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亿中国人,不可不知的上古华夏族的故事!

 依薷书坊 2024-05-12 发布于福建
图片
本文约5600字
阅读需要10min

大家好,我是学堂君。

本篇直奔华夏文明的源头,聊一下华夏族早期的故事。

一、天文才是一切文明的源头

木有本而枝茂,水有源而流长。

要想弄明白我们的华夏文明为什么源远流长,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为什么从不间断,其关键在于探清楚华夏文明的本源。

有人说华夏文明起源发端于农耕文明,所以农业是我们民族一切文明之源。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判,属于源头没有溯对。

因为农业的诞生与成型,已经是属于非常成熟的文明阶段了。

就好比探究人的生命的起点,将出生的那一天一样作为生命的起始,显然是不准确的。其实,还要往前溯源,受精卵才是生命真实起点。

所以我们除了周岁,还有个虚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因此,农业不是我们文明的起源,更往前的天文,才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

甚至可以这样说,天文是一切文明的起源。没有诞生天文学的民族,是不可能有文明的诞生的。

因为我们华夏族的文明,一开始就锚定在恒常的天地自然之中,锚定在亘古不变的天文天象之上。

因此,只要我们不脱离天文,不脱离天地自然,只要地球月亮照常运转,只要太阳系银河系还照常运转,我们的文明之根,文化之锚,就永远不会漂浮。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就永远有不熄灭的灯塔,就能永远有纠偏且继续续航的能力。

二、为什么天文才是一切文明的起源

上古时期的人类,最开始和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发展出有效的生产工具,靠采集而生,也就是采集野果子,挖块茎充饥。

这种生存方式其实和山里的猴子,松鼠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都是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什么成熟了就吃什么。

如果这个地方吃完了,就得迁徙到另一个地方觅食。这个和东非大草原的大迁徙,候鸟的迁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论力量比不上猩猿,论凶猛比不上虎豹,论撕咬比不上豺狼。生存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真是过于艰辛。

尤其是早期的先祖,生存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火源,更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每天都在为食物而奔波。

先祖有巢式,教会大家筑巢而居,避免了猛兽的袭击。但是鸟类也会筑巢,蚂蚁,蜜蜂同样会筑巢,从筑巢避难这一点上讲,人类依然和动物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存活率可能高了一点点,每天依然为食物担忧。

先祖燧人氏,教会了大家用火,不至于继续茹毛饮血,吃一些腐烂有病毒细菌的食物而感染生病甚至死亡。

在这期间,熟食利于消化,有利于促进大脑发育,使我们的先祖逐渐能够掌握更多的工具制造和使用,更容易从采集转向渔猎,从吃果实块茎转向吃肉。

之前靠采摘手刨,到后面用弓箭长矛击刺射杀。但是,工具的使用也只是觅食的手段更加先进了一点,食谱略微宽泛了一点,存活的几率更大一些而已。

本质上仍然是被动的生存,自然界有什么就只能吃什么,没有就得挨饿,或者跟着气候四处迁徙。

其次,河里的鱼虾,山中的动物,毕竟是有限的,就算先祖把武器发展成激光雷达定位捕获,食物依然是有限的,支撑不了人口的大规模繁衍。

比渔猎更先进一点的,则是游牧文明,这种生存虽然可以将驯养的牛羊扩增,但是毕竟草原的面积有限,自我生态恢复能力有限,直到如今,草原上的牧民依旧需要不停的转场。

所以游牧,依然是难以诞生人口爆发式的跃迁,而且游牧的生存仍是一种相对脆弱的文明,一场异常气候灾害,就可能牛羊冻死无数,社会经济几近坍塌。

采集为生,一片丛林的野果子总量就是一个族群的生存繁衍边界;渔猎为生,一片河流的鱼虾总量就是一个族群的生存繁衍边界;游牧为生,一片草场的草木就是一个族群的生存繁衍边界。

人类不同种族文明的发展和竞争,就是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将这个生存繁衍边界不断的拓宽和扩大。一旦被压缩没了,种族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文明越来越少的原因。

因此,我们的先祖,只有找到稳定且大规模的食物来源,才能在人口繁衍层面上打破发展瓶颈,才能在众多民族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这才是我们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不间断的根基。

我们祖先突破了这个生存繁衍的瓶颈了吗?答案是肯定的。突破的手段,就是农业文明的诞生。从吃果子块茎为主,转向吃肉为主,再由吃肉转向吃草为主。

但是,在这项重大突破之前,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一上来就是炎帝神农氏教大家种五谷。

种五谷发展农业有一项核心科技必须要掌握,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绕过去这个关键技术,这项核心科技就是:天文。

