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雅集全国第二届楷书名家提名展——​​徐延波

 攸州刀郎 2024-05-21 发布于湖南


兰亭雅集

全国第二届楷书名家提名展

主办单位

兰亭雅集网

序  言

昔日王羲之与众人聚集兰亭,为一个民俗节日,更为的是一场把酒言欢借诗交友的旷世盛宴。他们均为玄学名家却各具风采,这使得其不仅局限于一场书会,更是在此享节日之喜悦,言诗酒之雅兴,品山水之无穷,奏流水之华章,并以《兰亭集序》记之。但就其对后世影响,书法文化却更胜一筹,成为今天三月三风情的主题,兰亭也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圣地,这恐怕是当年王羲之他们所始料未及的。由此衍生出的“兰亭雅集”成为当代书坛精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凝聚了迁客骚人、文人志士的情怀,更是人们记录情感的重要途径。

自此,雅集的形式丰富多彩起来,融入书画诗集之中。在人类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超越了工具性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中国文人的情趣与对美的不懈追求,则让中国文人的书案变成了艺术的孵化器。转入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雅集形式,从面对面到以网线相连,书法、篆刻作品从展厅搬上互联平台,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2022年兰亭雅集网重点推出首届“正书系列展”,推出后广受好评。今年应广大书家的要求,继续举办第二届“正书系列作品展”,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筹划,现将第二届楷书名家提名展呈献给大家。楷书是由隶书渐变而来,始创于东汉,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做楷书”,在唐朝时期达到高峰,上承篆、隶传统,下开唐宋元明清。从年代和总体风格上看,楷书可分为五种:晋楷,魏晋时以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魏楷,南北朝时期以摩崖石刻和碑刻为代表;唐楷,以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元楷,以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为代表;清代提倡碑学,以康有为为代表,六朝碑版再受推崇。由于楷书受众面广,直到当代依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此雅集楷书四十八位名家,均为历届全国书法展、兰亭展、全国楷书单项展等国展参展、获奖作者,个人风格明显,取法魏晋小楷、唐楷、魏碑、墓志等等风格作品一应俱全,展示的是件件佳作,筛选的也是各路精英,体现的是一种兰亭雅集的境界和时代精神。

初赏兰亭之际会也,细品又非限于兰亭也。正所谓:道者,进乎技矣。今之论书画者,多言“法”,法者,技也,然道也。技无穷,则道亦无穷也,此为书法篆刻家所追寻者。当今之世,复兴文化,崇尚文心,弘扬传统,此为时代之大担当也。

是为序!



兰亭雅集网       
二O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图片

参展书家

书家推介/精心打造/高清作品/创作有感

图片

徐延波,1985年2月生,山东滨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程专家、山东省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行书委员会秘书长、山东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山东优秀中青年重点推介书家、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结业于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古文字创作研修班、全国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公益课题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简帛书法研修班。
书法作品荣获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青年艺术人才(书画)成果奖、第八届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滨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滨州“十佳文化英才”等荣誉称号。
入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中国国家画院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展、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二届“羊欣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作品展、山东书法“国展精英”作品展、山东-湖南书法学术交流展、第六届山东省书法篆刻作品展、“八零十家”书法作品展等40余次。
书学论文、书法作品曾在《艺术百家》、《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刊发,2018年6月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

