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铁血老枪 2024-05-21 发布于上海

公元前154年2月,御史大夫、帝师晁错死了。

只可惜,他为了大汉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了11年,却落得个腰斩弃市的结局。甚至,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对他言听计从的“徒弟”汉景帝。

作为“徒弟”,汉景帝很清楚晁错的为人,刚直、固执,不惧威胁,且能言善辩。因此,他只能诳骗晁错,连当面下旨的勇气,都没有。

当时,汉景帝派遣中车都尉诱使晁错离开府第,在抵达长安东市时,随着一旨“诛晁错”的诏书宣读完毕。这位景帝一朝最具才华的大臣,就此身首异处。

就在不久前,晁错的父亲也曾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不要干预汉景帝的家事。为此,他还以死相逼,服毒自尽,可仍旧未改晁错之志。

两相对比,汉景帝的自私、冷血以及残忍,跃然于纸上了。

晁错死后,汉景帝庆幸之余,还有一些难过。难过的是,晁错陪伴了他十一年的时间,为汉家江山,筹谋划策,历尽了心血。

庆幸的是,他可以用晁错的人头,挽回大汉开国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政治危局:七国之乱。

然而,汉景帝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在汉景帝兴高采烈的期待着七国退兵时,自前线归来的校尉邓公,迎面给了他“一盆冷水”,他道:

“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滋长了叛臣野心,于国于君,都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晁错是谁?汉景帝为何会认为杀了他就可以平定叛乱呢?而在知道自己的过错后,汉景帝又是否会为晁错平反呢?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有才华的晁错

与传统的刻板、平庸的形象不同,晁错是非常有才华的。

在汉文帝时期,为了削弱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对朝廷的把控,他力排众议,征召贤才入仕。其中,最具才华的三人,当属贾谊、晁错、袁盎。

贾谊胸藏万策、笔下有神,无论是针对匈奴、诸侯王还是朝中官吏,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极受汉文帝的欣赏。

可正是由于过早的暴露,贾谊遭到了周勃等人的打压,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了。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袁盎为人“刁钻”,处事圆滑,他本是汉文帝用来制衡功臣集团的棋子,却在私下里与功臣、诸侯往来密切,渐渐的失去了汉文帝的信任。

而晁错,他的本领虽不及贾谊,却也远在袁盎之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晁错秉性刚直,又自幼跟随张恢学习法家学说,反对分封制,推崇中央集权。因此,汉文帝是将晁错当作“贾谊第二”来培养的。

于是,汉文帝将晁错留给了太子刘启。

汉文帝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功臣集团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就连他自己,也是周勃、陈平等人扶上帝位的。

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朝权”弊政,必须要经历几代帝王的努力,而晁错、贾谊这种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晁错的谋略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死了,汉景帝刘启顺利登上皇位。

当时,汉景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晁错提拔为内史,监理朝政。甚至,晁错还可以内史的身份出入宫闱,秘议朝政,单独面圣。

丞相该干的事情,他都干了。丞相不能干的事情,他也干了。而晁错,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内史而已。

为此,丞相申屠嘉生气了。

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性人物,申屠嘉是一步步从小兵爬起来的。他经历过无数场战争的洗礼,为大汉的江山流过血。

可在和平时代,他的地位却受到了“知识分子”的严重挑战。

故而,他干了一件蠢事,要报复晁错。

当时,晁错为出入内史府方面,竟新开了两道门,而这正好把临近的太上皇庙的壖垣给凿穿了。

在古代,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就算晁错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申屠嘉自以为掌握了晁错的“小辫子”,就沾沾自喜,却忘记了“兵贵神速”的道理。殊不知,晁错早已“负荆请罪”,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景帝,并得到了原谅。

因此,在早朝时,汉景帝就像在看一个小丑一样,欣赏着申屠嘉的“表演”。而在真相揭露后,申屠嘉大感惭愧,竟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申屠嘉一死,功臣集团树倒猢狲散,由之前的张狂不可一世,渐渐隐入“地下”。

事实上,这些人聪明的很。他们知道,汉景帝之所以为晁错撑腰,无非是要打压他们。与其像申屠嘉一样抑郁而终,不如做个“逍遥散人”,快活自在的好。

不久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诸侯。很显然,只需再进一步,晁错就可取代自汉以来功臣集团霸占的丞相之位,彻底改变汉朝政治格局。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然而,晁错却另辟蹊径,将目标对准了诸侯王。

众所周知,刘邦建立汉朝后,有鉴于秦始皇时期全盘郡县制“引发”的二世而亡,在国内大搞半郡县制、半分封制。

甚至,他还歃血为盟,逼迫臣子签署“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铁律。可正是这些刘氏子孙,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皇室血统越来越远,疏离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而在刘邦之后,汉惠帝懦弱无能,汉朝又经历了吕后之乱,朝局动荡,实力下降严重。

反观诸侯王们,他们能够在封地内自行颁布法律、收缴赋税、任免官员以及组建军队,渐渐的滋生了“不臣之心”。

到了汉文帝在位期间,朝廷与诸侯王的矛盾,又进一步的激化了。

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与吴王刘濞的长子刘贤对弈,却在争执中,失手将刘贤砸死。尽管汉文帝苦口婆心的从中劝说,仍无济于事。

