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廖氏古国

 廖公彰国学文库 2024-05-20 发布于福建

浅谈廖氏古国

           廖公彰   

历来廖氏古源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但是都不外出自淮河中游史河的姬姓古蓼国、南阳盆地的己姓古蓼国、江淮之间的偃姓古蓼国和其它赐姓、改姓等等说法。近来接触了不少关于古蓼国的相关资料,在此特整理之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

姬姓源自于黄帝,是华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改姓姬。(廖)颛顼高阳氏后裔,出于庭坚,姬姓。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五十三个。传说文王有百子,伯飂居十六,受封于飂国。宋《广韵》载:(廖)“周文王子伯飂(廖)之后”。

《殷周金文集成》:传世的铜器有三件翏生盨,器铭记翏生随周厉王攻打南淮夷,“伐角、津,伐桐、橘”,“执讯折首,孚戎器,孚金”。这一带是赢姓、偃姓的地盘,直到周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说明到此时姬姓蓼国才在淮河中上游地域立足。直到前622年楚灭蓼国,置鄝县、鄝阳,姬姓鄝族沦为楚国臣民。

姬姓蓼国之存在,考古上有相应的出土证物。南阳淅川下寺M36出土的一柄铜戈上侧胡部阴刻篆书“鄝子妆之用”五字铭文。时间大致在于春秋中期。而在战国时期包山简29、105、116明确记载楚国置有鄝县,相关记载与鄝子妆戈字形一致。包山简中也可以确认鄝县的位置:(153)南与剥君佢疆,东与䔖君佢疆,北与鄝阳佢疆,西与鄱君佢疆;(154)王所舍新大厩以眚隘之田,南与剥君执疆,北与鄝阳执疆,西与鄱君执疆。在这些简里鄝阳与诸封君并列,级别相同,是鄝县之别称,在固始县城及其北山古城。

战国时期有鄝氏,乃姬姓鄝国遗民,国亡后入楚,以国为氏。包山简21“司丰司败鄝□”;简169“武陵□尹之人翏足”;简193阳翟人翏贤。说明他们都是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姬姓鄝人遗民。战国楚玺中有“鄝族之鉨”,更说明了翏国被楚灭国之后,鄝人入楚后依然聚族而居。

固始县有多个东蓼国,其中姬姓有翏、鄝氏,最终为廖姓,以汝南郡望之。鄝氏族人在亡国后迁武陵(郡)、平翟(河南)。武陵郡西汉长沙(国)令廖福家族、东汉武陵尉廖权(蜀汉侍中廖立之父)家族、东吴都督廖式家族、廖扶家族可能都是东蓼后裔。

东汉襄阳郡(蜀汉)中乡侯廖化支系也可能为东蓼后裔。据《中华龙池廖氏总谱》载:廖立胞弟廖正(止)“因世乱,党狱兴,屏迹(魏国)襄山教授里门生徒,绝口世事,旦暮惟与从遊士子讲学论道而已”。廖正投奔襄山,如果没有当地的族人接应,却能得以安然无恙,是无法想象的。

又《楚国公家谱》之中《晋·伯廖世胄流芳录》(重庆廖大鹏提供)的(出土竹简)记载推定,廖立与廖化是叔伯兄弟关系。特列该《晋·伯廖世胄流芳录》于下:

