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你:什么样的人才配做领导?

 nysd2012 2024-05-20 发布于北京
Image
本文约4700字
阅读需要10min

大家好,我是学堂君。

本篇结合华夏文化,讲一下什么样的人才配做真正的领导。

一、华夏族早期的部落首领

关于领导的历史源流,还得从远古时期说起。

上古时期,人少而野兽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极其的艰辛。

最开始使用工具还不那么发达,主要靠采集为生。这种状态下,只能是屈服于大自然,有什么就吃什么,要么在树上去采摘野果,要么在泥土里去刨挖茎块以充饥。

这种被动的生存方式,为了懒以生存的食物和舒适温和的环境,只能是毫无居所的迁徙,不断的随着季节、气候的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白天赶路,晚上只能找个洞穴休憩,但是危险系数极高,搞不好就被野兽袭击,死于非命。

于是有个人发现了一个筑巢而居的办法,并且将快速筑巢栖居的方法传授给族人。于是,大家的存活率有了一点点提高,再也不会像之前一样时不时就被野兽叼走一个成员了。

这个人就是华夏的先祖-有巢氏。他为了族人的生存更加的安全,掌握并教会族人筑巢而居,这对于当时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人类为了纪念这位华夏先祖,将其事迹通过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了下来。

被猛兽侵袭的危险被有巢氏化解以后,其实华夏先祖的生存条件仍然是极其艰难。那些自然界的有毒的腐烂的食物,以及茹毛饮血的进食方式,使人经常会面临感染疾病甚至不治而亡。

大自然的山火有时候会被早期的先祖偶然碰上,烧焦后的动物的肉鲜香美味,再也不像之前那样一咬满嘴鲜血,还有苍蝇飞蛾围绕周边乱飞。

烧烤后的食物,让他们尝到了熟食的好处,不仅鲜香,而且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容易闹肚子甚至感染疾病。

可惜的是,自然的火种,早期的人类还无法独立的掌握,只能去引火种,并且不断的添加柴火以维持。一旦火种熄灭了,就只能等待下一次山火的偶遇了。

在这种火种时有时无的条件下,中华的先祖又艰难的生存了很久,直到有一个人,发现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这一刻起,人类开始可以用火,来取暖,照明,加工食物,抵御野兽袭击,甚至后来用火疗治疾病。

人类先祖的生存条件,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个华夏先组就是-燧人氏。

突然什么时候就开始发大水,天气一不小心就转为风雨雷电,当人们御寒的毛皮还没准备好时,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降温结冰下雪,又过了一段时间转而炎炎烈日,酷暑难耐。

当人类还没有发现自然界的规律的时候,就只能像鸟兽虫鱼一样被动的接受,天气冷暖就自然的迁徙适应,人类继续艰难的生存着,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未知的危险在哪里等着。

这个时候,其实华夏的先祖一直都尝试寻找自然界的那个确定性,因为只有确定性,才会带来安全性。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用一根棍子,通过太阳照射的影子,日以继夜的观察,记录,最终发现影子经历了约360个日出日落后,会回到原点。这个360个日出日落就是后来的一年。

并且发现在这期间有一次日出的时候影子是最长的,有一次日出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而在这两者之间,各有一个日出时候的影子是相当长度的。

这个影子最长的那一次日出,对应的就是冬至,最短的那一次日出对应的就是夏至,而中间正好相等的两次日出,分别是春分和秋分。于是,一年四个季节就被确定下来了。

同时发现月亮的圆缺也是周期性的,在约28个日出日落的时候,月亮会再次回到原点,这就是后来的所说的一个月。

一天,一月,四季,一年都确定下来后,再将中间的天数细分,就不难得出二十四节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之一气,三气为一节,两节为一季。这就是华夏早期文明中的气候,和季节的由来。

这个季节气候的规律发现,不仅是在于白天的日出日落,也将天文和地上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习性习惯也一一对应起来。

