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青岛中考自招考试,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放弃“摸高”

 成长教育漫谈 2024-05-20 发布于山东
尽管2024年青岛中考自招考试已经考完了,但围绕自招考试的很多话题还在继续,尤其是对一些7、8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借着这股风会帮助他们对“自招考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自招要不要摸高”的问题,其实在去年(我们是去年参加的)我就已经见到过不少人、学校的不同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也包括学校、老师是反对摸高的。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2023年开始的新自招规定只要考生通过了自招,那么只要中考成绩达普高线、组合等级符合要求就肯定能上,这项改革几乎等同于给了很多考生额外一次中考的机会。
就去年来看,除了极个别考生因中考成绩或组合问题不达标,绝大多数自招生都顺利被录取。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摸高就等同于给了自己的中考“第二条命”,而选择摸高的话无疑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极容易导致白白“浪费一条命”。
但尽管有这么多人提倡不摸高,我还是要建议青岛的初中生家长们如果孩子参加自招考试的话,不要怕摸高,更不要怕摸高录取后孩子会不会成绩垫底以及因为成绩垫底而引发诸如心理健康等问题。
接下来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分析:
011、摸高
关于摸高其实是存在两个“摸高”的。
第一个摸高指的是“中考摸高”,例如中考成绩我们理论上能考上一中或者是九中,或者是这两所也考不上,但是却报了二中、五十八中的自招,那么这种情况下报名就叫“中考摸高”。
这种情况会出现上面说的“垫底”问题,这个我在后面再做分析。
第二个摸高指的是“自招摸高”,这个意思是说学生的自招科目成绩不够好,但还是坚持去报更好高中的自招。
例如自招报名之前统考(一模、二模)成绩中会有物化组合的的一个校排名、区排名,这个排名对我们报考在招学校是有指导意义的。
如果两次排名都不理想还要坚持“摸高”,无疑就是在赌运气了。
以上两种摸高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第一种情况选择摸高的。
至于第二种也不说绝对反对,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就比如我们还需要看看“名次”或者说“成绩”背后隐藏的能力问题。
毕竟确实会有一些学生存在有能力但考不出高分的情况。
第一种摸高可以说是自招带来的最实惠的好处,尤其是对那些物化(通常数学也不差)好但语数英(尤其是英语,其次是语文)不够理想的偏理科学生而言,这是他们能够考入更好高中学校的难得机会,甚至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唯一的机会
先不要去考虑很多人会说的诸如“就算考上了也是成绩垫底”“成绩垫底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选科后重新分班还是得去普通班”等问题。
这都是后话了。
别人说是因为别人往往都是站在“旁观者视角”去看问题,这个时候很多观点就一定会带入个人主观,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在给自己做选择,没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所以别人说得再有道理,那都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有道理,而不是放在我们身上也一定有道理。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利用好这次机会让孩子去更好的高中学校进行高中学习就行了,至于上了个高中之后会遇到什么问题、要怎么学等其他问题,放在后面慢慢解决就是了,着啥急啊?
至于第二种摸高,如上所说受个体差异影响比较大,总的来说除非确定自己之前都是有实力但没考好,否则如果成绩(名次)一直比较稳定的话,即便是摸高也不要摸得过高。
但也不是不能这么报!
例如语数英的成绩确实是比较好,裸分(包括指标生)有较大概率也能考上青岛五十八中(这里只拿58举例,其他学校也是一个道理),但物化学得不好或者本就打算未来选文。
那么这种情况报58的自招更多就是体验一下而已,因为很可能自始至终都没认真准备过自招。
这种情况除非你想考比如说五十八的大先班,否则可以直接放弃自招,或者就直接“摸高”报就行了。
022、垫底
自招摸高考上了却有可能因为语数英的的成绩不够好而导致排名不理想甚至垫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像“鸡头凤尾”问题了。
“自招班”在实践中基本上就已经默认是“重点班”了,这些班最起码在高一或选科分班之前一直都是重点班。
的确会有语数英,特别是因为英语、语文不够好的自
招班学生没有普通班很多学生成绩好,毕竟语数英三科的总分值摆在那里。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1、你要知道的是,你放弃这次自招摸高的机会,你怎么就能保证一定能考上同一所高中学校的普通班?
2、那些认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人最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就是盲目自信一定能成为鸡头!
3、诸如垫底、心理压力等问题,你还需要等开学后比过了才会知道吗?
开学还有一个暑假,这个暑假利用好了,别的不管说,扩大词汇量、提前预习数理化等做好初稿衔接是不难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所担心的那些问题都是可控的。
4、就算最终还是因为总成绩不够而在选科后或者是到了高二后被调整到普通班,那你也是更好高中学校的普通班学生啊!
你的成绩、能力或者说放在全市、全省的高考竞争力只要是在提升的就足够了,干嘛非要跟清北、华五、C9甚至985、211等较劲呢?
况且好高中学校的普通班一样有很多学生能考上985、211不是吗?
就算是努力过后还是不行,又何必在这件事情上较劲?
综上,尽管很多建议不要摸高的道理看上去、听上去都很有道理,可并不意味着这些“道理”会适合每一个人。
我这里还没分析某些学校的“指标生”问题呢。
实际上如果都按大家说的不要摸高报就意味着自招考上的比例更高了,同样也意味着那些没参加自招或者摸高落榜的语数英高分生得到指标生的概率更大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从逻辑上看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却会发现原来这事儿还另有玄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