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独角戏jlahw6jw 2024-05-20 发布于江西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者=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燕大元照、中国法学网
原题=民法若干问题研究

记忆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学习任何学科的基础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靠自己训练出来的。

大家要特别注意,司考有相当多的题都是条文上的。如果你对这些基本条文、常用条文熟悉的话,你司考就容易过。

现在提出另一个方法:直接记忆法律条文,以条文为中心,将立法、理论、概念、规范构成、司法解释、典型案例贯串起来。这与现在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不同。

此前的教学方法,大陆法系国家有一个名词,叫'教义学'。

什么叫教义学,教科书按法律概念来编排,讲课按照法律概念体系教授,这样的教学便是教义学。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法律概念。

至多有的老师讲到某一概念时指出在哪部法律哪个条文。

如讲到形成权包括撤销权和解除权,指出撤销权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解除权在合同法九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九十四条。教学以概念为中心,同时提示条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法律概念体系,以法律概念体系作为学生的法学基础,这种教学方法便是教义学。

我过去讲学习法律的方法,提出了读书的三种方法:精读、泛读和研读。

什么叫精读?读书的目的是掌握这个学科的概念体系,当然除了概念还有制度、原则和理论。以概念为基础,我们简单地称为概念体系,说得详细一点是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怎么样掌握这套概念体系呢?我提出的方法就是精读,精读一本好的教材。什么叫精读呢?前面说了,记忆-理解,理解-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精读的目的,是掌握这套概念体系。什么叫好的教材呢?字数不能太多,按照我的想法,不要超过二十五万字。内容比较简明扼要,但是概念体系要完整准确。任何学科,只要你找到这样一本好的教材,通过精读掌握它里面的概念体系,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什么叫泛读呢?泛读,就是在通过精读掌握基本的概念体系,打下基础后,再通过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浏览,以加深、加宽自己的知识基础。泛读不是从头读到尾,很可能只是读一本书的哪一章哪一节,比如我们看到一本新教材,翻翻这本教材的目录,和我自己精读过的教材对比一下,哪一部分是新的,就看哪一部分,或者哪一个概念是没有学过的,就学这个概念。翻阅一本杂志,对哪一篇文章有兴趣,就读这篇文章。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不是每一本书都从头读到尾。是读它其中的一章、一节、一页,甚至一个自然段,是为了弥补自己通过精读掌握的概念体系,予以弥补、完善、充实。如果你已经有了扎实的法律基础,再通过泛读来扩大知识面;如果还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必须通过精读来掌握这套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什么叫研读呢?就是结合研究问题来阅读。如讨论一个案例,凡是与这个案子有关的资料我们都要去查,包括教材、著作、论文,都收集起来,把相关论述抄在一起,然后加以分析,加以研究,加以比较。研读的目的,是训练自己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是培养自己的法律能力。研读的对象没有限制,凡是与研究的问题、讨论的案例或者要写的文章、涉及的争论有关的著作,都要去收集并加以分析研究。

这是我过去讲授学习法律方法的时候,讲到的三种读书方法,就是精读、泛读和研读。

还要明白,有些著作是供我们精读的,如好的教材;有些著作是供我们泛读的,如别的教材、报纸、文章,等等;有些著作是供我们研读的,特别是专著,大部头的体系书,动辄几十万字、七八十万字。

我曾经在某个法学院讲这套学习方法,说到台湾史尚宽先生的著作,史尚宽八十年代就去世了,他过去是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的立法委员。

我说史尚宽的《债法总论》,九十万字,你读到中间忘了前面,读到后面全部忘光,这样的书叫体系书,不是供你精读的,是供你研读的。

有的同学不懂读书方法,不加区分,部头越大越厚,就越是从头到尾精读,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一半都不到。

我刚讲完课,就有一名研究生同学,说他正在读史尚宽的这本《债法总论》,九十多万字,就是读到中间忘了前面,读到后面全部忘了。

所以,我们要懂得哪些书是供你精读,哪些书是供你研读,哪些书是供你泛读。

我过去讲这个学习方法,都是为了掌握概念体系,属于教义学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套方法仍然有用。

但是,我刚才建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法律条文为教学和学习的中心,直接读法律条文。