例如,我们的祖先会在白天观察地上的影子长短,在晚上,会观察星空的天象,发现生活在北半球的视野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星星,永远固定方位而不动,这个就是北极星,也叫紫微星。

在其傍边则有一个勺子形状的星星组合,这个勺子的形状的星星组合,在春夏秋冬的时候,其勺柄分别指向四个不同的方位。

这就是后来说的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就将天上的天象,与地上的季节气候,完全的对应起来了,掌握了宇宙和自然的规律,并且将其用简易的象数模型表达出来,也就是先天八卦,让人易于掌握学会。

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华夏先民的生存条件,尤其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发现并掌握这些规律的华夏先祖就是-伏羲氏。

掌握天文和地理气候,是农业诞生的前提条件,如果不知道季节气候的随意播种,一旦错过农时,不符合时令节气,就可能颗粒无收。

这样没有有效指导的农业,其实和自然界的种子传播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无法诞生正式的农业文明,没有稳定的高产的食物来源,也就不可能实现人口的爆发性增长。

没有人口的爆发性增长,社会的复杂性和分工体系就不会形成,真正的文学,艺术,医疗,建筑,管理,音乐等文明形态也就难以形成。

在伏羲之后,依次有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继续为我们华夏先民领航前行。

女娲补天,补得显然不是天,极有可能是在人类迁徙之后,生存的纬度变化之后,观察到的天文天象的变化,尤其是夜间的星宿天象会有所变化。

所以女娲氏需要根据新的生存环境将之前没有出现在人类视野的天象重新补录进来,以期和地上的时令气候继续像保持对应,用来确保历法的准确有效性。

因为人类活动的位置变了,观察天象的结果一定会改变,就像北半球和南半球观察的天象会不一样,低纬度和高纬度观察的天象也会不同一样。

如果地理位置变化,而继续沿用之前的天象图,则会出现地上的时令气候和之前的有所错乱,明明天文对应的是夏天,地上实际已经进入秋天甚至寒冬下雪。

为了继续将天文历法与地上的时令气候季节保持一致,所以需要不断的修订,女娲传说的补天,极有可能就是重新观察天文来修订历法。

二、内圣外王的传统

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使早期的先民生病不在束手无策,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使稳定的农业形态成为常态,华夏的先民不再日以继夜的迁徙,不再包一餐饿一顿。

华夏的三皇,五帝,之所以是华夏先民的首领,第一是智力超群,能够用自身的智慧来引领族人,庇护族群。使族群能够在生存繁衍上趋利避害,获得更加安全友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我们华夏文化中的“内圣外王”,在内成圣,在外成王,圣王一体。

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老子那个时代,老子之前的历史朝代,为什么续航都比较常,尤其是黄帝时期,都没有听说过什么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天下的领袖既是最高文明文化水平的发明者,创造者,掌握着,也是其推广者,管理者。

那个时候的最高智识 ,都是以国家官学的形式在传承着。虽然夏商周有过革命,但是其文化典籍依然是具有内在的承袭关系,商承袭自夏,周承袭自商,而夏则是来自早期的五帝之学,五帝又承袭自三皇之学。

这里面的官学,就相当于华夏民族最高智识的聚集地,是独立的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并没有散轶在民间百姓手中。天子每年定期给予百姓以历法农时的指导,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的节律劳作,安居乐业。

但是到了老子这里,发生了周朝王室内乱,这些官学典籍一起随着王子朝带到了楚国,这也是为什么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会在思想、文化、艺术、美学、青铜、音乐、漆器等领域达到当时全球登峰造极的程度的原因。

周王室的这些内乱,除了带一些到楚国,还有一些就散轶而流落到了民间,这个时候得到这些官学典籍的人,都是相当于盲人摸象,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拿的那一部分能够平治天下,为此争论得喋喋不休,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百家争鸣。

自此,华夏早期的文化传统“内圣外王,圣王一体”的优良传统就不复存在了,圣是圣,像老子,孔子,散落民间,不得其时,王是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王而不圣。

