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道宾:那些年,我们乘坐过的绿皮火车

 乡土大河南 2024-05-21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那些年,我们乘坐过的绿皮火车



作者 | 杨道宾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一)

下班路上,路过铁路涵洞,夕阳映衬着铁道旁边的树叶,泛出金黄色的,斑状光芒,一列绿皮车向西驶过,狂奔着,追着夕阳。
一时,勾起了我对绿皮车的怀念,有些年不曾坐了。

最初坐绿皮车,是我读高中时。姨妈家在河北,每到暑假,我都要从家乡南阳坐车过去,到姨妈家住一段。后来,喜欢上了旅行,便成了火车上的常客。
没有高铁的年代,最常见的就是绿皮火车,吃喝拉撒睡,一路上,不停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有相聚、有离别,俨然一个流动的家。
中国人家庭观念重,逢年过节,秋收冬种,都要回家。那几年,互联网售货还没有兴起,没有快递公司,上火车的人,肩挑背扛,给亲人在城里买的衣服,他乡的特产,大包小包,装满货架。
铁路部门对旅客的旅行,也有相应保障,小推车上,基本需求,都可以满足,“香烟啤酒饮料口香糖,花生瓜子水果扑克牌,开水泡面。”这些词,常坐火车的人,都会背诵。售货员更是说的顺溜,左手攥着一把钞票,右手推着小车,来回穿梭于各个车厢。
长途列车,经过的城市多,每个城市的特产,都会出现在列车上,北京烤鸭、德州扒鸡、内蒙古奶糖,新疆葡萄干,这些是我见过最多的。火车上常有带小孩的旅客,长途旅行,小孩难免会着急,各种新奇玩具便出现了,会爬墙的小人、闪灯的陀螺、会叫的玩具鸟等等,都是些商场里不常见的玩具。铁路部门安排专人售卖的,质量有保证,还能缓解旅途的劳累。
铁路售货员之外,还会有临时上车兜售的。他们多是提个大包上车,避开乘务员,在车上兜售商品,卖些泡面、火腿肠、面包等食品,走到旅客旁边悄声问,“方便面要不,五块钱一桶”等等。声音很小,价格要比火车上便宜些。夏季上车卖水的,卖冰棍的最多,老冰棍,一元一个,消暑解渴。多在相邻较近的车站,提一个大包,上车就开始兜售,往往很快就能卖完,一站地就下车了,吃个冰棍,喝个冰镇矿泉水,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那时候,车速低,长途列车的玻璃是可以打开的,临近站点,站台上的售货员,推着售货车迅速的靠近,待列车停下,他们也都站稳了。有些站点停靠时间长,可以下去,买些热乎的食品,多是地方特色,到河南,是面条和烩面;到西北是拉面;到南方,则是各种粉。常见的是烧饼夹菜、茶叶蛋,南北都喜欢吃,价格适中,最重要的是吃个热乎。停靠时间短的,列车员不让下车。大家就隔着窗买,一边交钱,一边递吃的。
有一年冬天,我去哈尔滨,火车凌晨路过天津站,站台外,售货员穿着军大衣,看到火车停下就开始大声吆喝,“包子、包子、狗不理包子”,天津人说话口音重,包字念四声,豹子的音,很有意思,一开始我没听出来,隔窗看一下,才明白是天津的包子。之前没去过天津,当即买了一笼,尝个鲜,连车都没下,就吃上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很开心。站台上售卖的,多是当地特产,坐一次长途列车,把沿线城市的名吃,能吃上个遍。
跟现在一样,每到饭点,列车上有盒饭卖,基本是米饭炒菜。列车员推着个小餐车,前半部装米饭,后半部装菜。有吃饭的,交钱,列车员拿出一个一次性餐盒,给打上一份。第一趟出来,13点之前,一荤一素,20元钱。过了13点,一个素菜,10块钱一份,很便宜了。也有直接餐盒装好的。一开始的菜品丰富些,晚些时候,是素菜和米饭,有两年,我卡着时间点买,吃过5块钱一份的良心饭。
即便如此,列车上买餐的人并不太多。坐车人,大多是打工的,列车上再便宜,价格也都高于市场,多有舍不得。

