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忆昔抚今

 冬歌文苑 2024-05-21 发布于北京

忆昔抚今

老家平度市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郑文公碑》,刚工作那年我去看过一次,当时不知它为啥被世人所推崇,后来才获知它碑刻内容和它的书法价值。

和一众不甘沦为草民的男人一样,我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不过我的梦期有点长,昨晚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成了莫言式人物,成了家乡的代言人,当年腰间佩剑游走天涯的青年老来荣归故里,这在小说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情节吧。

我村里,住着一位老妪,按照乡亲辈,我叫她嫂子,我估摸着她今年应该99岁了。我与这位老嫂子第一次偶遇在47/48年前一个深夜,那天全生产队的人在梦中被吹哨声惊醒,好久没降雨的秋旱天突降甘霖,坡里还有半干的地瓜干。半夜三更,我睡得正朦朦胧胧,细雨中也跟着大人去了位于村西的坡里。抢收结束归家的路上,因我年龄尚小,没能跟上大人推车子的步伐,掉队了。

村西是丘陵地带,遍布地瓜井子(偶尔生产队统一时间打开井盖,井口黑咕隆咚,”杀伤力“十足),好在我熟悉地形而不至于夜陷“地道战”。下了丘陵,临近村南又有好多深坑,坑是出建筑石料的矿坑,恰似军事家摆下的地雷阵,看来“鬼子”想进我村真得经历艰难,巧合的是,战争年代,我村从没来驻过军队,也许与村名中带一个营字有关吧。

秋雨似乎更急了。我打着灯笼,隐约猜到了前面是她,她走得很慢,深一脚浅一脚的。我打消了追赶家人的念头,就把灯笼尽力举到我身前,跟在距离她三五米的后面,一直到了村南头。借着各家门户透出来的光线她认出了我,当时她说的啥,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自此她在我村里给我留下来的“佳话”,每次她见到我就会提起这段往事,无一例外,她说起来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那件事就发生在她的昨天。她说了多少遍我不记得了,只当做人老了都会的唠叨。

近几年回乡甚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仿佛成了村里的过客。2021年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看到她和她妹妹(我大娘)正在门口剥玉米,我特意走过去和她说话,她已经不认识我啦,后来我大娘走上前去跟她提我二姐的名字,她似乎想起来,同她90多岁的妹妹双双落下了眼泪,惹得本已哽咽的我也泪流满面……

最近听二姐说她住进了养老院,享受到了政府对百岁老人的福利政策,有机会我很想再去看看她,很想听她说:“你那个举灯笼的小孩怎么也满头白发了呀!”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谢金春,男,汉族,笔名:牛蛙。1971年9月出生,山东省青岛人。目前从事工业人工智能工作,业余热爱写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