直接读法律条文,通过法律条文,掌握该条文规定什么概念、采用什么理论,它的立法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该条文是否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其适用范围、构成要件、法律效果,最高法院针对该条文有什么司法解释,通过解释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明确了构成要件,还是扩张了适用范围,裁判实务中适用该条文有什么样的典型案例,都通过这个条文一并掌握和理解。

有的年轻同志说:'你这叫条文中心主义。'

我说对,我就是提倡条文中心主义,即以法律条文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与传统教义学方法不同,是另外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特别针对法学院本科生,针对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学习方法。

因为我们要参加司考,司考题大部分来自条文。通过读这个条文,来贯穿立法、理论和实务。这个条文叫什么概念,叫什么制度,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条文,参考的是哪一个方案;它的立法政策、立法目的是什么,要保护谁、制裁谁;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如何分析、怎么理解;对于这个条文的理解和适用,最高法院做过什么样的解释,最高法院公报刊登过什么样的典型案例,都通过条文联系起来一体把握。这就是我提倡的新的、以条文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会问,条文如此多,例如合同法四百二十八条,每个条文都这样记忆、这样学习吗?

当然不是。我提出这个以条文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指基本条文、重要条文、常用条文。我们通过记忆这些条文,把它和立法理论、规范的构成、实务都联系起来,使我们通过条文的体系构筑知识基础架构。

这样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与前面谈到的概念体系。为我们将来参加司考,将来当律师、当法官,奠定了基础,我们运用法律的能力将极大的提高。

刚才说到合同法四百二十八个条文,我们不可能都读都记。前面说过,总则部分最重要,但合同法总则部分条文也很多,合同法前八章都是总则有一百二十九个条文,总则每一个条文都记忆也做不到。

因此,我们记忆重要的条文、基本的条文、常用的条文。

我在前面提到合同解除的问题,在合同法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九十二条规定后契约义务;九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协议解除,九十三条第二款是约定解除权的条件;九十四条前面提到了,是法定解除权的条件;那九十五条是什么?规定解除权的存续期间。九十三条、九十四条最重要。前面提到了解除权的行使在九十六条,解除权行使采取解除通知方式,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合同法九十六条就马上发生一个问题,如果解除通知到达对方以后,对方有异议,却迟迟不向法院起诉怎么办呢?半年以后他才去起诉,甚至一年两年以后再去起诉,这种情形,人民法院应不应该受理呢?我们要注意,最高法院关于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解释说,自解除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后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项解释为对方的异议,规定了三个月的异议期间。所以,读条文时要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一并掌握。

那还有呢?九十五条规定解除权的存续期间,如约定或法律规定了存续期间,期满不行使权利消灭。前面说到形成权,形成权有除斥期间,期间经过权利消灭。九十五条规定,如果有约定期间或者法定期间,期限届满,解除权消灭。但问题是,既没有约定解除权的期间,法律也没有规定解除权的期间呢?因此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有了解除权,他迟迟不行使解除权、不发解除通知,一直过了五年觉得解除对他有利时才发出解除通知,解除合同。这种情形,能不能让他解除?

对此法律没有规定。最高院公报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案例,解除权人超过了五年才行使解除权,已经使对方相信其不会解除,这个时候突然行使解除权,将使对方当事人陷于极大不利,因此法院作出判决不准他解除。理由是什么?一审法院的理由是,该行为构成权利滥用;二审法院改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你看合同法九十六条关于解除权的行使,涉及到最高法院的解释、公报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条文的记忆,不可能倒背如流,但是知道九十六条是规定什么的,反过来,一提解除权的行使,就知道规定在九十六条。再就是九十七条,规定解除的效果。这些就是重要条文,基础条文、常用条文。

还有规定违约责任的第七章,当然是最重要的。你一定要非常熟悉,一百零七条,违约责任;一百零八条,预期违约;一百一十条,强制实际履行;一百一十一条、一百一十二条:瑕疵担保责任;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更重要,违约责任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不要忽略最末一句:不可预见规则。总额二三十万元的合同,因为一方违约,对方向法院起诉,计算出来的损失几百万、上千万,能不能都让违约方赔呢?不行,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最后一句特别规定不可预见规则。该条文规定,违约方缔结合同时预见不到自己违约会给对方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因此法院可以根据本案的情况,把损害赔偿金减少到法院认为比较公平合理的数额。一百一十四条,违约金,更重要,第一款,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还可以约定计算损失的方法。第一款的违约金是我们理论上所谓补偿性违约金;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更重要,规定如果违约金过高过低的违约方可以请求调整。

