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英子qojoicolm 2024-05-20 发布于江西

清朝,一个由满族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王朝,竟然统治了中国长达276年之久。在这近三个世纪里,区区300万满族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和控制3亿汉族人口的呢?

为什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没有掀起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推翻满清的统治呢?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探究一下。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满清巧施'文治武功'

满清入关后,就意识到要想长久统治中原,必须赢得汉人的认同。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措施,巧妙地将汉人纳入统治体系。

在文化上,满清统治者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尊崇儒家思想,提倡汉学,将四书五经列为科举考试的必备内容。康熙、乾隆等皇帝更是身体力行,研习汉文化,乾隆甚至常常身着汉服。

那时候,皇帝干什么事,臣子自然会跟风,帝王对汉文化的推崇,自然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过程,从这点上来说,康熙和乾隆的做法很恰当。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满清统治者这种'入乡随俗'的做法,无疑拉近了与汉人的距离,消除了民族隔阂。在统治者的示范带动下,满人渐渐接受了汉文化,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但满清对汉人的笼络并非一步登天。清初曾爆发过多起反清起义,对此,满清可谓'手段毒辣'。他们发动军队残酷镇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杀人如麻。

据史料记载,扬州城破后,清军'大肆屠戮,十日之内,死者八九万'。嘉定三屠更是'鸡犬无遗',几乎将全城居民赶尽杀绝。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而正所谓'杀一儆百',残酷的镇压,让反抗的代价变得惨重,迫使汉人不得不接受满清统治。

满清统治者运用文治武功,巧施'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既给汉人以甜头,又让其感受到反抗的代价,吓得无人再敢反抗,可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正是在这种'软硬兼施'策略下,满清成功地将汉人纳入统治体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因势利导,促进民族融合

满清入关后推行'满汉一体'政策。顺治二年,清廷颁布'满汉不分内外,一视同仁'的诏书,为满汉融合奠定了政策基础。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在此基础上,满清还采取了诸如满汉联姻、满汉合编、旗民合居等措施,促进两个民族的交流互动。满清统治者深谙'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通过这些措施拉近了满汉之间的距离。

满汉通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成见,旗民合居则让满汉百姓'抬头不见低头见',增进了感情。

满清统治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康熙帝下令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汉语,皇子带头学习,自然从上而下都会盛行。

在统治者的示范带动下,满语渐渐式微,到清末已成为'书面语言',满族人几乎全部汉化。著名的'满汉全席',就是满汉饮食文化交融的产物。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融合,让满汉民族'打成一片',相互之间的关系亲近,自然就不会想着天天作对了。

清政府还插手土地,改革土地制度,保护农民利益,这对于的大多数靠种地吃饭的汉族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雍正年间,清廷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将人头税改为田赋,减轻农民负担。此举虽未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矛盾,稳定了农村社会。

'谁的庄稼谁种,谁的地谁收',这一政策让汉族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不再将满族视为异类。满清统治者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护农民利益,就是为自己的统治赢得民心。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当然,满清的民族融合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满汉联姻虽有政策鼓励,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满汉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满人对汉人依然心存优越感。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满汉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但瑕不掩瑜,满清的民族融合努力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其长治久安创造了条件。

思想钳制,消解反抗意识

满清利用科举制度,向士子灌输儒家思想。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题形式,要求考生模仿孔孟说话方式,背诵四书五经。

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士子们埋头故纸堆,视野狭窄,缺乏批判精神,逐渐丧失反抗意识。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科举制度的诱惑下,许多读书人将精力都放在了考试上,而忽视了社会现实。

他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金榜题名,便对朝廷感恩戴德,哪里还敢生出反抗之心?而他们的身份转变,也使得自己挤进了统治阶层。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满清推行文字狱,打击异己思想。凡是发表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言论,都可能遭到株连,甚至满门抄斩。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敢妄议朝政,反清思想难以传播。

据统计,清代共发生文字狱53起,涉案人数多达2000余人,其中不乏名流巨子。如康熙年间的'南山集案',乾隆年间的'戴名世案'等,都是文字狱的典型案例。

在这种'杀一儆百'的高压政策下,知识分子自然不敢轻易发声,反清言论更是难以见诸书面。

满清利用宗法伦理,强化尊君思想。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君臣关系被类比为父子关系,臣子理应忠君如忠父。满清统治者利用这一思想,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求百姓效忠皇帝如天。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思想下,反抗的意识被进一步消解。康熙帝曾说:'朕视天下如一家,中外如一体。'在这种'家天下'的思想影响下,百姓自然而然地将皇帝视为'家长',反抗的念头也就难以萌生。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满清的思想钳制并非万无一失,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都曾高举反满大旗。但这些起义往往缺乏明确的政治诉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最终都被清廷镇压。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反满思潮才真正兴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满清的思想禁锢还是卓有成效的。

满清的思想钳制手段,并非他们的独创。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向来不乏使用'思想钳制'这一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用儒家思想来维护皇权。

明太祖'焚书',更是思想专制的极端表现。满清统治者不过是将这一套发挥到了极致,满清的思想钳制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尽管这种做法难免流于'愚民',但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来看,却是相当奏效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思想有了,很容易发生行动。'

满清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从根本上遏制了反抗行动的发生,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汉人平等参政

满清允许汉人参与政治,给予平等机会。在前朝,汉人的仕途往往受到种种限制。元朝更是明令禁止汉人参加科举,断绝了平民百姓的上升通道。

清朝吸取了前车之鉴,在科举方面'打开天窗说亮话',不存在民族和地域歧视。在科举制度上,满清可谓'用心良苦'。清廷虽为满人设立专门科场,但也为汉人提供了大量的科举名额。

一些满洲贵族甚至认为,'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声嚎叫(指满语)',可见科举对汉人的吸引力之大。通过科举,不少汉人得以入仕为官,逐渐认同满清政权。

在这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指引下,满汉一律平等,八旗子弟和汉人子弟同场竞技,唯才是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清朝,这绝非痴人说梦。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在用人政策上,满清也是'不拘一格'。虽然对一些要职有所保留,但对汉人官员并不吝啬。据统计,清末15个巡抚中有13个是汉人。

吴三桂、年羹尧、刘墉、纪晓岚等一大批杰出的汉臣,都曾在朝为官。满清用人不分满汉,让汉人感受到朝廷的信任,从而心悦诚服。'惟才是举',成为满清选拔官员的基本原则。

当然,满清对汉臣也并非完全放心,他们常派满人'陪臣'监督汉官,防止其'生事'。

而八旗和汉人虽名义平等,骨子里的满人优越感难以泯灭。关键岗位往往由满人把持,汉臣权力受到种种掣肘。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汉臣,也常受满人猜忌,稍有不慎便遭贬斥。

但瑕不掩瑜,满清允许汉人参政的举措,毕竟打破了民族隔阂,拉近了满汉距离。它为那些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敞开了一扇门。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这无疑消解了汉人的反抗意识,为满清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满清的民族政策可谓高瞻远瞩,其得失利弊,值得后人深思。

结语:

满清之所以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靠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术。尽管这套治理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毕竟维系了满清的长治久安。

今天再看这段历史,我们固然要正视满清统治的种种弊端,但也应看到其治理经验的合理内核,这对当今中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