自此,在没有圣王一体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圣王分开了,基本就是乱世,只要圣王相互结合了,哪怕不是圣王一体,那也基本是治世。

例如,秦,王天下,但是法家只是大道一隅,虽能一统天下,但是难以实现万世之治;到了楚汉之争,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除了人才济济,主要是项羽那边真的没有什么大道圣贤,完全就是一个莽夫在历史的长河中冲杀。

对比楚汉对待秦的典籍就能一目了然,项羽去了秦的宫殿,阿房宫,就知道放火一烧,多少先秦典籍付之一炬,那都是国之神器。

而反观萧何,就能一眼看出秦朝的典籍法令户籍档案的珍贵和重要性,赶紧派人保护好。打天下靠兵马,治天下需要靠这些承载大道思想的文化典籍。

后来,为汉朝复兴文化道统的两个关键人物是陆贾和贾谊,一个相当于汉朝文化纲领的总设计师,一个文化发展纲领的总参谋。有这样的人才为思想文化做设计,才能使汉朝奠定四百余年的基业,若不是刘备复兴汉室失败,汉室的刘氏天下估计很难被打破。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完成汉室复兴,汉朝的国祚又得以续航几百年,这个事件一旦成真,那恐怕华夏历史上后代的帝王都得姓刘。

自此,我们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一个朝代国祚,之所以续航时间长,一定是和其治国思想有关,和其如何对待百姓人民的态度有关。

三、真正的领导

早期的华夏先祖的部落首领,都是能够以自己超凡的智识为族人的生存保驾护航的,所以百姓才会甘愿臣服并且坚定的拥戴和崇敬自己部族的首领。

再简单一点讲,跟着这样的部落首领,能够更好的活着,她能够教会大家更好的生存。跟着一个愚蠢的首领,搞不好哪天就被搞死掉了。所以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成就了也筛选了谁是历史的领袖。

能为众人谋取福利的人,保驾护航的人,百姓受了外族欺负,敢于保护百姓的,才配得上民族的首领,英雄,伟人,才配得上百姓的崇拜和后人的祭奠。

而这种思想就是三皇之学,从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老子那里就能看得出来,圣王,一定需要公天下,需要遵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圣王一定需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需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能够有偏私,需要一视同仁,这样才是厚德载物。

一个人的德有多厚,其位才能有多高。一己之德能够承载一乡之百姓,那就是乡长族长,一己之德能够承载一城之百姓,那就是郡守县令,一己之德能够承载一国之百姓,那就是一国之君,一己之德能够承载天下万民,那么其位则是天子。

但凡是德不配位的,则必有灾殃。所以《周易·系辞下》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所以,从华夏文化来看,真正的领袖,领导,都是能够无私的为族群,为团体,为百姓,为人民做贡献的人,一定是遵循大道为公的人,一定是能力出众的人,一定是坦荡无私唯才是举、任人为贤的人。

但凡是有一己之私的人,但凡是能力不足的人,但凡是德不配位的人,都不是天选的领袖、领导。任何层级任何团体的领导都是如此。力不服众,德不配位、假公济私,本质上都是窃位者!

这种情况已经在历史上经过无数次的证明。例如,关于毛主席,叶剑英元帅晚年有一个非常实在且经典的评价。

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这些人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这句话真是大实话!实践证明,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但也只有毛泽东才能把这些英雄俊杰团结起来,并一起改写历史。

把人拢起来容易,让人心悦诚服,誓死追随,却很难,这两点,毛主席都做到了。

开国元勋们对毛主席的感情,是超乎很多人想象的。叶剑英元帅晚年一听到别人提起毛主席的名字或谈论毛主席,就会老泪纵横,激动不已。

这背后的本质和机密其实是,毛主席是在中华民族“内圣外王”断了这么久以来,重新再次恢复“内圣外王”传统的一个领袖。

人民万岁,为人民服务,就是大道之行,天道为公的精神延续!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