屋,出际4.5尺~5尺;房屋规模越大,出际随之变大。而对于殿堂类建筑出际,《营造法式》中的说法过于简略:“若殿堂转角造,则出际随架”,通过其描述,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出际长度比普通的厅堂造要有所加大,长度随架深。

图片
(五间八椽厅堂构架收山构造)

图片

(三间四椽亭榭构架收山构造)

图片

(五间十椽殿堂构架收山构造)

对于宋代歇山顶建筑,因其山面较小,故而常不做山花板,造型多为镂空式山花样式,内部的结构构架可以清晰可见。其在梁头位置安装博风板,减少雨雪对主体结构的侵袭,博风板交汇处安装悬鱼,出际槫端头安装惹草,惹草、悬鱼多雕成装饰纹样。

图片
(山花构造示意,镂空式山花)

   清式收山法    



清式收山法一般采用增加“顺梁”或“趴梁”和踩步金梁来解决。乘踩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顺梁;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趴梁。

图片
(山花构造示意)

根据梁思成先生在《营造算例》中给出的结论,清式收山的距离为两山山花板的外表面相对于正心桁中心线内收一檩径(4.5斗口)。

图片
(清式收山构造

可以看出,清式收山距离相较于宋式收山距离要小了很多,这就反应了收山尺度的一个发展趋势,即:唐宋~明清时期,歇山顶建筑的收山尺度总体上来看是由大变小的,而其相应的正脊尺度则是由短边长,上半部分悬山顶体量为由小变大。例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歇山收山尺度为131cm,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北宋)歇山收山尺度为89cm,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元代)歇山收山尺度为39.5cm,北京智化寺大智殿(明代)歇山收山尺度为42cm,而清代官制建筑歇山收山尺度为4.5斗口,大概30cm。

图片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图片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图片
(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
图片
(北京智化寺大智殿)

对于清式歇山建筑,其山面以下金檩为分解,上半部分是悬山特征,下半部分是庑殿特征。悬山部分的檩条从屋架沿两个山面出挑,在檩条的端头用博风板进行梁头保护,而在博风板内侧则用山花板将全部山面封堵,这与宋式歇山顶山花构造不同。其次 ,为了支撑出挑的檩条和固定山花板,在山面增加了草架柱、穿梁,梯形踏脚木。

图片
(山花构造示意)

图片
(山花构外侧实景,封闭式山花)

 江南《营造法原》式收山法      


中国江南一带的建筑多参照《营造法原》进行工程营造,歇山顶建筑在该区域被称为“纱帽厅”建筑,山面坡面做法被称为“拨落翼”,位于建筑尽端,具体做法是在步柱和山面廊柱之间设置双步(即顺梁)和眉川(连系梁),在眉川的端头设置步桁(相对于上图清制建筑中的踩步金),设置步桁的原因一是支撑脊童柱,另外是作为出檐椽的尾部支撑点,在脊桁端部安设博风板,山花板装订在步桁上方的梁架之间。脊桁自童瓜柱出挑的长度可以理解为此类歇山顶建筑收山的距离,尺寸大概为1/4面宽。
图片

(江南式收山构造

图片

(江南式重檐歇山顶建筑)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第2版)》——王晓华
2.《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第二版)》——田永复
3.网络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