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一叶知秋6012 2024-05-20 发布于北京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但剧中让人感触颇深的,是李文秀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堪称普通家庭的育儿典范,从她的母亲张凤侠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张凤侠,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妈妈的天花板”。

一、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学会担当

由演员周依然扮演的女儿李文秀,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外表看起来有点呆萌。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想去大城市学写作,当作家。

所以19岁的她来到乌鲁木齐的一家餐馆,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学习写作的机会。但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被老板炒了鱿鱼,她又回到了阿勒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这段经历让她心里有了挫败感,为了筹集资金再次出发去大城市,也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她帮妈妈去问村民要账。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在要账的过程中,因为语言不通,她将阿要的名字叫成了阿尤(狗熊),惹得对方大为不满。又将村民加娜尔误认为是欠她家钱的江布尔,这让加娜尔感到很没有面子。他们纷纷上门来向她母亲讨要说法。

张凤侠没有责怪女儿,在跟对方解释清楚了以后,再带着女儿给他们鞠躬道歉。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孩子有错,她没有批评、指责、说教,而是亲自示范如何弥补错误,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学会了担当。这样的场景,后来还出现过。

比如村妇托肯的丈夫去世了,她想带着两个孩子改嫁。但公公苏力坦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同意她把两个孩子带走。

两家正在讨论此事时,一旁的李文秀便站起来,为托肯据理力争,她说传统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下,让苏力坦很没有面子,她算是得罪了他。而文秀一家此行转场去别的牧场,就是跟着苏力坦一家,因为她们不认识路。而且苏力坦之前还救了她们母女俩的命。

张凤侠知道事情闹大了,她第一时间站起来,向苏力坦赔罪,说自己的女儿还小,不懂事。请苏力坦原谅自己的女儿,但后来苏力坦还是丢下她们一家人,自己走了。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凤侠都一笑了之,没有责怪、抱怨女儿给自己找了麻烦。

而有些父母,孩子犯了错,就不分场合,指责批评,或者走另一个极端,去包庇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形成性格。”孩子犯错,家长如果一味地打骂,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受罚,而变得唯唯诺诺,不敢再尝试新事物。包庇孩子,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去犯错,而不思改过。

允许孩子犯错,那是孩子成长的一条途径。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二、家长乐观豁达,孩子自信有力量

李文秀打工回家之后,跟妈妈和奶奶睡在一起。她们的床,其实就是几块板,搁在摞起来的砖头上。晚上睡觉的时候,文秀这边的床塌了。

她尖叫着爬了起来,对妈妈叫道:“床塌了,床塌了。”

谁知张凤侠说了一句,“床塌了就塌了呗。又不是天塌了,还能影响我睡觉?”说完把被子一蒙,便继续睡觉。

妈妈的乐观与豁达,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也学会了镇定。有一次,天下大雨,文秀家住的蒙古包漏水,而妈妈不在家。文秀就用了很多袋子接水,还将漏下来的水引流到外面去。

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将一张大大的塑料布,从头到脚盖在她和奶奶的身上。

看文秀的模样,就跟妈妈一样,遇事不抱怨,直接解决问题。

还有一次,文秀跟着妈妈和奶奶去集镇,她们一起在公共浴室洗了澡,然后妈妈去进货。返回的途中,妈妈让她守着行李,和头脑有时糊涂的奶奶,她再去办点事。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文秀看见附近有一家网吧,她想把自己最近写的几篇文章发给编辑社,便忍不住去了网吧,把正在睡觉的奶奶和行李托付给旁边的人照看。

谁知没多久奶奶便醒了,她一个人迷迷糊糊地走了。旁边的人也没发现。

等文秀出来,发现奶奶不见了,她着急地到处寻找。这时,妈妈张凤侠也出来了。她听完女儿的讲述,同样没有一句责备,而是冷静地说,奶奶走不远的,一定在这附近。

然后她们继续去寻找,没多久就找到了正在问路的奶奶。

但文秀心里还是感到很内疚,她跟妈妈道歉说“对不起”。

妈妈豁达地说:“对不起啥嘛,我经常把她弄丢,弄丢了再捡回来不就成了。”

妈妈的豁达和乐观,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力量去面对困难。

后来,当文秀与她心爱的巴太因为突发事件,两人分开了。文秀虽然心里很难过,但她并没有寻死觅活,怨天尤人,而是选择去县城继续写作,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成长。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乐观豁达的人,精神不内耗,在挫折痛苦面前,他们或许会难过,会痛苦,但他们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家长的松弛感,让孩子不焦虑

剧中,张凤侠对女儿说的一段话,堪称是育儿的经典场面。很多人听了之后,都说张凤侠治愈了自己的焦虑。

文秀去帮妈妈要账,经历了一系列的误会和挫折之后,总算是收到了一点点货款。

这对遭受了打工挫折、对未来有点迷茫的文秀来说,总算是找回了一点点自信。所以她对妈妈说:“我也算是有用的人吧?”

张凤侠听后,霸气地对女儿说:“李文秀,我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呀,草呀,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是很好嘛,自由自在的。是不是?”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是妈妈的松弛感,给了女儿勇敢做自己的底气。

作为一个人,你可以有用,也可以无用,你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好。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并不在于给他讲过什么道理,而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相比于现在很多鸡娃的母亲,张凤侠用她的言行,给我们狠狠地上了一课。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焦虑、抑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他们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想要孩子超越别人,长大后做一个成功、有出息的人。

家长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当一个孩子内卷又卷不赢别人时,他们便会焦虑、抑郁。以此来逃避现实,躲进自己的壳里。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所以,只有父母适当的放手,给孩子一个松弛的环境,孩子才能发挥出他的潜能,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在最后

在《我的阿勒泰》中,母亲张凤侠是一个大气、乐观、豁达的母亲,对待女儿,她尊重、理解。她从不刻意教女儿一个什么道理,但女儿却在她的影响和支持下,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有理想目标的女性。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内耗,不抑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而家长,就要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容器”,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失败,允许孩子成为她想成为的人,帮助孩子减少内耗和焦虑,孩子才能集中力量,专注自己的成长,去生活、去爱、去受伤,去过自己热气腾腾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