上车之前,大兜小兜的带上一些,煮鸡蛋、烙饼、桶面、火腿肠。爱喝酒的,带着酒。坐长途的,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趟下来,得几天几夜,总买饭,可花不少钱,直接带一个不锈钢碗,买的袋装方便面,带些压缩饼,能节省很多。冬季坐车,有带馒头的,大都是比较节省的人,凑合着吃饱肚子得了,火车上谁也不认识谁,不怕谁笑话。还好,火车上24小时都有开水供应。
坐陇海线,从山东方向过来的人,比较有特色,山东大饼,一年四季都可以带,价格不高,卷根大葱,蘸着酱,还跟在家里一样,一点都不凑合。有一次我从东北回来,有位坐短途的大爷,拎一个大包上车,上车掏出一瓶白酒和一只烧鸡,边吃边饮,个把小时,一瓶酒一只鸡愉快下肚,不亦乐乎。
列车上都有餐厅,不过我很少去吃过饭,嫌贵。

(二)
绿皮车的年代,没有网络购票系统,车票是个大难题。火车上常年人多,半路乘车,要是在晚上,十之八九买不到座位,更别提卧铺,无座是常态。好在那时候互联网不太发达,幸运的话,遇到半路有人下车的,座位可以腾出来,能坐上一阵子。
车票最是难买,没有互联网售票,想乘车都是要去火车站,好像预售期也很短,想乘火车,要去车站两次,第一次是买票,第二次是乘车。排队是个受罪活,好在火车站里边黄牛多,不想排队,多加点钱,倒是可以拿到票。不过这个不适合学生和农民工。
上大学那会儿,放假前夕,都是半夜不睡觉,跑到火车站去排队 ,一排几个小时,后来才知道,为什么这么慢,前边都是一个人买几十张票,原来还能代购,稍微多出点钱,有人可以帮忙代购火车票。回去一打听,这种人可多,专门帮排队买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收入。
说到一票难求,那时候的列车,还不限员,只要没发车,都有无座票,就看能不能挤的进去。眼看着火车即将发车,可是人怎么也挤不进去,列车员边推大家,边关门。

我上大学时,就遇到这么情况,一行几个人,其中一位女同学较体弱,尽管我们一直给她往里边推,怎奈旁边男生太多,她不知什么时候被挤出去了,火车已经关门,窗户开着,之间她把行李往车厢里一抛,也不知道哪来的劲,抓着窗户就钻进去了。她平时非常文雅的,看着还很瘦弱的样子,那瞬间,要是镜头记录下来,放在当今的抖音上一定火。后来我们问他,怎么上来的,她说再来一次,肯定上不来的。
站票受罪点,车厢里能站的地方有限,无非是座位旁边,倚靠在座位的护栏上,也有站在车厢连接处的,不过那个地方是抽烟区,得耐得住烟气。长途车,一天到晚抽烟的不断,以此打消旅行的疲惫。不管站在哪,一天到晚来回的小推车是个麻烦,车来了就得赶紧避让,小推车常贴着身子过。遇到人更多的时候,立脚的地方都没有,小推车依然要反复来回,人越多越挣钱。这就委屈站票的,躲车是一大问题。
晚上大家都休息了,站票的没法休息,遇到人少,还可以在车厢连接处铺上报纸,靠着车厢睡一会儿。不过那位置有限,抢不到,就得站着。实在有人困的不行,就横躺在车厢里的座位底下,头在里边,脚在外边,小推车每来回一次,都要被踢醒一次。
座位下边只有一米五的长度,高度不足五十公分。放个小孩子睡觉差不多。半夜里,为了能找个睡觉的地方,连卫生间里,坐的都是人,也顾不上有味道了,后半夜,从里边把门锁上,让想方便的人干着急,只能求助列车员强行打开卫生间的门。
火车车厢里,每节有三四个电扇,好在跑的不太快,车窗可以打开一些,整体跑起来,都不算太热,一停下来,就麻烦了,瞬间的功夫,就成了蒸笼。后来,高级一点的车厢开始设空调,窗户也就封闭了。冬天最舒服,外边冷,车厢里暖和,人挤人,就更暖和了,不过味道也就丰富了,一趟车下来,衣服上的味道几天下不去,跟吃了螺蛳粉一样。
人多有人多的烦恼,遇到淡季,也有烦恼。特别是冬季,赶上人少,火车上常冷冰冰的,只能靠自己活动取暖。长途列车,少有装暖气的,毕竟,南北线来说,上午还在冬天,下午就到南方的春天了。我在深夜坐过张家口当地的短途列车,冬季最冷在凌晨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常年在那条线上跑,那个列车是装有暖气的,那边天气,乘坐火车要是没个暖气,那真的是要冻坏人的。
长途列车,坐几十个小时的,不算个啥,一上车,有没有座位,大家就开始互相自我介绍,交流认识,以消除旅途的疲惫感。有座位的还好,通过深入交流,取得认可,上个厕所什么的,还可委托照顾行李,座位旁边有小桌,互相熟识了,几个人,围桌打牌,更是惬意。没坐位的,不具备打牌的条件,只能几个人凑一起,聊天,抽烟。
时间久了,慢慢的不再设防,一趟车下来,很多人倒成了知己和朋友。有托人说亲事的,有些年轻人,特能聊,坐个火车就加了QQ,谈起了恋爱。我身边就有好几对是在火车上认识,经过进一步联系沟通,喜结连理的。有彼此介绍工作的,互相留个联系方式,他日跳槽了,便成了工友,多了条路。有看相的、有看病的等等,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