这些条文都是合同法中最常用的基本条文,一定要熟悉债务。我在这里背这些条文,是为了演示怎么通过读条文,把概念、理论、立法、实务贯穿起来。

同学们,特别是法硕的同学,可以参考我建议的以条文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民法的学习太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得完的。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我一下就讲了这些。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可以跟大家演示一下法律条文的记忆。目的是启发大家,使同学们注意,你将来要从事法律职业,应该重视法律条文,仅仅记概念是不行的,要从记忆概念转变为直接读条文、记忆条文。

记忆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学习任何学科的基础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靠自己训练出来的。大家要特别注意,司考有相当多的题都是条文上的。如果你对这些基本条文、常用条文熟悉的话,你司考就容易过。

关于学习我就说到这里,第一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
《推开法学之门:法学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南》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句话推荐:这是一本专为在校法科生而写的作品:法学院学什么?如何准备专业考试?如何保研?如何参加夏令营?如何申请法学博士?如何考研?如何选择院校?如何准备出国留学?法学专业的就业选择有哪些?如何成为公务员?如何成为律师?如何成为公司法务?如何成为法学院教师?如何成为涉外法律人?法律行业有哪些业务领域?法律人要具备哪些职业技能?考研、留学、就业,三者如何抉择与规划?各个职业的真实现状和未来前景是怎样的?非法本如何入读法学院?法学路上,你将遇到的各种问题,你会需要的各种信息、攻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与案例,都在这本书里。
本书详细介绍 ↓

12位法学院院/校长推荐,打破信息差,帮你找到自己的人生规划


《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句话推荐荣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法律人从哪里来?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法律教育史的文化专著,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整理与考证,梳理了从1860年代至1950年代近一百年间中国若干主要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法律教育机构的成立、分合,法律教育的转型,甚至法律学人个人命运的起伏进退、荣辱欢悲。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有助于全景式呈现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样貌。

何勤华教授推荐:罗伯特·史蒂文斯说过,法律职业发展史也是法学院的历史,法的概念——毋宁说是关于法的观念——反映着一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细节,塑造了法学教育,反过来又被其所塑造。因此,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探究和梳理法律教育,亦即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在这方面做出了其应有的努力。书中追溯了一百多年间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若干片段,有史实,有考证,也有分析,有提问,值得一读。

本书详细介绍 ↓

陈甦 | 本书值得读三遍:法学院读书时、工作时、退休后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句话推荐:一个法科生的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本书通过对话苏力、梁治平、季卫东、陈瑞华、白建军等十余位法学大家,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治学心得、方法与历程,为法学院学子打开了法学研习的大门和条条道路。
本书详细介绍 ↓

苏力、陈瑞华、季卫东……11位当代法学家拍了拍你,邀请你接入他们的对话


《严肃点,我们在讲法哲学》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句话推荐:一本极简爆笑的法哲学入门著作,田峰博士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人爆笑的形式盘点了法哲学近2700年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与学说,让读者们轻松掌握让人头痛的法哲学理论,一上市就登上法律新书榜第一名。
本书详细介绍 ↓

如果你也曾为法理学感到头疼,这本书就是你的灵丹妙药


《严肃点,我们在讲民法》
梁慧星:建议采用新的民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句话推荐:当我们学习民法的时候,我们在学习什么?继极简爆笑的《严肃点,我们在讲法哲学》之后,田峰博士又把他的搞笑天赋放到了他的教学本行——民法。这本书里没有艰深理论、学说、范式、观念、主义、进路等等,作者一如既往地用他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喜闻乐见的八卦轶事来讲解艰深晦涩的民法理论。民法不是抽象的理论,真能办实事儿。大到实现财富自由,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离不开民法。为了实现梦想中的美好生活,我们需要享有权利并让权利得到保护,民法为此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以维护每个人有尊严的存在。如果说民法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门,那么民法总则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那么,我们开始吧!
本书详细介绍 ↓

如果你也曾为民法感到头疼,这本书就是你的灵丹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