天上的天文与地理上的农业也不是直接就链接上的,中间有个纽带就是:历法。

所以,逻辑上就是需要先观天象,再制定历法,最后才指导农事生产。

历法的本质是以运动定时间。

宇宙本没有时间,只有运动。一世,一纪,一年,一月,一天,都是天体运动的周期。

如果拖离天文定时间,就像原子钟,可以做到时间自身的误差很小,但是可能与天文气候脱节。但不能与天文地理气候相结合的历法和时间,是无意义的,因为指导不了生活,甚至会给生活造成混乱。

三、天文历法与人文的关系

历法中有两个关键概念,就是正与朔。

正,就是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为一月的第一天。正朔,综合起来即为确定一年的第一天。

所以我们说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例如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就各不相同。

天文历法在古代是由特定的官员负责,例如我们熟悉的太史令,钦天监等,就是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

但是这是非常晚期的分工了,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早期,天文历法一般是由提挈天地的圣王来负责,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圣外王。

之所以圣,是因为在族群中能够率先掌握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之所以王,是因为撑握宇宙的密码,然后教化百姓不要违逆规律,要顺应规律,带领族群更好的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更好的生存繁衍。

为什么天文会影响地理,地理影响人文?这个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天上的太阳东升西落,影响着地上的昼夜交替,决定着地上的阴阳,冷暖,作息;天上太阳在黄道上的远近,决定着地上的四季轮转,春去秋来;天上的月亮朔望交替,则影响着地上的潮起潮落,和渔猎海事。

早期的先民,就是最开始发现太阳和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地上的气候节律的变化,从而将天上的天文与地上的地理联系起来。于是有了河图,洛书,易经,八卦。其本质是宇宙万物的模型,也是天地阴阳四时的模型。

有了这个模型,就可以比较形象的指导农事生产。不用复杂的文字,不用繁复的律令,用最简单的象数模型,表达出最精炼而深遂的思想。

四、圣王为什么能统御天下

圣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将天空的星宿天象与地上的季节气候联系起来。是智力超群的圣人,首先发现并且总结了这些规律,并且教大家掌握这些规律

于是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幅远古先民的生活画面:

圣人布告天下,说等过了一百天以后,在天上哪个方位的什么形状的星宿升起了之后,你们就可以开始播种种庄稼了,认真灌溉,除草,等到秋天,必定有好的收成。

如果天空中没有出现这个天象,一定不要提前播种,如果错过了这个天象,那也不要播种了,早了或者晚了,都是长不出来的。

百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大部分人照做,果然发现,一百天后,在天空的那个方位出现了那个形状的星宿天象,就像圣人提前知道了上天的意志一样,只是来人间提前告知百姓,于是人们觉得这太神奇了。

不仅如此,按照圣人教化的方式播种生产的百姓,到了秋天果然得到了好的收成,而那些将信将疑,或者偏不信的人,则违逆农时,而颗粒无收。

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只要按照圣人的教化,就能种好庄稼,有好的收成,来年就能吃饱穿暖,活下去。

这样的圣人就像自带上天的意志,人们为了表示崇拜,就会逐渐将其奉为神明。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深层根源。

崇拜天地自然神,是因为天地日月和大地能造化万物,给了万物和人类生存的条件。崇拜祖先圣王,是因为他们像民族续航的灯塔,走在前面为大家领航,为这个民族照亮前行的路。

五、改朝换代的本质

为什么有些时期会出现圣王切换的事情,也就是后来类似改朝换代的事情?

在民族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因为天文和历法,并不是万世丝毫不变的,而是有着细微的差异的。例如,我们粗略的知道,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转一圈是一个月。

但是如果把地球公转考虑进来,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转一圈,和地上观察夏至日影子重合一次的时间又是不一样的;月亮自己转一圈,和观察一个朔望月的时间周期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由于轨道的椭圆导致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运动速度也不一样,一个月和一年也不是完整的倍数关系。

以上这些种种客观的因素,导致很难制定一套绝对完美的历法可以万世不易。

一套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就是看预计的时间气候节点和天上的天文天象是否相对应起来,如果对应的越是准确,则历法越是精准。所以历法,就是天文天象,时间周期,地理气候的完美结合。

历法显示一百天后是夏至,那么到了那天,天上就应该是太阳运行至近地点,地上的观察者的正午的影子就应该是最短的,而一年的阳气也应该是最旺盛的,日长至极而逐渐缩短的。

只有这样的历法才能有效的指导农事生产,如果一写历法制定得不够精准,或者长时间得不到修正,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事情。

历法是夏至,天象和气候却对应不上,暴雪不止,农事生产也耽误了,这个时候基本就要考虑改朝换代了。

圣王不能做到内生外王的时候,华夏的文化就内在性的要求有德者居之。你解决不了天文历法的事情,就需要换个能够解决的人上来。

因为天文历法不是说为了简单的应对什么时候睡觉,双休,过节,过年,而是关系着全民族的农事生产和生存繁衍。

所以,华夏先祖的早期改朝换代,基本都和历法的失准和修订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以及尧舜禹的禅让等,都与此有关。