评徐延波书法近作

贾明哲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5)
当前书法生存的语境与古代不同,书法在历史变迁中完成了由纯实用化向纯审美化的过渡。同时,书法的样式和风格也得到极大丰富,这既延展了书法的内涵,同时也给学书者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书法的传统属性和现代属性的关系。孙过庭书谱中讲:“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因此,当前的书法创作,对作者思想、意识、情感及技法、章法都提出了更为高标准的要求,当代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 
徐延波生于山东滨州,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行书委员会秘书长、“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程专家、山东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山东优秀中青年重点推介书家、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多次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入选、获奖,书法作品曾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社科界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书法类一等奖、山东省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等。从他的经历来看,他的习书过程与当前诸多习书者颇有相似之处,即通过书法高考进入正规高校学习,经历本科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基础训练,由临摹走向创作,通过中国书协等举办的展览脱颖而出。他们或任职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或专心创作以培训或其他方式养艺。可以说,当前活跃在书坛的众多70、80、90后都在走这一条路子。这条道路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安定、系统的深入书法传统,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其作品往往较为纯粹。而不同的在于他们在不同高校、不同地域、不同师承所接受到的不同的书法教育。不同的教育往往会滋生出不同的书法理念和风格,这也为当代书坛构建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舞台。
在书家学书生涯中,一定是需要长期的“与古为徒”的积累,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只有最大可能性的深入古人,在传统中汲取养分,才有可能为自己以后的创作积累更多的营养。书法家只有拥有了自由调动形式资源,并对其进行组合嫁接的能力,才可以进入到自由创造的状态。传统经典中最好的东西都凝聚在历代优秀作品中。从某种意义说,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可以说书法之临帖犹如国画之写生,写生可以在大自然中汲取无限的养分,临帖同样也是在传统中吸收营养,明代大书法家王铎到了晚年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学习状态。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也始终坚持临摹日课,直至晚年,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书历程时称:“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前面平原、柳成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世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峰。诸公学之,皆成能就,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宗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由此可见书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辛苦的过程,一艺之成,可谓是良工心苦。徐延波的习书之路自然也是以临摹起手,他对临摹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临帖的办法有很多,首先要逐字逐笔研究,要细心观察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方向、长度、形状、质感等,力争求其形神皆似。其次,要注意研究所临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大小,欹侧变化。然后研究学习其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最后尤其要注意研究其整篇的节奏,观其用墨的块面关系处理,点线集合关系,而这往往是一些初学书法的人最容易忽视的。从临摹到创作转换,米芾的办法最值得借鉴,就是集古字。在多临的基础上,借势创作。学习阶段在创作的时候尽量少发挥,多靠帖,力争做到笔笔字字有出处,克服临帖与创作两张皮的习惯。我们看徐延波读书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集古字”比较典型的风格。
“集古”非“泥古”,这只是一个方法,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目的。习书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融合”是一个书法家从“入古”到“出古”的过程,也是书法家整合古典语言,自我锤炼与扬弃,最后达到成熟、“破蛹”的过程。在创作中,徐延波是不满足于仅仅“集古”或者说仅仅局限于一家,他在掌握了苏东坡、米芾等宋人笔意后开始下参王铎,上追魏碑,并在行草书创作上取得了一个较大的突破。我们看其近作,以《修竹流水联》为例,短短十八个字,整体以草书写就,但笔势上明显受到魏碑笔意影响,而结体则更接近于王觉斯。笔意流畅贯气,结体自然舒展,不失为一幅佳作。
行草书写的多了如果一味追求流畅往往会流于轻薄、浮滑,徐延波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解决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多习篆隶、魏碑,从中汲取营养。林散之先生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草书以汉碑为基,追求先涩后畅,枯中有润的艺术效果,因此作品朴拙而不失灵动,生动而不失稳重,显得古意盎然。徐延波坦言自己多年来在篆隶上下的功夫太少,他近些年积极参加多次篆隶、刻字培训活动,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古文字创作研修班、全国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公益课题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第三届简帛书法研修班等,补齐篆隶短板,力求在自己的行草书创作中融入篆隶笔意。
书法创作中书写内容与书写风格要统一,二是作者创作的情感如何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徐延波这几年在尝试行草书创作的过程中也屡屡遇到这些问题。他非常希望能在充分尊重书法原有的文人审美话语体系的前提下,去做一些现代性的探索,如通过变形、重构、组合古代经典法帖中的某些局部特征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然而,要在一幅作品中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实属不易。书法它的根本属性实际上是文人雅事,它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人们透过作品,看到的是书家的文化修养,历史上的书家往往都是大学问家.熊秉明先生曾指出:“书法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所谓“心灵境界”是书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能所共同形成的心理结构、内心世界。” 当下有的书法是在炫技,技巧很丰富,但是,缺失了书家的性情、思想和文化底蕴,其境界格调很难说有多高。徐延波对于书法真诚、执着的精神令我感动,也更坚定了我对其人品、书品的肯定。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徐延波其人质朴谦逊,其书落落大方、毫不做作,完全符合古之君子从艺做人的要求。他近来的作品在灵秀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不少朴拙的成分,因之作品于流动中更显厚重,其整体布局增强了点、线、面的对比,使得作品视觉更富张力。近几年来,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甚至80后书法群体往往在创作与理论修养上执其一端,简单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搞技法的看不起搞理论的,而搞理论的又认为单纯搞技法的修养不够,读书太少。徐延波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对技巧、形式的理解与把握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力。但与他几次的交流中发觉他并不满足,还有更高的追求与目标。          他在书法之外亦注重理论素养。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多取法、多吸收是绝对必要的,至于熔铸百家,自成一家那就是更高的追求了,学书很像苦行僧修业的过程,要达到“心悟手从”,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探索,同时内心还要经历多次博与专、取与舍等各方面的博弈。米芾的洒脱、东坡的丰腴、王铎的浑壮,魏碑的朴拙都在他笔下融汇贯通,相信不久的将来,徐延波定能将笔墨、韵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自己的新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