此后,刘濞不仅拒绝刘贤的尸体回到吴国安葬,还不再按照惯例,入朝觐见。更有甚者,吴国使者还当众“劝说”汉文帝,不要撕破脸面,以免日后难堪。

作为推崇休养生息的“和事佬”,汉文帝胸怀大度,能忍就忍,也就不再追究了。

可刘濞,始终放不下心中仇恨。

他本是刘邦的亲侄儿,又手握江东五十三城,实力雄厚。与此同时,刘濞还利用地利之便,垄断盐铁业,铸造铜钱,招揽各国死士,收买人心,为己所用。

等到汉景帝继位后,全国53个郡中,诸侯王竟占有39个。而在1300余万人口总数中,汉景帝实际掌控的,也不过只有450万人,连半数都未达到。

可想而知,汉景帝对于诸侯王的存在,有多畏惧了。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逼反诸侯

公元前155年,晁错动了。他上疏“削藩策”,力主减少诸侯王封地,收回旁郡,增加朝廷收入,避免汉室江山重走东周列国的老路。

作为陪伴汉景帝十几年的老师,与其说“削藩策”是晁错的杰作,不如说是二人私下里商议的方案,只是摆在了人前而已。

然而,“削藩策”一出,立即在长安引发了“地震”。

陶青、窦婴、袁盎等人纷纷站出来反对,尤其是袁盎,他为此已到了不愿与晁错同屋、同坐的地步。

只是,结果却不遂他们所愿。汉景帝对于削藩的态度,要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强硬。

不久后,楚王刘戊就成了削藩策之下的第一个“牺牲品”。他在薄太后葬礼期间,不尊礼仪,淫乱王宫,遭到晁错的弹劾。

可惜,本该是死罪的刘戊,却仅仅割让了东海郡,就了结了此事。此后,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也因各种罪名,被迫割让土地。

正所谓:“打蛇不死,自遗其害。”汉景帝和晁错的一番操作下来,不仅没有起到震慑效果,还凭空增添了些许怨恨。

当然,晁错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吴王刘濞。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作为诸侯王中的长辈,又是封国最大、军队力量最强的藩王,只有打掉了刘濞,“削藩策”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有趣的是,晁错也早已预料到刘濞不会束手待毙,反叛必然会成为他的选择。在写给汉景帝的奏疏中,晁错就不止一次提及: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本来,以刘濞一人之力,想要抗衡整个国家,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晁错并不担心刘濞谋反。

只是,令人迷惑的是,他又为何将楚、赵、胶西这些国家,纷纷推入到刘濞的怀中呢?可见,晁错虽才华横溢,却不是一个善于“实干”的良才。

他笔下虽有千言,临阵应敌、随机应变却实无一策。

公元前154年春,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反了。与他一同谋反的还有楚、赵等六个国家。而在长安的汉景帝,吓懵了。

他慌里慌张找来晁错,商议对策。

结果,晁错却又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在晁错看来,想要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就必须御驾亲征,而关中诸郡,则交到他手上即可。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显然,晁错把自己当成萧何了。

只是,汉景帝并不是刘邦。他并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御驾亲征。更何况,晁错的能力也远远比不上萧何。

而最重要的是,晁错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将功臣宿将们得罪了个遍。他想稳坐关中,无异于与虎谋皮。

其实,汉景帝之所以不同意晁错的方针,还在于袁盎向他献了一个计策:诛杀晁错,平息七国之怒。

事实上,以袁盎的聪明才智,他绝不会愚蠢到认为以晁错的人头就可平定七国之乱。然而,汉景帝却信了。

慌乱不堪、后悔不已、不知所措,是汉景帝面对七国之乱初,最真实的写照。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腰斩弃市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不久,汉景帝终于下定决心,诛杀晁错,并派遣袁盎手持他的人头,出使七国,请求退兵。

只是,汉景帝并不敢明面上诛杀晁错。他只能派遣中尉诱使晁错离开府邸,趁机腰斩弃市。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晁错被杀前,他的父亲还曾苦口婆心劝说他放弃“削藩”的念想。不幸的是,晁错固执己见,并不为所动,哪怕是他的父亲以死劝说,也无济于事。

晁错死后,汉景帝自认为可以平息叛乱,安心做个太平天子了。结果自前线归来的邓公,却带来了坏消息:

“七国不仅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朝廷软弱,进攻愈发紧密了。”

父亲自杀后,晁错随即腰斩弃市而亡,汉景帝:立即诛杀他的三族

总之,汉景帝上当了。他亲手杀了一心为他的老师,却没有换回幻想中的结果。

其实,七国之乱爆发之初,尽管七国联军号称数十万,可除了吴、楚两国,其他五国甚至连一座城池都没有攻下。他们受困于当地,联盟早已沦为奢望。

而吴、楚两国的军队也在梁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覆亡之日,并不久远了。

只可惜,朝中袁盎、窦婴之徒恨晁错入骨,汉景帝又自私、冷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缺乏应有的镇定,最终导致了晁错的无端被杀,三族夷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