在上古之时,想要当首领,还要带领着族群在众多民族中发展竞争中保持优势,绝不是靠暴力征服,主要是靠智慧,一种与天地自然相处的智慧。

那些仅仅靠暴力征服发展的民族,是不可能赢得竞争和实现真正的强大的。

族群的吃住生存问题都没法解决,光靠枪顶在脑袋上奴役压榨是没有用的,是走不长远的。

只有把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一个民族才能从根源上彻底强大起来。所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走的一条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耕经济文明。

那些照着西方多阶段演进历史观说中国历史上也有奴隶制时代的人,就是一群不学无术的文盲。

奴隶制是整个社会发展形态以奴隶生产为主体。天天享受着非人类的待遇,拿着鞭子抽,天天在死亡边缘挣扎,中华文化显然不可能诞生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做奴隶的基因。

恰恰与奴隶制社会相反,我们的早期社会一开始走的就是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不得已才滑入了私有制社会。

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大同社会,韩非子的至治之世,都是对这种公天下的美好社会的无限怀恋和向往。我们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公天下,道家,儒家,法家均是如此。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那么多,失了土地这个生存的饭碗,然后变成流民,稍微觉得活着有点不痛快,稍微觉得活着没有希望,百姓就会起来造反。

从古至今这种不甘愿为奴隶的基因一直保留到华夏族的血液中,直到我们把它写进新中国的国歌中,依然是这样不曾遗忘。

上古的改朝换代,是因为领路人不再保险历法的准确完备了,天文天象和地理气候都错乱对不上了,导致没法准确的开展农事生产了,这个时候粮食就得减产甚至绝收。

而如果有些部落的天文历法能够精准,或者有人能修订较准历法,这个时候百姓生存下去的本能,就会驱动大家追随投奔他。

撑握准确的天文历法的人,永远是百姓追随拥护的对象,因为这代表着生存的希望。

后世的改朝换代,基本都是统治者没有能力带领百姓过好日子,天下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以才会起来造反,本质上都是希望换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上来,带领大家继续生存奔小康。

所以,改朝换代的本质是民族生存的本能需要,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迭代方式。如果民不聊生,还不换一个,那就可能整个族群都得嚯嚯光。

而改朝换代的方向,则万年不变。谁能撑握治天下的神器,谁就能取而代之。

上古之时,这些神器主要是天文历法,后来发展一整套图文典籍,包含天文历法,帝王之学等等。

六、华夏文明的第一笔

为什么《易经》反复提及“龙”的形象,因为指的不是具体的动物,而是指二十八星宿的苍龙七宿。

这一点和《黄帝阴符经》中讲“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中讲的“龙”也是高度一致的。

上古时期,通过对苍龙七宿或者朱雀七宿,都可以确立关键的节气,例如春分。

中原习惯用苍龙七宿,所以中原的图腾是龙;南方的楚人,则通过观测朱雀七宿来确定春分,楚人的图腾则是凤鸟。

《庄子·逍遥游》则讲了另一个天象,朱雀七宿。

因为庄子是楚人,所以在《庄子·逍遥游》中,以朱雀七宿定四时方位的天文和历法。

同理,上古蚩尤部落,是崇尚牛图腾的部落,这说明他们是以天上的牛宿来建立历法,指导部族的生存繁衍的,而不是单纯的喜欢牛这个本身的动物。

蚩尤部落能发展成可以与炎黄相对抗的力量,说明其部落一定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天文历法,其部落才得以进步,发展和壮大。

野蛮原始落后的部族,不论是人口规模,武器水平,后勤保障,显然都是无法与先进的文明相抗衡的。

历法自古以来就是有的吗?很显然不是的。

在文字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历法的,但是有天文的早期雏形,这个天文、阴阳,四时的模型,就是河图洛书,就是《易经》。

《易经》,本质上是一部讲天文的书,为什么讲天文,因为需要指导农事生产。

那些将《易经》下达至人伦教化之书,是一次对《易经》的降格处理;而将《易经》当成是江湖算命的书,则是对《易经》进一步降格,沦为下九流的层次。

一切文明的肇始,都在天文,而天文的起点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伏羲发现这些规律,并将其凝练的表达出来。

伏羲之于天下,就如同太阳之于万物。

这些日月星辰的运转,以及阴阳二气的运化演变,都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篇章,而这篇章的第一页,就落笔画在了伏羲的河图洛书中,后来写进了《易经》里。

以上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华夏族的早期故事。

若是喜欢,请帮忙转发,点个赞,点个再看。谢谢!

作者:慎承

编辑:继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