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琦国医大师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验案

 谷山居士 2024-05-2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摘要】

王某,男,9岁。2011年7月25日。主诉:腹痛伴腹水半年。近半年来,患儿自觉腹痛腹凉,腹痛多于每晚10点发作,至天亮缓解,大便一日2次,质稀有黏液。四诊信息 右侧腹部有腹水。患者不能食鱼虾类食物。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迟。

中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腹痛,脾肾虚寒证,肝旺乘脾证;

西医诊断:特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肥大细胞增多,右侧腹部腹水。

干预措施

制方思路是有是证用是方,即所辨脾肾虚寒,肝旺乘脾之证与乌梅丸、痛泻要方、小柴胡汤三方证合拍,故三方化裁,温肾暖脾,泻肝止痛。乌梅10 g,细辛1 g,桂枝6 g,淡附片(先煎)6 g,川椒6 g,黄连6 g,黄柏6 g,当归6 g,制苍术10 g,陈皮6 g,白芍6 g,防风10 g,白术10 g,柴胡10 g,法半夏6 g,黄芩6 g,党参6 g,炙甘草6 g。疗效转归 二诊时患儿腹痛减轻十之七八,大便呈软便,一日1次,腹水明显减少。患儿经过两诊共服用57剂药后,病告痊愈。后三诊又巩固治疗 1 周,随访无复发。 

【关键词】

腹痛;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乌梅丸; 脾肾虚寒; 肝旺乘脾

【适合阅读专业】 

 中医内科学;内分泌病学;肾脏病学

引言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而引起消化道症状的疾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临床较为罕见。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EG,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国内外尚无本病的标准治疗指南。王琦教授应用经典名方乌梅丸、痛泻要方与小柴胡汤三方化裁,温肾暖脾,泻肝止痛,最终患儿痊愈无复发。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王某,男,9岁。2011年7月25 日。 

主诉:腹痛伴腹水半年。 

现病史:近半年来,患儿自觉腹痛腹凉,腹痛多于每晚10点发作,至天亮缓解,大便一日2次,质稀有黏液。 

刻下症:右侧腹部有腹水。患者不能食鱼虾类食物。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迟。 

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2011年7月6日查:白细胞17.35×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6.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74%(正常0.5%~5%)。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腹痛,脾肾虚寒证,肝旺乘脾证。 

诊断依据:根据本例患儿腹痛腹凉,腹痛多于每晚10点发作,至天亮缓解,大便一日2次,质稀有黏液判断患者为脾肾虚寒、肝旺乘脾所致,其右侧腹部有腹水,也是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而致。 

西医诊断:特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肥大细胞增多,右侧腹部腹水。 

诊断依据:结合患儿的胃肠道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四、干预措施

2011年7月25日初诊,温肾暖脾,泻肝止痛。处方:乌梅10 g,细辛1 g,桂枝6 g,淡附片(先煎)6 g,川椒6 g,黄连6 g,黄柏6 g,当归6 g,制苍术10 g,陈皮6 g,白芍6 g,防风10 g,白术10 g,柴胡10 g,法半夏6 g,黄芩6 g,党参6 g,炙甘草6 g。21剂,水煎服。 

2011年8月22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减轻十之七八,大便呈软便,一日1次,腹水明显减少。2011年8月16日复查:白细胞14.62×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4.27,嗜酸细胞百分比29.21%。守法继进。处方:上方去制苍术、川椒,加木香6 g,大腹皮6 g,加大法半夏、党参的量各为10 g。30剂,水煎服。 

2011年11月14日三诊,腹水已消(腹腔内未见积液征象),血常规示:白细胞、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在正常范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至7.70%(正常值:0.5%~5%),大便次数一日2次,正常。腹部彩超示:腹腔内多发淋巴结。现可以进食鱼类。处方:上方去柴胡,加川椒6 g,蒲公英15 g,草河车6 g。7剂,水煎服。 

五、疗效转归

二诊时患儿腹痛减轻十之七八,大便呈软便,一日1次,腹水明显减少。患儿经过两诊共服用57剂药后,病告痊愈。后三诊又巩固治疗1周,随访无复发。

临证体会

在方剂书上,乌梅丸放在驱虫剂中,认为乌梅丸是治蛔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蛔虫病少了,乌梅丸是否就没机会用了?另外将蛔虫病等同于胆道蛔虫病是不正确的。这些问题需要医者来拓宽思路解决。如这个病例是罕见病,典型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患者腹痛、恶心、肠梗阻、腹水,这些症状相当于一个急腹症的表现。王琦教授就根据腹痛的时间、腹泻的特点,在辨证的时候诊断它是脾肾虚寒,肝旺乘脾。在三个方子组合之中,乌梅丸是首方。其中小柴胡汤是调理三焦的,其可治腹痛是一个特点。学《伤寒论》时,只知道小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并不知道小柴胡汤还治腹痛。但是在《伤寒论》中还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所以小柴胡汤也是治疗腹痛的方子,而且此处用来治腹痛,并不是来“和解少阳”的。因此,不能一见小柴胡汤就给它定义为“和解少阳”。其中,痛泻要方是治痛泻的。三个方子合用,最终有了这样的效果。所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乌梅丸不仅仅是驱虫剂。医者在应用经方的时候,要打开思路[1]。

参考文献

 [1].倪诚,王琦,俞若熙,等.第二讲 关于乌梅丸与五苓散治疗疑难杂病医案的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v.11;No.62(2):5-13.[百度学术] 

文章来源

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国医大师案例集

https://cccl-tcm./subPoolArticle?index=-1&subId=8&lang=zh

图片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