(三)
那些年,骗子、小偷比现在多。骗子多是通过坐一起聊,取得信任,骗去黑厂打工,或骗些钱等。当时我还是个学生娃,瘦小,也不是骗子的对象,只是听说而已。
常见的是小偷,这个我亲眼见过,没有固定座位,看有人睡觉,悄悄的在旁边位置站一会儿,观察周围情况,有胆大一些的,大白天,就直接下手,挂着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衣服里,直接拿。正义人多,多是侧面踢一下旁边的旅客,作为提醒,或者旁边有大汉坐着,递个眼神,作为提醒。

大家都知道衣服不能挂在衣帽钩上,要挂上,就不能放贵重物品。但总有人疏忽大意。常见的是割包,这个不管睡着不睡着,和小偷在拥挤的车厢稍微有个亲密接触,回到座位上,就可能发现,衣服裤兜被划开了一个大口子。那时候刚流行夹克里边,贴胸口位置设内兜,拉上拉链貌似很安全,我却经历过,新买的衣服,被划开,尽管没装钱,衣服算是报废了。
也听说过不少防偷绝技,有把钱放在粮食袋子里的,有装竹筒里的,有把书本挖开,藏里边的,还有把钱放在鞋子里边的,缝被子里的。最有意思的,当时流行一种内裤,正前方设置一个小袋子,带拉链,里边能装个万把块钱。这个我见过,但只见过男同志有这种内裤。如今,这种内裤算是消失了。有手巧的女同志,把钱蒸在馒头里,这些都是比较保险的。
外出打工,挣个钱不容易,坐火车的,还有很多是外出看病的,都不容易。长途旅行,又不可能不打个盹,要是一个人出行,和身边人多聊聊,套个近乎,还是很有必要,起码彼此有个照应,毕竟,在火车上睡觉,是很不安全的。
坐过最常规的列车,速度都在一百多。也有极慢的,省内短途。二百多公里,七八个小时那种。搁现在,一个小时就到了。那趟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而且,他不同于快速列车,风景转瞬即逝,坐这个车,是完全可以满足看风景的需求的。
不仅车外是风景,车内也是风景。十几分钟停一次,有一块五一张票,春天都是去摘槐花的,挖野菜的,夏天有去河边洗澡的纳凉的,秋天去远处地里溜红薯的,冬天有乘车去野外抓野兔的。还有我这学生娃。想坐这种车可容易,不带字母的,基本都是,纯数字。
我爱旅行,读大学的时候,坐过几次,也算不错的体验。后来听说云南八大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专门跑云南,真切感受了一次云南的小火车。穿梭在梯田,云边,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戴着耳机,那感觉真的无法言语,旅行日记在QQ空间火了好长一阵子。

时代发展迅速,如今,绿皮火车已经很少见了,铁路大提速,动车、高铁更是不断更新速度,提升了服务质量,舒适度提升,体验感更强,坐火车反而成为一种享受了。
本文仅以个人视角,记录2005年左右本人乘坐绿皮车的经历,趣闻。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杨道宾,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