【原文】伯廖连胄叓始春秋载于简牍之《乔木牒文》。因交焚蚀而散失。其润色司马迁撰记未采而后仿之。余裔之衰罔知所自,汲汲求源而无助焉哉。余同乎今世之圣贤者,恐重蹈故人之覆辙,并力鉴于经石而叙之曰:古之牒传康立、元化两派焉。耳康立即廖立派也;元化即廖化派也。吾祖自周文王十六子伯廖始受武王封于飂邑,生伯子晨、仲子霖。晨生周,(周)生质,(质)生伯子华、仲子昆。华生翰震,(翰震)生伯子栋梁、仲子栋新。梁祖授恩州御史,致西域之广西平乐府凤林岩临江沟福临里置建大业,生伯子锦金、仲子锦魁、叔子锦飞、季子锦凤。飞祖生伯子高轩、仲子高敏。轩祖生济,莅任浑源府,辞归衡山之侧隐居不仕。后传七世孙之宣犹(中),官拜副台总管,生伯子麒彪(文)、仲子麒扬(武)、叔子麒扶(神)(即扶公也)、季子麒护(圣)。彪祖生伯子敏(权)、仲子廷、叔子坚。敏祖生康立字公渊,廷祖生元化字符俭。及至永汉元年传位仲子汉献帝,凌弱俞甚,奸党日炽。康立职汉室长水校尉,后孔明废之庶民,去康而名立,又名丘,徙汶山躬耕自守(按:公元234年孔明殁后,拒后主征召,复避隐建安将乐子校乡居焉,殁葬子校墟上苦株㯊山连狸穴庚山甲向兼酉卯)。元化祖匿之深山,被黄巾逼入伙党,后离巾,去元而名化,从武扶属,南征有功,先主封左寿亭侯,后为宜都太守,幼主封中乡侯。立派生伯子察、仲子济、叔子源。察生伯子珣、仲子壅、叔子琰、季子瑄。壅生伯子孝先、仲子忠先、叔子义先。……

          二

偃姓廖的源头,是“群舒”之一的“舒蓼”。也应该考察固始县的相关历史。

明嘉靖《固始县志》:“固始地在昔黄帝受命,披山通道,南至于江,乃江北为南境,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复分蓼”。皋陶,又名咎繇,字庭坚,是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之官,后被禹选作继承人,因早逝未继位。其后裔在西周时受封蓼国王。西周、先秦时期,固始县属蓼国地域范围。还有以下史书记载能证明:

《水经·决水注》:“(史河)决水自(安丰)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北”。《汉书·地理志》:“六安国'蓼’县(班固)原注是蓼之故国”。《左传·文公五年》:“蓼国,今安丰蓼县。”汉晋蓼县的位置。又载“冬,楚子燮灭蓼。注:蓼国,今安丰县。'蓼音了,本或作鄝,音同;皋陶后也’。”

在物证方面,固始县的高墩子蓼国大型夯土基址,是西周文化遗址之一。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固始县东南距淮河支流史河月1.5公里被发现。总面积至少三万多平方米,其中保存于地表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高出地表约1.5米,是河南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周中至晚期的夯土基址。在夯土台基护城河环壕内出土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陶片、陶器。在台基上又发现西周墓葬和灰坑出土有青铜刀及铸造青铜镢的陶范。

高墩子蓼国大型夯土基址正在史河南岸,固始县城东南部,于安徽的六安隔河相望,因而与古蓼国有关。蓼国位于淮河上中游,四至:北邻蒋国,西望黄国,东南见偃姓六国、英国,南至大别山。都城所在一般认为在今固始县城。但另据《寰宇通志》:“蓼国城在凤阳府寿州安丰乡。”《大清一统志》:古蓼国位于固始县东北七十里,这些都没有确凿的考古实证。

          三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河南唐河县南四十公里湖阳镇,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蓼”所在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古国也;叔安君其名。”《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薄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注: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蓼音了,本或作鄝’。” 约于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

考古发现的与己姓蓼国有关的青铜器,有1963年山东肥城小王庄出土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其中二件鬲的沿口有一周铭文:“□士父作蓼妃僔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两件铜鬲是□士父为蓼妃所作之器。按照器铭中妇人称国及姓的原则,蓼是国名。这说明位于南阳盆地的己姓蓼国是存在的。因此1990年在湖北襄阳老馆铺墓葬出土的蓼子□盏( 自铭“繁鼎”)约属于春秋中期之蓼国器物。

唐河秦置湖阳县,属南阳郡。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一般称唐河蓼国为“西蓼”属于南阳郡。西蓼姓氏衍变路径:西蓼国,以妃(己)姓,到飂叔氏,翏氏→去风就广以廖叔姓(秦国)、廖姓。以南阳郡望之。

          四

从上面的线条整理来看,廖氏流源的主体是,姬姓廖(东蓼)、偃姓廖、己(妃)姓廖(西蓼)。从廖氏发展的历史总体上看,廖姓发展起起伏伏,道路曲折,到现在区区约600万人众,仅占全国人口约0.4%,姓氏发展任重道远。

2024年5月20日于将乐龙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